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天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2):133-141
唐代文人将刘阮遇仙与武陵桃源附会并相互混融,遂产生了天台桃源意象;天台桃源意象开始承袭刘阮遇仙的艳遇特质被用来叙写男女艳情,天台桃源意象就此走上了艳化之路。宋元以后,天台桃源意象被小说戏曲作家广泛用于性描写。天台桃源意象在古代小说戏曲的性描写中起着隐喻、象征的作用,悬置了对性行为的刻画,既突显了男女性爱的美好,也诗化了古代小说戏曲的性描写,突出地代表了中国文学性描写含蓄蕴藉一路的审美特色。天台桃源意象在古代小说戏曲性描写中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历久弥新,启示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仍应把含蓄隽永和富有启发力的性描写作为遵循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2.
论鲁迅小说的意象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国栋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77-181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对民族生存危机的清醒认知,而这种危机感最深刻集中地沉淀在他关于死亡的叙事之中,并由此展现了死亡施、受双方的复杂形态与关系,反思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非人性,更反思了启蒙者置身其中的宿命式痛苦及其身份与作用,从而彰显出死亡叙事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3.
王小侠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3)
运用文本细读方法,探析贾平凹小说叙事的山地文化意象,认为商州山地文化元素和意象是贾平凹打造的文学商州世界的标签和文化地标.它们既是贾平凹整体意象叙述的组成,又形成其鲜明的叙事风格和文化内蕴.在贾平凹小说艺术架构中,这一叙事特点的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4.
卢凤荣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121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格非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格非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体现了格非小说繁复细密的叙述风格和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王建仓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142-146
创作主体的价值认知体系和取向对于其小说叙事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价值观决定了作品稳定持久、个性鲜明的叙事风格,两者有内在的统一性。以此考量贾平凹小说一贯坚守的意象叙事,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创作的基本精神决定了其创作的基本艺术思维方法,即意象艺术结构和技巧,重估区域文化是他的文化意象叙事的起点,整体哲学意识决定了他意象叙事的成熟阶段为整体意象叙事,混沌世界观决定了其意象叙事的最高阶段即混沌意象叙事。从文化和叙事两个传统角度看,贾平凹小说的意象叙事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又是传统民族叙事的合理的延伸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中的不同意象,阐释了在不同文化中意象有不同的概念和体现;从美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意象两个主要的美学特征:隐和秀;并介绍了庞德等英美意象派诗人从事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活动以及对中国诗歌英译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灵幻小说中的“自然”意象在作家笔下以不同的内涵反复被描绘被建构,而且在叙事中发挥着推动情节进程、烘托塑造人物形象等重要叙事功能,有时候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更重要的是,灵幻作家们通过“自然”意象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生命、精神以及生存世界的复杂性、多元性、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梁德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太阳意象能使古代诗歌的景物描写更艳丽夺目、生意盎然,还反映了古人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古代有以日喻君的传统,与日有关的意象如“日下”、“日边”、“日驭”等也多与皇帝有关;古代诗人偏爱描写夕阳,或以之创造美好迷人的环境气氛,传达恬淡安闲心境,唤起思乡怀亲及渲染依依惜别之情,或以之表现失落、消沉、伤感等情绪。 相似文献
9.
姜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101-105
从民俗学角度看,沈从文小说中出现的审美意象显示出与民间情爱主题的某种关联风、云、雨、水是天地造化的结果,也是具有情爱内涵的意象;自然界许多动植物被赋予了情爱和子嗣繁衍的内涵;民俗节日也是民间男欢女爱的时节.小说中民俗风物的意象化是作者叙事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刘进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3):104-108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 ,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京派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 ,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京派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 ,体现了京派小说平和淡远、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
雾是沈从文小说中一个显著意象,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如晨起与夜暮的时间流转、水光与天色的辉映变幻、孤独与忧愁的情绪蕴含,以及对于隔阂、生死、家国未来的象征等等。雾气缭绕的湘西给了沈从文创作雾意象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他攫取到了雾意象之美,而雾意象也符合沈从文的创作偏好,是其写作过程中的主观选择。 相似文献
12.
张文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5):80-84
在中国现代意象诗学建构中,诗论家就诗歌意象的鉴赏来说,主要从意象鉴赏的标准和意象鉴赏对读者的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意象鉴赏的标准主要体现为新颖、丰富和浑融;意象鉴赏对读者的要求主要体现为想象力、分析力和领悟力。 相似文献
13.
童年意象的运用是王安忆小说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成长中的儿童"是王安忆小说中特有的形象.以儿童形象为象征载体进行文化批判是对童年意象的出色运用.儿童视角的发掘使王安忆的小说取得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也使细节化呈现文本的艺术表达方式与文本的精神内涵完美地结合起来.儿童视角的运用还让作家能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世界,保持了独立、警醒的创作立场. 相似文献
14.
刘炳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94-97
商务谈判是谈判者实力与智慧的较量,谈判者除了具备商务谈判知识、业务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注意语言艺术技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冀志强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8-105
意象美学认为,美在意象。但是严格说来,美与意象并非一回事。美是一种价值,它源于人对事物进行的趣味判断;而意象则是一种存在,它是事物对人而言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意象并非美的本体,美并非只因意象产生。人对一个对象的鉴赏判断,或是针对于意象,或是针对于单纯的形式。所以,美学不能单纯将意象作为研究对象,还要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福生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4):67-69
本文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对以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了辨析和比较 ,提出“语文即语言的文化”的观点 ,旨在揭示语文既是语言工具学科又是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从而矫正语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种种偏颇 相似文献
17.
意象理论在汉语量词辨析中的认知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玉汴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4):152-154
量词数量众多、用法灵活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特征之一.量词总是与名词搭配使用的,它们的搭配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名词所代表的范畴的理解和认识,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认知内容.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分析理论和方法在汉语量词的辨析运用方面有着独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诗学建构中的意象功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4):62-65
在中国现代意象诗学建构中,诗论家对意象功能的阐释主要集中在诗美的传达、力量的集聚、诗质的呈现和中介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诗美的传达体现为视觉美、听觉美和含蓄美;力量的集聚是指意象充满力感、富有生命气息和内在精神,蕴含着巨大的潜能;诗质的呈现是指意象作为诗歌的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质素,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中介的作用体现为既是沟通感兴的中介,也是创作中物我契合的中介。 相似文献
19.
宋红梅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6):18-21
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太阳意象不仅出现的次数多,而且涉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的太阳崇拜,后来逐渐衍生出皇权、家庭温暖、时间短促、离情别恨等多种含义.太阳意象的形成、演变深深寄寓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成为古代文人喜用善用的文学意象之一. 相似文献
20.
HOU Hai-yan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中国小说中的人物配置常以"三"为限,"三者"蕴涵的恰恰是不对等、不完备、不稳定、不圆满的,相互间没有完全相近的东西,通过三者关系的巧妙演绎,使得这种三位一体的配置又呈现出三种基本模式:循环制约模式、扇面并联模式、三足鼎立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