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黄侃的语源学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侃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在文字、音韵、训诂三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建树,其中以在训诂学方面的贡献为最大,而在训诂学方面,他用力最深的又是语源学的研究。语源研究是训诂学的高层次课题,它有助于展现语言的系统性,揭示语言发展演变的内  相似文献   

2.
黄侃的语源学理论和实践卢烈红黄侃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在文字、音韵、训诂三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建树,其中以在训伤学方面的贡献为最大,而在训访学方面,他用力最深的又是语源学的研究。语源研究是训治学的高层次课题,它有助于展现语言的系统性,揭示语...  相似文献   

3.
吴庆峰先生《音韵训诂研究》(齐鲁书社 ,2 0 0 2年 10月版 )一书 ,是由他二十多年教学科研所写的文章汇集而成 ,皆为其多年治语言文字之学的硕果。从内容上看大体可分音韵和训诂两部分 ,许多文章曾在《中国语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汉语研究》等重要杂志上发表过 ,其中不乏精彩之处 ,读后让人有涣然冰释 ,茅塞顿开之感。笔者三览之余 ,收获良多 ,从中也窥见作者为学之大端。第一 ,重视古音 ,深入发掘 ,融会贯通。本书所选音韵方面的文章皆为古音学方面 ,充分显示出作者对古音的重视。综观古音学史的研究 ,其着力最多的应属段玉裁…  相似文献   

4.
胡适是中国的文化学术实现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变革时期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在中国传统语言的研究方面,他的音韵研究、对《诗经》的训诂、创建中国文法之学取得骄人的成就。胡适是一位“语言革命家”,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胡适同时又是一位“建设者”。他的《国语文法概论》是现代汉语语法学“草创时期”的奠基之作。他关于“的”字用法的研究,为白话语法的研究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其标点符号的研究体现出极端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非常严密的科学方法。历史已经确立他在中国语言学领域中的大师地位。  相似文献   

5.
0.1戴震(1723—1777)对音韵、训诂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既问学于江永,又是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在清代著名音韵、训诂学家中,处于承上起下的地位.《转语二十章》(以下简称《转语》)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一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著作.《转语二十章序》(以下简称《序》)说:说经之士,搜小学之奇觚,访六书之逸简,溯厥本始,其亦有乐乎此也.作者对自己在书中提出的“转语”学说是颇为自信的.因而他往往把这个学说运用到其它一些有关音韵、训诂的研究中去.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说:  相似文献   

6.
“音韵修辞”一词,是藏文诗学辞格“”的意译。这种修辞手法在藏汉两种诗文里都可以看得到,所不同的是,汉文中比较少见,而藏语诗歌中却比比皆是。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藏语的音韵修辞,就颇难产生藏文诗歌的精品;或者说,如果不熟悉这一修辞的妙用,藏文诗歌创作必将大逊其色。 汉语“回文诗”、“藏头诗”、“顶真辞格”等都相当于藏文“音韵辞格”这一类型,只不过“回文诗”、“藏头诗”似有“文字游戏”之嫌,使用频率很低罢了。 藏语的“音韵辞格”可分为“易作迭音修辞”()、“难作他式修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校是非,其所校即“原稿”,其目的就是从语言文字、学识方面订正“原稿”,这样未免过于狭隘。光为“原稿”校是非是不够的,在为“原稿”校是非的同时,也理当收集带有普遍性的语言文字问题,以专题形式予以辨明是非,从而达到在社会上纯洁祖国语言的目的——这是现代校是非的隐性功能。  相似文献   

8.
汉字及其音和义在三千年前就传到了韩半岛,特别是朝鲜王朝时期,世宗大王及学者深入研究汉语音韵,从而创造出自己的语言文字——训民正音。中韩语言的比较研究及中韩音韵关系的研究对语言学的理论发展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杜牧(公元803—853),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其诗文在我国文学史上负有盛誉,尤以诗作称著,跟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同时,他的诗文在我国音韵史上也很有研究价值。这是因为: 第一,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上逾《切韵》成书两百余年,下距《广韵》成书一百五十年,归纳其诗文用韵情况,可资研讨唐宋音韵的演变,有助于考订“切韵—广韵”音韵系统。“从诗人用韵来窥探当时的语音情况,这是研究汉语历史语音学的重要途径之一。”①杜牧诗文就是探讨晚唐实际语音的重要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的解构思路最大的特点是追索思考对象在语言中的原初状态 ,找出其异质与悖论因素 ,让其自身的悖论运动在自我建构中自我解构 ,以求在动态中了解事物。他的宽恕问题研究也是以这种风格进行的 ,但研究的方式已超出纯语言文字的范围 ,向解构的“伦理牵挂”、政治神学关怀“加重分量”。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晚清以来中国文化转型问题时,梁启超的语言文字研究常被忽视.事实上语言文字问题与文化变革紧密相关.梁启超的语言文字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倡导国语,进而倡导新小说,这是民族国家意识的体现;(二)推进汉语研究现代进程,具体体现在比较眼光、历史意识、科学精神三点;(三)坚持语言工具论,但晚年已意识到文学革新与语言之间存在的复杂关联,认识有所突破.梁启超的研究决不只限于学科意义,它实际关联到中国文化现代性以及文化认同的问题.这也是五四一代学人所面对的重大文化课题.  相似文献   

