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一)《离骚》之骚为地名说前人解释《离骚》题意,颇多异说,如: 一、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传》) 二、离犹遭也。骚,忧也。(班固:(《离骚·赞序》) 三、离别也,骚愁也。(王逸:《楚辞章句》) 四、离别也,骚动也。父子离别骚动不宁,天之经也。(王(?)运:《楚辞释》) 五、离骚即《大招》所说的“劳商”,是楚国当时的一种曲名。劳商与牢骚意同,牢愁、牢骚、离骚为双叠韵,可以互相通转。(《楚辞论文集》)  相似文献   

2.
关于“离骚”的题义,自汉以来,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在《离骚赞序》中云:“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在《楚辞章句》里道:“离,别也;骚,愁也”。而近人呢,又有把“离骚”训为“牢骚”的。究竟哪种说法妥贴,除了上述说法,是否还可再作别的解说? 对“离骚”这个诗题作如何的解释,关键在于对它们的训诂,其次还要考虑到全诗的意  相似文献   

3.
对于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的题义,历来众说纷纭。最早的解释是司马迁说的“‘离骚’者,犹离忧也”。司马迁距屈原较近,他的解释应该是接近原意的。 但司马迁的“离”字又该怎么解释呢?他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有“属书离辞,指事类情”这句话,从词组的结构看,“离辞”可释为陈述自己的意见。所以  相似文献   

4.
《离骚》题解,歧义颇多,自古至今主要有25种,可归为三大类。这些解说中,司马迁的"离忧"说涵盖面大,也最切题;汉代班固、王逸及今人黄灵庚等人的解说侧重于《离骚》之一部分;钱锺书从创作动机角度对《离骚》进行解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离骚》之「骚」郭维森《离骚》篇名的解释,古往今来已有十余种。追本溯源,最早是司马迁所云:“离骚者,犹离忧也”,之后班固释“离”为“遭”,云:“离犹遭也,明已遭忧作辞也”。今存最早的王逸注则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  相似文献   

6.
《诗经·王风·黍离》这一诗篇的诠解,自从汉代以来,齐、鲁、韩、毛四家即已各异其说.《诗序》云:“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采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王应麟《诗考·韩诗·黍离》云:“伯封作也.离离,黍貌也.诗人求亡不得,忧懑不识于物,视彼黍离离然,忧甚之时,反以为稷之苗,乃自知忧之甚也.《太平御览》昔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注引自陈思王、植《令禽恶鸟论》.又《诗考》引刘向《新序》:“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是也.楚元王受诗於浮丘伯,向乃元王之孙,所述盖鲁诗也.”《诗考·齐诗·黍离》亦以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而作  相似文献   

7.
(一)《诗经·王风·黍离》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命题的含义,历来诠释不一.文章试图对各家之论进行一些探讨.文章既不赞同班固的"遭忧说",也不赞同王逸的"别愁说";既不同意游国恩先生的"乐曲名称说",也不同意龙海清、龙文玉中先生的"苗族语言说".文章认为,"离骚"就是"离忧",也就是"无限忧伤"或"痛忧"的意思.<国语*楚语>云"德义不行,迩者骚离."骚离"就是"离骚".屈原用此楚语命其诗篇名,也正含有"亲者痛、爱国情"之意.  相似文献   

9.
怀疑《史记·屈原列传》中有窜入文字由来已久。四川师大汤炳正先生生前用了很大的精力,认真细致地分析和考究,写出了《屈原列传理惑》(汤炳正著《屈赋新探》的第一篇,齐鲁出版社,1984年)一文,认定有人将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窜入于《史记·屈原列传》之中了。以下的两大段,就是窜入的:甲: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乙:虽放流,目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王之不明,山豆足福哉!清理出以上两段文字已基本上恢复了《列传》的本来面目,例如长期争论不休的流放时间问题,“流放”与“流浪”混…  相似文献   

10.
台湾蒋纬国先生,前不久写信给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归侨胡北离女士,期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大团圆。 三月初,女诗人胡北离致信蒋纬国先生,对其近作《胜利·旧痛·今忧》一书备加赞许,并赠寄新出版诗集《世纪神曲》一册。蒋纬  相似文献   

