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试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集文 《东南学术》2012,(3):128-13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环境问题凸现,城市环境保护提上日程;加之,20世纪70至90年代逐渐兴起的环境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逐步兴起。分权化改革使城市政府拥有较大的自主管理权,这是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兴起的政治层面的基础。城市企业逐步树立环保意识以赢得经济利益,这是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兴起的经济层面的基础。公民社会的发展是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兴起的社会层面的基础。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兴起表现为政府开展城市环境保护行动,企业、环保非政府组织和市民参与城市环境保护行动。  相似文献   

2.
李伯元与“谴责小说”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谴责小说”的兴起,并非如鲁迅所论兴起于庚子事变后的1901年和受庚子事变的刺激,而是兴起于1903年,原因是以李伯元为代表的报人作家对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的响应。《官场现形记》开创了晚清旨在揭露官场腐败及其原因的“写实派”社会小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城市小说创作的局限及出路,指出热衷于表象叙事,放弃对小说艺术品性的探索,进而偏离小说美学规范是城市写作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而重塑作家的主体意识和虚构意识则是城市小说获取新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历史叙事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传统叙事中 ,历史叙事无疑占有统治地位。历史叙事中的“杂述” ,使其逐渐偏离正史叙事 ,在与小说叙事相沟通的叙事发展内在规律支配下 ,一旦有外来的成熟叙事因素作为催化剂的加入 ,小说叙事就从历史叙事中脱颖而出了。发生于唐代的小说的兴起 ,也是整个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起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精神史的角度考察,小说起源子史诗,史诗表征为人的精神世界与外在客体世界的混然整一性;以社会学方法考察,当这种整一性破裂之后,随着经济个人主义的兴起,小说就出现了.小说在现代社会经历了由兴起到衰落的历程,伴随着小说(叙事)的衰落是人的主体性的丧失,拯救叙事的策略是百科全书式小说的出现与个体神话诗学的建立,它具有拓展叙事空间,提高叙事能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胡全章 《中州学刊》2005,(3):237-240
翻新小说是在古今小说交汇处与中西文化碰撞中适应晚清小说读者的阅读期待和文学市场的需要而兴起的一种小说类型,是晚清新小说创作实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法,博采众家之长而形成的文体杂交优势,打破传统时空观而带来的叙事结构的创新等,是翻新小说独具的文体特征.作为晚清新小说类型家族中的后起之秀,翻新小说以其独有的文体优长取得了骄人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7.
沈琳 《江淮论坛》2007,(4):124-127
早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书写一直被评论界所忽略.本文以鲁迅的经典性文本《阿Q正传》为个案,通过解读阿Q进城的描写,分析早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书写策略:一是以城里人的眼光去审视乡下人的愚昧,一是书写乡下人对城市的仰视、惧怕和拒斥心理.由此作者实现“揭出病症,以引起疗救注意”的创作动机.书写乡下人城市感觉的方式对后来的乡土小说包括一些城市小说都有启发.  相似文献   

8.
文人是社会意识的代表,是传统文化的承传者。唐代文人受两性审美史的影响,文学创作体现了一种以美善相乐为特征的道德审美形态。在盛唐文人身上,魏晋文人普遍具有的内在紧张和焦虑已消除,仕与隐、玄与儒均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审美心理更加恬静平和。随着城市佛教文化的兴起,一种新的审美存在方式——唐代释僧小说出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9.
18世纪是西方小说文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小说"(novel)这个术语18世纪才充分得到确认。商业经济发展、读者大众化、出版商业化、政治变革、意识形态、时代精神、哲学思潮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对传奇文学、故事小说、人物特写等传统文学形式的继承,构成了18世纪小说文体兴起的文化契机,并形成了18世纪小说文体的叙述特征及主要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是一个积极的起创造和组织作用的因素。由这一因素所决定,历史上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必然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崭新的局面。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就曾被很多学者视为社会经济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春秋战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虽然没有能够孕育出作为资产阶级分子的前身——“自由的”、有等级的城市市民,并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广阔的政治经济基础。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系伴随封建制的萌发而兴起,又在封建制逐步确立和巩固中得到发展,在封建社会前期的具体历史  相似文献   