12.
《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蜀王本纪》有"蜀左言,无文字"的称述,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古蜀人"左言"是与汉语性质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这几乎成为此前古蜀文化和古蜀语研究者的共识。现在古蜀有文字已经得到学术界认可,而对"蜀左言"的词语结构、文献用例、构词语素含义的研究结果表明:"蜀左言"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少数民族语言,而是上古汉语的一个地域分支;它与上古汉语雅言并无贵贱之分,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蜀左言"与上古汉语的区别并非体现在词序和语序上,而主要在语音的声调上。  相似文献   

13.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建立于中古时期的吐蕃王朝以其创建的古藏文文字,记述了当时藏族的历史、藏族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现在,通过对英法所藏敦煌古藏文文献的情况分析,综述国际藏学界对吐蕃早期文字与文化的研究成果,评述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长处与不足,全面研究、整理、出版现存于英国、法国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必将对我国古藏文研究、敦煌学研究、吐蕃社会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筝是我国文化艺术传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传统艺术创新发展的成功范例。筝声筝情自有筝滋味,作为文化遗存的艺术表达样式,筝声之名可以通古达今,其本身就饱含着中国故事和历史情感的元素。在面对现代转型的当下,古筝艺术的魅力在于传播一直恪守着文化传承与音乐传统要素创新的发展方向。古筝这朵正在盛开的艺术奇葩,展现出现代筝家筝人注重艺术品位、创作艺术精品、谱写时代风貌的艺术情愫与浓郁情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台湾和大陆汉语词语不同的政治和地域文化原因作了深层次的研究,提出了如下的新见解:政治上的不同其实是国共两党不同政见、不同政制、不同构成等原因造成的,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现端倪,现在的不同只不过是进一步“扩大化”而已。而地域方言和文化点的原因,不仅仅要看到台湾闽方言和文化的影响,还要考虑吴语和江浙方言的影响,日语对台湾汉语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6.
英语字母不仅表音而且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两个假设:1)腓尼基文字可能起源于古埃及文字,2)后出现的文字是在批判性继承先前出现的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推论希腊/拉丁/英语字母不仅表音而且表意.西方历史上,文字的创造工作被认为是神圣的﹑是被极少数人垄断的﹑是严格保密的,并且英语字母不仅表音而且表意,这两个因素造成了英语字母仅仅表示声音.破解英语字母的表意,可以从单词入手反向追溯,因为单词是文字创造者的最终思想产品.为了说明先后出现的字母音素文字之间的批判性继承关系,文末给出了一些单词实例.  相似文献   

17.
词作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义结合体。声音有义,声近义通,是古汉语词族的基本规则,也是汉语词汇系统性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解析字形、解说语音,从"以事为名"的角度,解释了"仁、义、德"等字所表示的词的本义。  相似文献   

18.
《老子》和《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文艺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此研究的目的在于发掘《老子》、《庄子》与中国文学的深层关系,这就需要超越中国固有的文化系统,运用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方法,从哲学的高度进行观照,从比较与反思的视野超出“美学”之外来审视作为中国文化主要精神源头之一的老庄思想具有的一种“元文学”意义,它确立了中国文化系统中语言与存在之间的基本意义关系,这不仅是文学书写展开的基本前提, 也规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日本国在吸收中国古代先进的律令、制度和礼仪、文学文字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和历法。而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及节气密切相关。本文以此为契机,在叙述了中日两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异同之后,提出了日本现今保留的传统节日的中国文化情结即在于其对中国包括汉字和历法在内的文化的吸收、融合的必然结果,并试着进一步分析了日本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形似义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 ,它不仅是语言流传和发展的见证 ,而且也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及其文明的写照。本文结合许慎的“六书”理论 ,论述了古文字在学习汉语中的作用 ,指出中国文字从上古发展到今天 ,是一脉相承的。古文字不仅是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整个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