11.
一、“离忧”考司马迁在解释“离骚”的含义时引刘安的话说:“离骚者,犹离拢也。”“离忧”是什么?有的说:“离忧:遭受忧患。离,同‘罹’,遭遇。”①有的说:“离,同‘罹’,遭受。”②有的径注:“[离忧]遭受忧愁。”③再加上各种“助读”、“译注”、“注析”、“今译”……几乎众口一词,似成不刊之论,但实际都似是而实非。  相似文献   

12.
《诗经·邶风·简兮》以西周盛王为美人.屈原《离骚》以君为美人.汉武帝以贤士为佳人.汉光武帝称陆闳为佳人.而苏蕙(东晋前秦女诗人)  相似文献   

13.
《离骚》研究,历经千年,前辈先贤,功绩煌煌。近在执鞭之余,研读《离骚》,似有所得,亦有所疑。因此泛览各家著述,参酌诸说异同,随手写成札记,积得数条。刘勰曾说:“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文心雕龙·序志》)因名之为《<离骚>斟酌书》。今不揣譾陋,列条录出,疏谬之处,以俟来哲。一《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各执一是。游国恩先生在《楚辞概论》中独创新说:“按《大招》云:‘楚《劳商》只’。王逸曰:‘曲名也。’按:‘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故‘劳’即‘离’,‘商’即‘骚’;然则‘劳商’与‘离骚’原来是一物而异其名罢了。力依游国恩先生的说法,《离骚》可能本来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  相似文献   

14.
《离骚》是屈原在因谗遭谤,被排挤打击后,眼看楚国前途江河日下、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唱出的悲愤之歌。①自古及今,关于《离骚》题义,很多人作了诠释。司马迁解作“离忧”,班固解作“遭忧”,王逸解作“离别之愁思”,扬雄解作“牢骚”。现在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楚国有一种“劳商”的歌曲,“劳商”与“离骚”声音很相近,大约是同一种曲子的不同名称。《离骚》这个曲名的含义则是牢骚的意思,就是要发泄一种抑郁不平的情感。②还有人通过对屈原故乡的考释,肯定“骚”就是诗人的故乡“蒲骚”的省称,《离骚》的正确题义是:告别了,蒲骚!③  相似文献   

15.
一高阳伟大的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王逸的注和《史记·楚世家》都云高阳便是颛顼。然而这种解释存在着问题。《远游》:“高阳邈以远兮,余将焉所程……轶迅风于清源兮,从颛顼乎增冰。”可见高阳、颛顼实在是两个人。再者,《离骚》中曰:“见有娀之佚女……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根  相似文献   

16.
第1期国外研究中国各族神话概述———《中国各民族神话研究外文论著目录》序…………………………………………B.Riftin(李福清)·5·神话如何重述…………………………………………叶舒宪·16·图像的威力:由神话读神画,以神画解神话…………萧兵·19·当代文学与酒———当代文学意象研究之二……………………樊星·22·试析王安忆小说《乌托邦诗篇》的救赎主题…………李向珂·31·屈原《离骚》创作心理简论……………………………陈金宽·34·张岱尚真写实创作思想成因探讨……………………章芳·40·对《七角楼》神秘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邶风·柏舟》是一首百字短诗 ,却在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上都与《离骚》有着惊人的相似。它应是《诗经》中对屈原影响最大的一篇作品。  相似文献   

18.
《辞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可以概括为一个“源”字——追溯辞的根源。新版《辞源》在选用例句时,对很多条目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少数条目,所引例句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例如“一日千里”第一义,选用的例句是《荀子·修身》的“夫骥一日而千里……”,但《庄子·秋水》中就已经说过“骐骥骅骝,一日而千里”了。又如“中正”一词第二义,选用的例句是《离骚》和《管子·五辅》中的。《管子》是后人伪托之作;而《易·乾文言》早就有“刚健中正,纯粹精也”的话,其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入手 ,对屈原和司马迁作了某些方面的对比性研究 ,从而阐明了司马迁在写作《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些独特用心。  相似文献   

20.
《朱子语类》中成语与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子语类》中有成语284条.有的成语及其变体在《朱子语类》中出现的次数很多,如“光明正大”出现18次,其变体“正大光明”出现10次,总共出现28次.其他常用的成语也都多次出现.有的成语是上古遗用下来的,如“自相矛盾”(朱87),出自《韩非子·难一》;“自暴自弃”(朱105),出自《孟子·离娄上》;“患得患失”(朱72),出自《论语·阳货》.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