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源氏鸡太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本名田中富雄,一九一二年生于富山县,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二日卒没,享年七十三岁。一九三○年毕业于富山县立商业学校,进住友公司任职,一九五六年辞去职员职务,开始职业创作生活。作者在长达二十五年之久的职员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为他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主要取材于日本薪金阶层即工资生活者,比较客观地反映  相似文献   

2.
<正>2005年,广岛、长崎原子弹设计者,84岁的罗伯特.奥本汤姆博士,在参观广岛"源爆和平纪念馆"时,日本媒体别有用心地安排了两个核爆炸幸存者与他见面,使得罗伯特博士神情黯然,对两位幸存者说:"这是战争的结果,你们也许希望博得同情,但是如果我不那样做的话,也许现在希望博得同情的是更多人。"接着他语气强硬起来:"但是,战争里没有无辜的平民百姓存在,交战时,每个人都在以某种意义参加战争......我认为我做了正确的抉  相似文献   

3.
1902年3月,二十二岁的鲁迅从南京乘大贞丸到日本留学,一直到1909年才回国.这八年的异邦生活,在鲁迅一生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曾经发过“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曾经决心学医,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最  相似文献   

4.
从《花之城》看日本"征用作家"的战争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作品在记录历史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井伏鳟二在<花之城>中虚构了日军占领下的新加坡市民的和平生活,讴歌了日本的对外战争.其原因除了战争时期政府的高压统治以外,日本作家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战争中,大多数日本知识分子都没有从意识形态上去认识、判断、怀疑过战争,进而导致了他们对日本政府对外政策的轻信和盲从.然而,历史的真相却不能因文学的虚构而被掩盖,文学家在"传承历史"问题上的责任重大,研究文学家、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了解日本文学家与战争的关系,还可以为研究战争提供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5.
野间宏(1915——)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登上日本文坛的第一批新作家之一,他们这一派在日本被称为“战后派”。 正如大多数“战后派”作家都经历过战争生活,受到过战争灾害那样,野间宏也不例外。当日本侵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前夕,即一九四一年十月,野间宏被部队征用,作为大阪第四师团第三十七联队步兵炮中队补充兵,受了三个月的训练。随后便以临时征集的名义被征入伍,先在中国上海一带,后来转赴菲律宾战场。第二年五月染上疟疾,辗转经过马尼拉医院和台湾医院,于十月间被送回到本国原属部队。一九四三年七月又因违反治安维持法被捕受审,经军法会议判处四年徒刑,  相似文献   

6.
(一)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一九二六年十月十二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一九○四年夏末至一九○六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一九○二年三月,二十二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別祖国,到日本留学。一九○四年八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沉沦>的创作源泉是:(1)日本浪漫主义作家佐藤春夫对郁达夫早期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2)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对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创作方法上产生了影响;(3)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与留日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4)郁达夫在精神与物质上的失衡使他产生了创作上的冲动.  相似文献   

8.
尤里·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是苏联当代著名的战争文学的作家。他在五十年的文学创作中,多方面、多层次地描写了人与战争的关系。在七十到八十年代的创作中,他又从今天的高度反思历史,融汇了卫国战争与当代和平生活的题材,不断地激发着人们参与社会变革的热情。他揭示了潜藏在战争与社会现象深层的生活哲理和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9.
1931-1949年,黄耀武在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于国民党军新六军、二零七师服役。黄耀武16岁自愿报名参加抗日,和数千名同龄人一起被分配到印缅远征军。1946年新六军被调到东北战场。作者以亲身经历叙述了他所经历的两场战争。沈阳解放后,作者进入解放军官教导团学习,1949年被释放,作者时年21岁,是为《1944—1948:我的战争》。  相似文献   

