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一个多宗教的东方国家,日本的宗教具有宗教形态多样化、信教人口比重大、教徒结构复杂的特点.日本很早就将宗教事务纳入了法律治理的轨道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逐渐建立起一个涵盖了宪法及基本法律、特别法律、内阁政令、国际公约等多个层面的宗教法律体系,同时也通过相对完善和有效的法律实施,使宗教法律体系确立的抽象原则和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具体化,从而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宗教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宗教法治模式坚持以法律为主导、以政策为辅助的调整方式,且具有法律制度健全,辅助机构完善,司法解释与时俱进的特点,从而使得日本的宗教事务法治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对于日本的宗教法治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将为中国宗教法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书试图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明和揭示古代各主要宗教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与规律,并对之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其在不断演化中的共性和特性.由于论述是通过具体内容进行的,所以它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本书虽然是参考了中外学者研究的成果写成的,但是,作者在若干重要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了使读者明了本书的主导思想和脉络,以便提出批评意见,先将几个主要论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宗教,是日本宗教的核心,是日本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道是包容力强的宗教,和佛教、儒教和道教共存和发展,是统治者的工具,又是一种现实的宗教,体现了日本人的宗教观、生死观、耻文化和集团意识。  相似文献   

4.
师大新书架     
《西欧16-17世纪的宗教与政治》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加丰教授撰著的《西欧16—17世纪的宗教与政治》一书,于2010年11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是作者2005年5月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5.
人间食粮     
《京都一年》林文月/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定价:22元本书是台湾女学者林文月写于30年前的一本旧著。作者在京都工作、学习了一年,她以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日本人的生活,用清新的笔墨,向读者转述自己对日本这个国家的特殊印象。秀美风光、民情风俗、鬼神传说乃至宗教迷信,向读者转述自己对日本这个远东国家古怪而陌生的印象。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笔触,令不同身份的读者会得  相似文献   

6.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加丰教授撰著的《西欧16-17世纪的宗教与政治》一书,于2010年11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是作者2005年5月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7.
书讯     
本书是作者在麦肯锡公司的思想备忘录,一经出版,仅日表就售出了16万册,并迅速成为全球畅销书。本书并没有就西方人眼中的"日本式管理"进行深入讨论,而是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日本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战略思想。也就是说,为发展有效的战略,管理者必须首先获得某一环境下对各影响因素详尽而准确的理解,然后通过联系企业各部分的资源而开发出一个整体性的规划,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和效率的运作模式。本书"向热切想了解日本的西方人,揭示日本策略制定方法的真实面目",从而在管理界引起了巨大轰动。阅读本书,你会切身感受到一种"企业无论处于何种困境,只要如此去执行战略就行了"的信息。这毫无疑问解释了本书之所以畅销几十年的原因何在。本书不仅成为各大商学院关于企业战略的指定教材,而且是职场新手必备的生存秘籍,更是突破困境、创造优势的企业经营者的必读经典。作者:大前沿一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7月定价:34.00元  相似文献   

8.
东北沦陷时期,伪满政权对基督教会采取立法制约、监控打击、精神强制、组织改造、适度怀柔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实现了对基督教的控制。伪满政权对基督教会的监控是东北宗教控制工程的组成部分。各宗教的遭遇具有相似性,最终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从源头上讲,日本对东北基督教的控制手段是日本国内宗教控制模式的移植。  相似文献   

