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从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头等重要的原则以来,学术界一直对此存有争议。从语言发生论的角度,分析语言任意性的成因,解释任意性作为语言根本属性的价值,阐述任意性和象似性之间主导和从属的关系。在语言符号的构造中,任意性解决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矛盾,将语言符号系统与符号外的客观世界与概念世界联系起来,使得人类语言能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内容。象似性也是语言符号的重要属性,但它依赖于任意性建立起来的音义关系,属于第二性。就人类语言符号的本质特征而言,任意性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可论证性是语言学界长期争执的一个问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任意性是否存在,以及它与可论证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如何处理,本文从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两个层面论证了二者之间的相对关系,即语言符号的可论证性中存在一定任意性,同时,其任意性中也含有可论证成份。  相似文献   

3.
作为语言符号的一种属性和语言研究的一种视野,理据性可以从语用角度考察,这样做有助于解决语言理据的历时存在与经验考证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理据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时空属性是语言符号系统的重要特性。基于不同语言的时空特点,可以对具体的语言结构事实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海曼和谢信一提出的有关汉英语言结构类型的划分标准(即象似性和抽象性标准)有值得商榷之处,与之相比,象征性和逻辑性似乎更适合于作为划分汉语和英语乃至于其他印欧字母语言结构类型的标准。象征性和逻辑性标准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哲学认识论根源。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与语言学的价值概念之间只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它们都指千差万别的具体形态背后的某种同质性的东西,即价值。索绪尔讨论共时的语言价值系统时,将共时态和历时态混在一起,价值作为一个整体,来自于历时态;讨论语言符号的价值时,他又认为符号及其价值来自于语言系统,跟外部世界无关。索绪尔试图通过引入意义来摆脱他在价值问题上的困境,但价值和意义最终还是矛盾的。该矛盾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索绪尔的语言价值观还不够彻底,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学视角看新闻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最完美的工具.新闻媒介选择了语言的同时也选择了遗憾。语言的位移性、抽象性、模糊性、线条性和有限性等诸多因素注定了新闻对事实的偏离。语言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报道只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客现现实,但永远不能做到与客观事实绝对一致、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7.
1.0 问题的提出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或说语言体系和语言使用之间的矛盾始终是英语教学中的根本矛盾。语法是语言体系的主要方面,因此考察英语教学法各流派如何看待和处理语法,颇能看出它们各自的得失和演变。 2.0 语法语言是一种音流。在时间上一去不复返并呈线性序列。词是序列里的基本单位,它们是按规则组合的。制约句子里词与词之间关系的规则就是语法。语法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生成性。概括性表现在:无限复杂的语言现象可以概括为数量有限的规则。抽象性表现在:语法是对存在于句子中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规律的体现。生成性则是概括性和抽象性的逆转:人的演绎能力通过有限的语法规则能生成出数量无限的句子来。  相似文献   

8.
试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共性与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共性是: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既有任意性,又有非任意性;既有概括性,又有抽象性;既有民族性,又有全人类性。二者的个性是:能指不同;能指的组合不同;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不同;用法与功能不同;形成与发展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9.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是近些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当代认知理论认为转喻是概念上的相关现象,体现的是一种邻近关系,人类的认知思维具有转喻性特点。客观世界的符号化离不开转喻机制,转喻的替代关系普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语言符号音义的结合、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和命名过程中转体与喻体的选择等都是认知规律作用下基于客观的主观认识结果,反映了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某种关系,体现了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0.
语言符号论     
与其他符号相比,语言符号具有以语音形式为能指、线条性、多义性、历史承传性和层级性5个特点;任意性是一切符号的基础,也是语言符号的最高原则,决定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社会性、强制性、可变性、不变性;理据性是语言符号命名与理解的依据,其外部依据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内部依据是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体现了语言符号系统性对任意性的制约,但承认理据性并不能否定任意性这一符号的根本属性。最后,语言是个共时态的价值系统,语言符号的系统性最突出的表现是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相似文献   

11.
晚近以来,《琵琶记》的主角经历了从蔡伯喈到赵五娘的认知变化,而当下通行的各类《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史》也多将《琵琶记》界定为一部宣扬赵五娘仁孝贤德的戏曲,这种情况一定程度影响了对另一主角蔡伯喈情节线索及其相关主题的理解。《琵琶记》对乡村元素的书写透露出蔡伯喈“以耕养读”的家庭出身,而贫寒如洗和人丁不旺的家境则强化了蔡父意图通过蔡伯喈科考改变家庭命运的强烈愿望。“伯喈思亲”线索的绵延不辍,隐含高则诚经营蔡伯喈主角、主线的良苦用心。这些信息皆指向《琵琶记》演述的是,农村贫寒士子逾越阶层所面临的人生困局以及无法破解困局所导致的家庭悲剧。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呈现出主体意识增强、意争意识增强、崇尚务实、人际交往意识增强等新的特点和倾向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仍有不定型性和可塑性,正确的引导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知识教育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学校知识教育中还存在着诸种弊端,为了克服这种种弊端,学校知识教育方式变革应做到四种组合,即“活动—生活”的知识教育、“理解—体验”的知识教育、“交往—对话”的知识教育和“反思—建构”的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大众"概念主要有两个英文词:Popular和the Masses。这两个词分别对应着西方语境中"大众"概念的两种不同的知识脉络。与西方的"大众"概念不同,中国当代"大众"在经历了从"革命主体"到"消费主体"的语义流变,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大众"概念。但是,当下的"大众"概念往往把西方"大众"的两种"所指"都归结在同一个概念里,并以西方的"大众"概念为参照系,这不仅造成对"大众"概念使用和理解的混乱,而且也模糊了中国"大众"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在证据概念的定义上“材料说”取代了“事实说”,导致由“事实说”引申出来的“证据应当真实”的命题面临被否定的风险。证据真实性的传统解释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误区,难以自圆其说。以现代认识论的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证据的真实性应当被解释为“主张真实”,以便对“事实说”质疑论的诘问做出合理解答。证据概念的解释本身具有多样性,不宜采用规范、统一的立法方式。在我国立法继续将证据概念法定化的既成事实下,包容证据真实性的解释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18.
员工对报酬是否满意是多层面的 ,它包括 :岗位满意度 ;预期满意度 ;生理满意度 ;临界满意度 ;机会满意度 ;信任满意度 ;参与满意度 ;尊严满意度等。管理者要有效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就必须提高报酬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特点是 :形成于新形势下 ;同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相联系 ;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 ,尤其是“一把手”要起示范作用 ;不仅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党风建设核心问题 ,而且提出“实事标准” ;把制度建设同思想教育一起作为作风建设手段 ,同时以制度建设作为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章撷选工作手记十三篇,阐述的内容为:社情民意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真正获得;大学这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实际上是个人人皆可为师的环境;人生识字糊涂始,唯一补拙的办法就是勤学不缀、终生不止;党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赢得人心;对部属的认知必须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规矩合宜,宽严有度,才能产生效益;凝聚力、号召力在于多做实事,言而有信;必须熟知组织领导和发挥层级职能的重要;集体需要权威,个人需要警惕权威;依靠群众,民主治校;领导者的责任是要善于把人最光彩、最出色、最有良心的一面焕发出来;共产党人也是血肉之躯,要有浓浓的人情味;学校是最复杂的工厂,容不得半点教育上的失误;任何情况下的短期行为都是工作大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