10.
<活着的士兵>和<风中芦苇>在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罪行的同时又为日本士兵乃至侵华战争进行辩护.作者石川达三认为战争是国家的事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日本国内的经济、人口问题,发动战争必须取得国内人民的支持.石川达三的战争观代表了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众多知识分子的战争观.它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民族土壤和历史渊源.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战争观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的中国现代史及日中关系史学界,一些人将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的中日战争称为15年战争,这个观点称15年战争观,即认为“九.一八”事变是中日战争的开端,中日战争是15年。15年战争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多数日本学者肯定15年战争观,并以此为前提,论述了中日战争的性质,重点阐明了日本帝国主义是侵略者;对15年战争的称谓,也有人持有异议,其目的在于掩盖日本侵华罪行,为侵略战争辩护,从而否认日本对外侵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八年九月,日本杰出的无产阶级诗人槙村浩因被法西斯政府迫害而病逝。一团炽烈的生命之火过早地熄灭了!这时候他仅二十六岁。但是他那战斗的、短促的一生和格调高昂、焕发着才华的诗歌却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给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增添了耀眼的光辉;他那些歌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诗歌更使我们中国人民感到异常珍贵。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位日本的重要诗人,我们还不甚了解,他的诗歌作品,到现在为止,也只翻译过来三首。本文想就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60多年旅居日本的岁月没有改变林同春沉静、耿直的性子。秉著从家乡带来的以信为本的精神,林同春默默地反抗著战争带来的屈辱,默默地在异乡建起自己的实业王国,对他来说,无论身处何方,中华的美德只有亲历亲为才能留存。 林同春的奋斗是从日本战後的经济恢复时期开始的,9岁从福建到日本的林同春对侵略战争铭心刻骨,在创业的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商业观,“相信别人,也被别人相信,这是华侨的传统精神;人贵在守信,和人相约的事,就像人身上的汗水,流出去是不可能收回的;考虑自己赚,也考虑别人赚,这是做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一、战后的日本社会失去了对教师的尊敬与信赖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日本的许多城市成为一片废墟,大多数国民陷入为每天的吃饭问题而发愁的悲惨境地。战后的60多年中,日本人民一直在努力建设新的日本。在此过程中,战争结束前的一些丑陋方面被新生事物所取代。但遗憾的是,战争结束前日本所拥有的一些美好的事物也被抛弃了: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自古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大众对学校教师的尊敬与信赖感消失了.  相似文献   

15.
鲁迅本着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的态度留学日本,从情感意义上来说,日本类似于他生活过的北京、上海等地方.面对中日关系,他一方面维护民族的独立,反对侵略;一方面致力于民族间的交流,加强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因此,在处理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时,他采取了理性的态度,将政治日本与民族日本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开动国家机器动员了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来参与、支持对外侵略战争,日本媒体也积极宣传侵略扩张政策,竭力鼓动民众的战争狂热,大肆叫嚣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战车上一个不可或缺的战争部件.但是战后随着国际冷战局势的形成,美国调整了远东政策,致使日本媒体的战争责任问题被长期掩埋,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才在日本有关媒体和知识分子的关注下被提起.然而,诸多事实证明,追究日本媒体的战争责任依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初期,竹内好陆续发表了很多言论.据他说,1945年日本战败给日本人民带来一种"解放感",但他所说的"解放感"并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因解脱日本法西斯主义而带来的快感.他同时根据他的经验和问题意识在反思日本人民战败时没能抵抗、丧失独立心诸问题,并因此把日本的战败表现说成"屈辱的事件".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作为一个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却从军侵略中国大陆等经历所带给他的严重压迫感.因此,战争的结束无疑使得他从长期的忧患、压抑中解脱了出来.可见对日本人民战败后完全缺少独立心的失望、对侵略战争结束的喜悦等多方面的状况共同产生了竹内好独特的"解放感".他以这种感觉为基点,对战后日本的现实发出了严厉的质疑和批判,这质疑和批判构成了他战后言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最早系统提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是战后被判为文化战犯嫌疑人的老牌右翼文人、作家林房雄。他在《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一书中提出了“东亚百年战争”的假说,认为日本算不上是“帝国主义”,也不存在“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日本的“大东亚战争”是“自存自卫”的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纵然失败却是无悔的战争”。该书全面肯定和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是战后右翼思潮及军国主义史观死灰复燃的显著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继发动“九一八”事件吞噬我国东北领土以后,又挑起了“一二八”淞沪战争,国民党政府惊恐万分,准备迁都洛阳.然而曾几何时,1937年7月7日日寇又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八一三”再攻上海,蒋介石被迫抗战.落介石不愿发动广大群众参战,只依靠单纯的军队防御,以致将士们血战数月,淞沪终告失守.日寇气焰高涨,直下南京,国民政府逃往四川.镇江也于1937年12月8日为日军所占领,镇江人民自此过了八年之久的亡国奴生活.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人格是热爱生命、对战争有所反感的,他从人性的、文化的角度研究战争,反省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在湘西土著部队五年的士兵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呼唤人们抗击战争对人的奴役,亦即必须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信守精神自由,追求在"美·爱与神"中实现人格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