11.
泉佑二 《理论界》2014,(12):139-143
首先,比较《废都》与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古都》,解析代表历史古都的城市意象内涵与城市发展变化。其次,贾平凹自认为是农民,从农村与城市的角度解读其小说《白夜》、《土门》、《高兴》中的城市意念演变。最后,观照安部公房追求的大城市意念,探析贾平凹笔下经济发展后的城市想象。  相似文献   

12.
扬州-上海:晚清小说中都市繁华梦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和上海都是晚清的重要城市,本文以晚清小说作为文本材料,从城市人物故事、城市生活内容、城市格调三个方面,细致论析从扬州到上海的都市繁华之变迁,即脱离传统性,趋向现代性的过程,并对变迁的文化意义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形成经历了一定的历史过程,中国城市始于史前的"城"。城市出现于"高级野蛮社会",马克思提出的"真正的城市"、柴尔德提出的"城市革命",是与国家和文明社会的产生密切相关的,可以看作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而在此之前的早期城市是不宜单独用作文明起源的标志或因素的。要从史前城址探讨文明的孕育、起源及早期发展,一方面要弄清城址所反映的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应将城址和其他的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寻求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4.
马继明  张婷 《学术探索》2012,(11):149-152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获得了新机遇。滇东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建筑群落、迷人的自然人文景观、有影响力的历史名人等构成了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的地域资源。从实践角度看,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应注重树立"文化兴市"理念,发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节庆活动的文化品位等,使城市文化建设获得内在动力并取得具体成果。  相似文献   

15.
要发展城市,必须懂得营销城市。特色是城市形象的基石,街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以特色街区的规划建设促进城市营销,已经成为当今国内外众多城市的经典做法。伟大的城市呼唤伟大的街道,伟大的街道造就伟大的城市。事实上,国内外众多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甚至世界中心城市的崛起之路正是由特色街区的规划建设开始起步的。实践证明,特色街区的规划建设对推动中心城市的整体与长远发展能够产生良好的"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组团式城市群理论,研究了宁夏沿黄城市群发展问题。通过对宁夏沿黄各城市发展的定位分析,提出了宁夏城镇体系的“3 2”发展模式,认为:宁夏城市经济在短期内很难实现企业的大规模集聚和城市的大规模扩大,尤其是吴忠、青铜峡、石嘴山三市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不如以组合式大城市为目标更为合理。以同核型、组团式城市群形成大银川市、大吴忠市和大石嘴山市三个大城市,加快相邻城市的一体化步伐;同时,关注中卫市和固原市与周边城镇和区域的经济联系,应该是宁夏城市化重要的政策选择。近期沿黄城市群建设能够取得突破的是三个组合式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7.
见代小说中的小城场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冬梅 《北方论丛》2001,1(1):108-113
在现代学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些以小城镇为背景的小说,这些小说呈现出与乡村题材和城市题材小说不同的生活场景和化况味,而且不同作家笔下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在地理环境、自然风俗、化生活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通过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小城场景,不仅可以领略那个时代的小城和小城人的生活,还能够感受到社会的风云变幻,体味到小说审美艺术之外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化。  相似文献   

18.
王卫平  刘栋 《北方论丛》2007,2(1):35-39
北京以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着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现代作家在其各自的都市小说中以各自的叙事和言说方式赋予文本以各自的都市想象和文化记忆。对北京无比眷恋的老舍,强烈的爱中掺杂着一丝怨恨,产生复杂的情感体验;对北京感到无所适从的沈从文,营造出梦幻般的湘西作为精神的依托,同时对都市人的揭露使其作品形成鲜明的城乡对立;对北京观察细致的张恨水,情感上的倾向造成了小说中雅俗错位的现象。他们的北京想象各有各的优长,也各有各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重庆建设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特大城市,应大力发展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卫星城市。根据卫星城市布局一般规律,重庆大都市圈应重点打造形成“一核七星、环形拱卫”的中心城区——卫星城市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卫星城市科学的规划和发展机制,创新卫星城市开发模式,完善卫星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推进主城与卫星城市产业的多重整合。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城市形象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形象片来塑造城市形象的方式,逐渐流行开来。城市形象片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城市宣传片得到城市规划者的重视,城市形象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文章以榆林市为例,通过城市形象片的价值构建进行研究,以期对城市文化形象传播起到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