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的“善问”与“善待问”王昕,孙康宁,刘援朝强化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双向交流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而相互问答则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古人十分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答艺术,如《学记》中所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  相似文献   

2.
一、启发式教学涵义的丰富与发展 启发式教学源于孔子的教学思想。它的主要涵义是启发思维。孔子主张“不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不启(谓开其意),不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不发(谓达其辞)。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认为“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在学生达到“心愤口悱”的境界时加以启发。《学记》又进一步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善喻”,其途径应该是引导学生而不给予牵掣,鼓励学生而不加强迫,开启学生而不越俎代庖。  相似文献   

3.
《劬堂学记》一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先生长孙柳曾符教授“费了多年,才搜集到而编写成的。”(见蔡尚思《代序》)此书对柳诒徵生平行事及其学术成就有很大参考价值。但该书223页在《评〈中国文化史〉》的题目下,出现“梁濑溟等”字样。这显然是个错误。“潄”印成了“濑”。“潄”是含水洗之意,如潄口。亦可作洗涤讲,《礼记·内则》:“冠带垢,和灰请潄。”而“濑”意为湍急的水,且读音不同。最近书店正好有《梁漱溟》传记出售,“漱”、“潄”,异体字也,当通。《劬堂学记》,柳曾符、柳佳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9月…  相似文献   

4.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古代《礼记》在十三经中的地位次于《诗经》、《书经》、《易经》《周礼》、《春秋》。它所以被称为“记”而不称为“经”,因为它是古代“贤者”的著述。《礼记》共四十九篇,作者多不可考。《汉书·艺文志》载;“《记》百三十一篇”,自注:“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学记》名称的由来,《礼记》正义说:“按郑玄目录云,名曰《学记》者,以其  相似文献   

5.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是其总纲,为了保证总纲的顺利实施,《学记》继而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学制体系、管理制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并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学记》中的“教学为先”、“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善喻”等命题,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苏轼诗歌以长于比喻见称,其雄放豪纵又俊逸秀丽的诗风,往往因妙用博喻而倍增光彩。博喻最早见于《礼记》第十八《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也就是“博喻”,《学记》强调了它作为诗歌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的重要。今人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苏轼诗前言》中生动地阐述博喻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  相似文献   

7.
《礼记》中的《学记》,历来被人认为是“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总结,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见中国古代教育史》《学记》对于教学理论的论述的确相当完备而且精彩,这是一部结构宏大的著作。本文主要谈《学记》的教育观。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人类同历史的。原始的教育,包括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的教育,也包括作为“社会人”的再生产的教育。而这些活动没有从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没有同政治、宗教、艺术分离,没有固定场所,没有文字、书本作为教育手段,也没有阶级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阶级  相似文献   

8.
“学记”,就是记学。所谓“学”,这里不单是指“学习”的意思,而且还指“教育”。“学记” 即“记教育”或“教育记”,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的意思。梁启超曾说过:“《学记》,言师范学堂之事也。” 现在讲到教育学,有的同志只讲“夸美纽斯”“凯洛夫”,或者“布鲁纳”“赞可夫”等等,当然,按照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洋为中用,无可非议。但是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教育学上也是有着不朽篇章的,我们的先人在这方面的遗产也是十分丰厚的,《学记》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按照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古为今用呢?  相似文献   

9.
《学记》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礼记》里的一篇。全文只20段,1228字,精辟地概括了教育的目的、作用,教育制度、学校管理和教学基本原理。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笔者通读《学记》数遍,不禁大为叹服:现在提出的许多所谓创新教学法,在《学记》中早有简明深刻的论述。今人对其中的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等已有很多研究,但其中蕴涵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却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本文将分析《学记》中的尊师重道思想,并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上展开理性思考。一、《学记》所蕴涵的尊师重道思想《学记》首先论述了教师大作用:“师…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作为传统篇目 ,一直收在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 ;新教材依然如故。这篇美文值得讲解的地方很多。季羡林先生说读《背影》眼光应深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叶圣陶先生说《背影》用字洗炼到“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 ,也必须用才用” ;其他如语言的“有几分悲凉寥落 ,有几分温暖惆怅”的美学气蕴、构思的“精巧”、表现角度的“独到”等等 ,不一而足。面对这篇美文 ,很多教师精心准备 ,潜心钻研 ,力求为学生讲深、讲透。对此 ,笔者有一己之见 :教十一、二岁的初一学生读《背影》 ,不宜讲得太深。首先是不宜深讲《背影》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体系完整的教育专著。本文就《学记》所阐发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循序渐进、相观而善和孔子教学思想的渊源关系作了论述。《学记》所阐发的教学原则,客观地反映了古今教学的普遍规律,已成为现代“教学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历代教育都曾产生过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读文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的不说,仅从近现代来考察,一九○三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语文开始独立设科,内容主要包括“读文”、“作文”两项。与此相应,以后也就有了“读文教学”,“作文教学”的概念。由于过去的读文教学一般采用“讲读”的形式,因而“读文教学”又称为“讲读教学”。 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讲读教学”有个发展过程:先是逐字逐句讲解,以后发展到讲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艺术形象、语法修辞、写作特点等,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还不顾学生的实际,要求“讲深讲透”,越讲越烦琐,一切由教师全盘授予,学生只是听教师“讲文”。这  相似文献   

13.
《学记》之所以名曰“学”记,主要是由于:其一,汉字的“教”是源于“学”的;其二,先秦教育家“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学本论思想对《学记》作者所产生的影响;其三,从内容来分析,“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是《学记》教学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和自身的情况可以有多种选择。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古人又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是强调质疑教学法的重要性。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提出了"善喻"的做法。"道而弗牵"是说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指导学生的思维按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效的提问让学生的质疑开始了,那  相似文献   

15.
谈文学风格的刚与柔的,当推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中国历代文论选》注:“清浊,意近于《文心雕龙·体性》所说的‘气有刚柔’,刚近于清,柔近于浊。《风骨》篇说:‘翬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是指气的重浊柔弱。又说‘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是指气的清新刚健。”曹丕讲的“气之清浊”。也就是刘勰讲的“气有刚柔”,不过这里又稍有差异。曹丕讲的“气有清  相似文献   

16.
《学记》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问题的论著,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管理思想,在教育目标、教育体系、学制系统、学校管理措施和教师管理等多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是我国宝贵的教育思想遗产。探讨《学记》的教育管理思想,对提高当代教育管理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门特别细腻、高超的艺术。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无科学性的教学缺少根基,无艺术性的教学没有活力。教学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于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认识,追溯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很早就有关于教学艺术的思想和实践。早在春秋时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施行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就体现着高超的教学艺术。孟子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出“教亦多术矣”。①这里说的“术”,也包含着教学艺术的意思。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名著《学记》则处处闪烁着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爱老敬贤、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很早就将“君”和“师”并提,《尚书·泰誓》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礼记·学记》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把君和师放在同等神圣的地位。甚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学记》)  相似文献   

19.
《学记》认为 ,君子以至整个社会都应尊师 ,“师严”才能“道尊” ,“道尊”民才“知敬学” ;学生必须“亲师” ,“亲师”才能“博习” ,“亲师”才能“安其学” ;教师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 ,包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教育能力。《学记》的这些观点对现代教育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就是“活”,其实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我们认为,“活”起码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其一,在理解基础上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其二,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其三,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面就这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一、引进时代“活水”,激活学生思维教学中当然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