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影响巨大而深远。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儒家起源于治国安邦的政治活动。儒家的古代圣人是伟大政治家,儒家传承周代国家治理的礼乐文化。孔子儒家关注社会人生,担负入世参政的使命。对于政治,孔子有非常全面深刻的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中,孔子儒家政治思想不断传承发展。在当代中国,许多政治理论和实践也和儒家思想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修身之学述论刘永明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仁学思想不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对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直到现在,孔子的思想仍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究其根源,是因为他的思想始终紧紧围绕着人自身,...  相似文献   

3.
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分别开创了中国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而人是社会的基石,是历史和文明的创造者,因此用人成为了世界上的最微妙、最复杂、最有意义,也是最易见成效的一项活动。如何从博大精深的老子、孔子思想宝库中汲取用人方法和用人哲学的养料,是历代以来用人者和用人部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老子、孔子的用人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孔子出仕思想初探张华龙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社会思想仿惶无适的历史过渡的时期,孔子第一个提出了一个庞大的试图揭示人与社会总规律的治世之道即儒家学说。它以恢复传统的姿态勾划了一个德政礼治的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在走向现实的道路上,孔子觅取...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上, 孔子最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格和人格教育、人格修养思想。他的人格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发展的方位, 陶铸了历史上一代代崇高伟岸人格, 成为民族传统精神的精粹。文章对于孔子人格思想的内涵、特点、现代价值、对其应有的正确态度, 以及关于汲取、借鉴墨家、道家、法家和国外有价值的人格思想等问题, 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等,许多学者对孔子都有不同的评价。本文主要从几本主要哲学史著作中,谈谈任继愈、冯友兰、吕振羽、范文澜、杨荣国等人,对孔子关于阶级立场、礼和正名、克己复礼为仁和天命观等问题的看法和评价,使我们对孔子的思想能有更深刻、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从方法论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方法论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张腾霄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思想不是他个人的思想,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表现。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他的思想曾受到冷遇或批判,随着时代的前进或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他思想的重要性,成为全民族思想文化的凝聚...  相似文献   

8.
孔子做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及儒学创始人,身处社会大变革时代——春秋末期,其哲学思想及教育思想充满了矛盾性。具体表现为天命观、鬼神观、认识论等哲学思想之矛盾,以及对教育作用、教育对象、伦理道德等教育问题的认识之矛盾。孔子思想诸矛盾之形成,有其主观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取决于孔子所处的时代。科学地分析孔子思想的矛盾性及其成因,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孔子及其思想,进而科学地运用及扬弃孔子思想,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系统地开展教育科研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特色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严肃地、认真地研究、运用孔子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思想学说,在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文明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影响甚至延及今天。孔子生活于礼崩乐溃的春秋末年,他以自己的博学多才,总结继承了以往,特别是西周以来的文化思想成果,加之又参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从政机会。时代造就了一代哲人——孔子,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孔子学说。中国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初期,中华民族所有主要思想文化成果——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大同思想集大成于孔子学说,并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方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儒家文论的创始人,也是诸子中最早研究文艺理论的人,他和荀子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艺理论家,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世界观不同,荀子在对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学观继承的同时又有所不同。两人在文质论上,均主张文质双美,但是论述的角度不一样;在道论方面,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观点,赋予了孔子文艺理论思想以新的内容,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服务,更加地顺应了历史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孔子秉承夏商西周三代的思想遗产 ,融旧铸新 ,在改造旧思想、旧学说的基础上 ,为他那个时代打造出新的思想、学说和理论品牌———儒学 ,由此奠立了农业文明状态下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新范式和话语体式结构 ,影响至巨。但当时过境迁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社会时 ,孔子及其儒学能否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思想、智力支持 ,或者说 ,这种支持究竟在多大程度、层面上发生了作用 ,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欧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苏格拉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伟大的哲学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人格和学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两位伟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在思想体系、生活经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方面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两位哲人在对待学习、人与世界的关系、关于圣贤君子、仁和德、音乐和宗教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指出了二者的异同。同时分析了从十七世纪欧洲启蒙主义者欣赏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到后来的哲学家们冷落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中国文化的原因,指出应该公正地评价孔子,因为孔子的思想可以为现代世界指出一条将西方的追逐成功、个人主义同东方的集体主义思想、东方的人性、东方重视自然的思想相结合的新路  相似文献   

14.
孔夫子与毛泽东,中国古今两个伟大“圣人”。他们之间有何关联,论者众说纷纭。毛泽东对孔夫子的态度与评价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甚为复杂。总起来看,毛泽东对孔子取历史主义态度,充分肯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在批评孔子消极思想的同时,注意吸取孔子思想中有价值的因素,用以丰富自己的思想。毛泽东从孔子及儒家思想中吸取和发挥的主要内容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强不患的精神;德治思想和人生修养论;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既涉及许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形成之后,整个封建社会中,所有教育学者或多或少地都受到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不深入、正确地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全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很难讲明其发展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历史观即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本文主要根据《孟子》、《荀子》等文献,试就孟、荀历史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孟、荀的思想,同孔子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反映在历史观方面,基调之一便是英雄史观,强调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孟子作为孔子道统的传人,他认为圣贤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政治主张,社会活动和道德修养决定了天下治乱、王朝兴废、道德习尚和历史发展的方向。孟子歌颂先王,提出了“法先王”的政治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历史所采取的态度。他继承了孔子“祖述尧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重人格,以个体人格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因的传统成于孔子.千百年来,虽经社会的动荡、历史的嬗变,面孔子理想人格的主旨与格局却一直被社会所认可.并进而从一种思想模式渐变为人的心理素质.二千年来,对这一人格理想的追求,始终是封建士大夫自我完善与建功立业的集中体现.显然,对孔子理想人格的探讨,既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孔子思想的认识,亦有益于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历程作一深刻的反思.本文试作阐述,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学说和行为品格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灵魂。(孔子家语(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共44篇,可作为(论语}等文献的有益补充。1998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张涛博士的(孔子家语注释),对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的研究作了新的探讨。该书首列(前言),将(家语)的由来、流传和真伪分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继而点明其在孔氏家学和儒家思想研究方面不容低估的文献价值。次为正文,原文乃遍览请本择善而从。其注释,首先指明见于何书何篇。行文中保留王肃注…  相似文献   

19.
孔子道德观的核心是“仁”,即“爱人”。“爱人”的基础是人与人在道德、人格上的平等。因此,孔子主张,在社会管理中执政者要“为政以德”,要爱民、惠民、养民、富民、教民,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这些主张反映了孔子浓厚的民本思想。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孔子的孝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孔子的孝道理论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是将人类孝的行为加以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的第一人,孝的理论是孔子伦理道德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有其合理的内核。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孔子孝的思想,用社会主义的孝代替封建主义的孝,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