9.
灵魂观作为宗教观念中最基本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全部宗教仪式的核心。对灵魂观的研究有助于探究宗教观念中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深层。日本的古神道和彝族的自然传统宗教,两者均以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为基础。当今彝族社会发展变化巨大,但彝人重视家族祖先的特点依旧突出。日本则有宗教博物馆之称,虽多种宗教并存,本土神道依然占据主导,各地神社遍布,展现出日本古神道的持久生命力。借助跨文化的视角,从灵魂概念切入,重点突出祖先灵魂,通过比较两者对于灵魂定义、性质理解、祖灵资格认定、祖灵归属、对祖灵情感亲疏等内容,可以看出彝族与日本传统宗教的灵魂观的异同在于:彝族灵魂观反映出半农半游牧的父系社会重视血缘的特征,日本的灵魂观则凸显着传统农耕社会特色。彝族的祖灵观重点在于对后世子孙的约束与期待,功能性较强;日本祖灵观念功能性较弱,象征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三年,笔者看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连续出版了单纯先生的两部宗教哲学著作,即《宗教哲学》(2003年版)和《当代西方宗教哲学》(2004年版)。前一本书在《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0期)中有评论,题为“语言流畅内容广博的《宗教哲学》”。后一本书,可能是因为才出版,尚未见到评论。不过,笔者因为教书的关系,先后读过了这两本书,收获良多。特别是《当代西方宗教哲学》一书,其所写的内容与当代西方文化密切相关,内容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以往日本在关于大众,即被压迫阶级的人们同宗教的关系问题方面的研究很少。人们往往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有关日本民众所信仰的宗教的研究水平很低,所以,这种研究也没有什么价值。事实上,日本宗教社会学的研究之所以受到限制,是因为这门学科的研究经费成问题。做学问或研究需要钱,但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在日本,只有能够赚钱的研究才会受到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古神道产生于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在阶级社会形成前后,以朴素南宇宙观、自然观、神灵观为内容的宗教意识发展成为具有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的神血统观和明净观。古神道的这些特点对于日本民族性的形成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二千多年以前,当中国已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取得了世所瞩目的辉煌成就时,邻国日本尚未创造出记录本民族语言的符号——文字。随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大量传入日本,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也一起传入了日本。日本早期的有关政治、宗教、法令等方面的文献记载均用汉字撰写。日本的历史书籍《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以及众多的文学书籍也都是用汉字撰写的。尤其是平安时代初期,汉诗文占据着官方统治地位,日本学者不无悲痛地称该时期为“国风暗黑时代”。 但是,这种对汉字汉文的推崇与照搬在日本持续了两、三个世纪之后,情况逐渐开始发生了变化。本文拟对此变化过程做一粗略考察,以便从中了解日本民族在摄取外来文化时的价值取向,从而获得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日本文化具有双重结构的特征,日本民族在坚持固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在不断的摩擦融合中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神道教和佛教是日本两大并存的主要宗教,本文通过探究神道教与佛教在历史变迁中的双向交融过程,从宗教的角度展现日本双重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辽代社会》全书由正文8章,以及附录3篇组成。本书阐述了辽代的文教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官学教育、私学教育、儒学教育、宗教教育、科技教育、辽代教育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局限性,以及辽代皇族教育、女性教育、尚武骑射教育等。作者博览群书,视野开阔,穷尽史料,精耕细作。本书以实证为基础,历史与地理相结合,通过教育与辽代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从新角度审视辽代中国北部边疆社会治理,全面、全方位地阐释中原思想文化教育在中国北部边疆各民族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实施过程,及其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形成过程,对中国边疆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我集40年外事旅游生涯写成《游目骋怀》一书,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不少领导、朋友纷纷来函来电祝贺。远在美国的常践麟,江南的陈绪武兴奋地说:“你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赵朴初题写的书名。”因此,他们希望我再写写我与赵朴初这位世界文化大师的交谊。 朴老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虽近“松鹤之年”,但人们依然为他的“圆寂”悲恸不已。 由于多年从事外事旅游接待工作,我从50年代开始就与朴老有过工作接触。那时,他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和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副主席等多种身份,经常陪同日本佛教界知名人士和日本佛教代表团,来山西朝拜日本佛教净土  相似文献   

17.
在对日本人文、宗教和国民性格的研究中,笔者深切感受到生命永久循环的世界观是"日本人的灵魂"。它形成于宗教之前,并延续至今,深刻影响着日本的宗教和国民性格。这一课题属于基础性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为研究日本人文、宗教等应用性研究课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思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三个主要问题:日本古朴的生命永久循环世界观、对日本国民性格的深刻影响、现代科学主义观念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和谐宗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追求和谐既是宗教的内在诉求,也是与其世俗化普世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和谐宗教观包括: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和谐;各宗教和睦相处,多元存在;宗教与社会良性互动,和谐一体。构建和谐宗教必须做到: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宗教,坚持宗教统一和宗教平等,追求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遵守法律,维护宗教和谐与社会和睦,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研读中国历史典籍以及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关于日本古代历史记载的基础上,以"崇拜太阳神"与"崇拜鬼道"为切入点,探讨日本"国体论"产生的意图性,即为统治阶级的代表——天皇服务;以"信仰鬼道"与"信仰天皇圣性"为出发点,探讨日本"神道为国家最高精神理念"的国体论精神根源;从"日出处天子"与"神国意识"的角度,揭示日本在对外由始称"臣国"到自称"神国"这种由卑微到傲慢的转变中,膨胀的不是国力、国体,而是对"自我神明"的信仰。这正是统治阶层所期望的把神道崇拜、天皇崇拜和国家崇拜融合成外在的"神国思想"、内在的"天皇信仰"的国体论本质。由此得出"在古代日本,作为国家信仰的国体实际上就是一种国家崇拜的宗教"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文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产物,从它们产生之初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表现在民族民间文学中,这种关系就显得更加错综复杂.本文就宗教在民族民间文学的产生、流传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宗教与文学的产生宗教的最初形态是那些以图腾为主要标志的原始宗教;文学的先河自然是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具体地说就是各民族的远古神话与民间歌谣,它们的产生都与原始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