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日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200-201
本文试图以毛姆小说中的故事情结为切入点,分析毛姆小说的特质。毛姆以“讲故事”这一古老而传统的形式,揭露和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开掘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层隐秘,追求精神家园的重建和完满。 相似文献
2.
陈一军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65,94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农民一直是不具备叙述能力者。这使得农民形象作为叙述者兼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事在新文学史上很难出现,极为稀少。然而,在打工小说中情形变得复杂起来,农民不单是不具备叙述能力者,也成为基本具备叙述能力者,甚至成为完全具备叙述能力者。以至农民形象作为叙述者兼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事在打工小说中成为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和值得注意的现象。它携带着时代的气息,显示了作家的平民意识与人道情怀,彰显了农民自身素养的提高与自主精神的丰厚,成为时代农民自我觉醒和心灵解放的标志,并且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以农民为叙述对象的小 相似文献
3.
陈一军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65,94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农民一直是不具备叙述能力者。这使得农民形象作为叙述者兼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事在新文学史上很难出现,极为稀少。然而,在打工小说中情形变得复杂起来,农民不单是不具备叙述能力者,也成为基本具备叙述能力者,甚至成为完全具备叙述能力者。以至农民形象作为叙述者兼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事在打工小说中成为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和值得注意的现象。它携带着时代的气息,显示了作家的平民意识与人道情怀,彰显了农民自身素养的提高与自主精神的丰厚,成为时代农民自我觉醒和心灵解放的标志,并且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以农民为叙述对象的小说叙事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农民”的叙述主体资源。 相似文献
4.
韩蕊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2):75-79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深受英国作家毛姆的影响。在小说结构方面 ,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本文拟从创作思想入手 ,对二者在叙事语式、反高潮情节处理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比较 ,并进而从一个新的层面来阐释二者的相似性 ,以及张爱玲的借鉴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申利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5)
毛姆的小说创作中存在有明显的自然主义特征.在题材选择方面,他重视对人的生理本能和原始欲望的描述,以求更为彻底地揭示人性的真实.同时,下层民众的生活环境和贫寒状态也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细致的展现,凸显了环境对人的深刻影响.在创作手法方面,毛姆常用近乎科学的眼光和客观的态度来描绘现实.毛姆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元素扩大了其作品的表现范围,增强了其作品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毛姆的小说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小说第一人称叙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执廷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5):14-18
继五四之后 ,十七年 ( 1 949~ 1 966)再掀第一人称叙事高潮。不同的是 ,十七年是“他叙”而非“自叙”占主导 ,且呈现如下总体特征 :人物内心的空洞化、叙述主体的边缘化、叙述身份的非个人化、叙述姿态的卑贱化。通过分析其中原因及艺术特征 ,我们或可更贴近地理解十七年的作家与文学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以"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启蒙思想著称,他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同样与启蒙思想有着内在的深刻关联。对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的理解与把握,不能仅停留在现代叙事学意义方面的文本分析或审美形式的考量上,而应在此基础上,把对这些文本叙事方式或审美形式的解读整合、提升到他的启蒙思想这一带有意识形态本体色彩的高度上。鲁迅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审美创新及其蕴涵的启蒙思想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9.
袁媛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1):98-101
老舍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构造了一系列第一人称叙述人形象.按其主体特征,老舍的此类小说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采用较为简单的叙述方式,叙述人只是单纯的旁观者,性格简单明晰;后期叙述人表露出强烈的主体意识,身兼故事的讲述者与参与者,具有复态情感.老舍借鉴了英伦作家如康拉德、狄更斯等人的叙述技巧,但同时又坚持了民族的文学传统, 并以现实主义立场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 相似文献
10.
11.
肖惠荣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8,27(2)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堪称一绝,在叙事上独具特色。与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不同,莫泊桑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他笔下的叙述者"我"并非都是全知全能,大部分叙述者权利有限。更为独特的是,他在这类作品中首创的叙述分层的手法,使得人物成一种对话关系。他对叙述者权利的限制使得作品意义留有空白。叙述语调的中立要求读者积极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这极大增强了短篇小说的可读性,也使他的作品带有现代主义的气息。 相似文献
12.
论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边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炎秋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1):62-65
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边缘化是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是第一人称 ,同时又具有第三人称的某些特点 ,能够讲述按照逻辑与常识第一人称叙事者所不知道的事情。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边缘化是叙事的两个基本原则———现实生活与叙事的内在自足性相互妥协的结果。它有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人称叙事者人物角色的淡化、第一人称叙事者人物身份的虚化和第一人称叙事者的暂时退出故事 相似文献
13.
彭广文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4):47-50,56
古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余(予)、朕、印、台”几个,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后“我”在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汉语语言历时长久,第一人称代词从古至今在数量、称数、格各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系统比较复杂,通过对战国时期《楚辞》以及楚地出土战国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发现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论文分析了它们在使用频率、称数、句法功能以及谦敬功能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春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3):106-112
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与语境密切相关,并有其心理动因."我们"可以指"我","我"可以用来指"我们"或"我们的"、"我国"等,"咱"、"咱们"可以单指"我"、"你"等.得体的第一人称代词虚指,有利于引起接受者的注意,有利于激发接受者的代入感,有利于表达者情绪情感的抒发,有助于表达和接受的良性互动以及语言符号与言语使用者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刘东霞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3):58-61
汉语诗歌中常常隐去第一人称指示词,英语诗歌则不然。两者迥然不同的第一人称指示词隐显模式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着重比较了第一人称指示词所反映的汉英两种文化在宇宙观和人伦方面的差异,以期引起人们在跨文化欣赏和译介诗歌时充分重视汉英诗歌中第一人称指示词的隐显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王进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9(4):54-57
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当代英语世界中不仅是语言技艺娴熟的艺术大家,而且也是一位思想积极进步的文化行者。他早年游历中国,《在中国屏风上》是其东方游记的代表作品。在这部犹如拼贴画的文化散记中,毛姆作为游记作家的艺术功底完全展现于跨文化视域的中国历史影像中,而他作为文化行者的历史智慧则呈现为西方文化书写的新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18.
田应梅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2):100-102
在我国的仲裁立法中对仲裁程序中可否存在第三人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法学理论界对此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实践中也是各行其是.本文在分析仲裁其实质的基础上指出,一概无条件的允许第三人参加仲裁程序和一律不加区分的禁止第三人参加仲裁程序的观点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应当有条件的允许第三人参加仲裁程序. 相似文献
19.
球场观众暴力作为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问题.怎样有效预防和处置球场观众暴力是当今社会体育工作者和保卫部门必须要研究的课题.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就预防和处置球场观众暴力,提出了可行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董梅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9-104
在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童年篇的三个故事《姐妹们》、《遭遇》和《阿拉比》中,乔伊斯基于儿童视角,用精湛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展示了其别具风格的叙事策略。其中,以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策略、话语空间及故事空间交替的双空间叙事策略最为突出,它们对童年篇故事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些叙事策略,结合叙事者的精神顿悟,乔伊斯在童年篇中生动展现了都柏林人宗教信仰的迷失、教学的无助和情感的未果,极好地契合了整个小说集的"瘫痪"主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