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以集群为特征,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通过实现农牧业生产、农畜产品加工和商品贸易的一体化经营,将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用管理工业企业的办法经营和管理农牧业,使农牧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农牧业产业化方向转变,是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有效途径。内蒙古鸟审旗的农牧业发展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5·12地震使民族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遭重创.以灾后北川农牧业为例,本文分析了震灾后民族地区农牧业恢复的条件和制约.制约民族地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农村基础设施破坏后带来的生产生活困难、灾民急盼永久落脚点、资金不足和青壮年劳动力打工意愿强烈等,今明两年农牧业生产规模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震灾后民族地区农牧业应围绕恢复与发展多元特色农业的目标,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当前农牧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历程、趋势及基本特征的分析,结合我市农牧业发展现状、条件、机遇和制约因素,对我市如何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提出自已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建立60年来,云南文物学术领域日益彰显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特点.其主要成果为:我国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多元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独树一帜的云南青铜文化,南诏大理的佛国时代,云南古驿道的历史遗迹,近代史上的光辉篇章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精萃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南诏农业地理面貌不仅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而且也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首先在土地开发上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扩大了耕地面积,改进了耕作条件,增加了复种指数和产量,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其次在农作物分布上,粮食作物种植业的地位迅速崛起,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进一步发展。此外,在地域专门化生产上,洱海区、滇池区农作物的构成与中原并无二致,而在其他地区,传统的畜牧、采集、狩猎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充分反映出南诏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这种地域差异成为后世云南农业区划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试析南诏的语言段伶南诏是我国历史上西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权。它在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土语的地区得以巩固和发展,其语言观及语言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历史文化问题。以史为鉴,或许对我们认识当今的一些语言现象有益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南...  相似文献   

7.
阿嵯耶最先见于云南地方史料《南诏图传》,但从史源、史料真实性、南诏佛教具体内容等方面来看,不能认为《南诏图传》所说是真实的历史.从南诏历史来看,南诏具备强大国力和独立政治后,欲与唐约为兄弟或舅甥,却被唐中央根据《春秋》大义,要求像以前一样向唐奉表、称臣、贡方物.南诏为了使自己较以前有更高的地位,一方面淡化其受唐朝支持和受汉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试图表达南诏与印度文化有密切关系,以便抗衡汉文化.阿嵯耶是南诏在试图建构足以抗衡汉文化的文化体系时创造的“梵名”,是南诏处理其与唐关系时,力图争得与其国力相当的政治地位而创造出来的洋标签.  相似文献   

8.
解放前的四川藏区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经济落后,发展方式粗放,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农牧业产值很低,农牧业结构单一.新中国成立后,四川藏区经过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四川藏区围绕比较优势做文章,使农牧业结构向协调化、广度化、深度化发展,农牧业产值日益提高,农牧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农牧民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消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差,四川藏区农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9.
唐初忙于统一全国,无暇顾及西南的经营,与南诏保持着相安无事的局面。进入武则天时期,吐蕃对中国的威胁日益严重,为了抵抗吐蕃的侵扰,唐朝不得不联合南诏的势力,因而采取支持南诏统一的战略方针。当南诏强大以后,围绕着争夺爨部的问题,唐与南诏引发了冲突,使得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逐渐复杂化,最终影响了唐朝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南诏、大理国史研究尚缺乏全面的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仅以掌握的文献史料开展零星研究,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应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要搭建两个研究整理平台:第一为南诏大理国史料平台,第二为南诏大理国史学术研究平台;其次在汇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南诏史论纲、大理国史论纲;最后撰写出系统完整的南诏史、大理国史,将其研究成果提高到新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1.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的维州之战,吐蕃军统帅论莽热有被唐军生擒和被南诏兵生擒的不同说法。通过对各类史料的分析对比,并参考维州之战中唐军与南诏军的部署路线,可以得知南诏当时并未进军至维州,《新唐书·吐蕃传》中“韦皋率南诏兵薄险设伏”这条记载的可信度较低,南诏兵当为西川兵的衍文,论莽热实为韦皋所部的唐军所俘。然而韦皋攻打维州的同时,作为盟友的南诏军也予以配合,在昆明城(今四川盐源)等地参与对吐蕃的作战,《新唐书·吐蕃传》修撰者因混淆了两条不同战线的情况而误载该史实。  相似文献   

12.
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阻碍了内蒙古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需要针对其运行特点,逐步完善基础条件,建立包括高效的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多元化的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和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灵活选择市场模式、示范模式、产业模式和协作模式等成果转化模式,以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南诏大理政权建立 5 0 0余年的历史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针对学术界关于南诏王室族属的争论 ,笔者认为建立南诏与大理的民族是一个民族 ,即南诏———大理民族 ,这一原生形态的民族后来分化为白族与其他彝语支各民族 ,而白族文化继承了南诏大理时期兼收并蓄的特点 ,云南其他民族不同类型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在白族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4.
在唐文宗到唐昭宗年间南诏与唐朝且战且和,直到唐朝、南诏灭亡,在这个时期,唐朝与南诏的关系仍然是一种隶属关系。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虽然双方也试图建立一种稳定的友好关系,但是历史的发展已经需要重新寻找平衡点,所以唐朝与南诏在最后的博弈中,双方都耗尽了各自的实力,随着双方的灭亡结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历史再现鉴古明今──电视剧本《德化碑》序二刘尧汉云南民族学院院长赵嘉文(白族)创作的电视剧本《德化碑》,艺术地再现了云南(南诏国)是中国(唐朝)的西南屏藩。南诏王国(647—936)是以今天彝族先民“乌蛮”为王室和白族先民“白蛮”为辅佐建立的,其疆域...  相似文献   

16.
由西方思想家提出并发展的关于正义起源问题的研究具有“自证效应”,其论证方式充满主观想象,缺乏客观性。因此,有必要跳出人文社会科学“循环论证”的怪圈,适时引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应激理论来解释正义的起源问题。文章认为,由加拿大病理学家汉斯·塞利提出的应激理论为正义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正义的产生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应激反应的过程。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是应激源,抗争与妥协是应激反应在行为上的表现,而正义的产生可以看作是应激反应的结果。这也正是正义起源的条件、路径和标志。作为一种尝试,应急理论视角下的正义起源研究可以看作正义理论在当代的一种新发展,是否还有更科学和更合适的理论可以应用在研究正义的起源问题上,仍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7.
唐初天水经济的发展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农牧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天水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为唐朝都城所在地美中政治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基础,更为唐朝开发与经营西域提供了条件与依据。  相似文献   

18.
唐朝天宝年间,由于唐朝的措置失宜,导致南诏投靠吐蕃.但南诏投靠吐蕃,反受其挟制,而德宗年问唐朝势力增强,多次打败吐蕃,加之吐蕃与大食为争夺中亚而进行酷烈战争,吐蕃遭重创而力量大衰,为南诏归附唐朝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边疆城镇发展史,是西南边疆开拓治理史的重要内容。南诏国初期(737—779)从巍山至洱海完成了兼并五诏的历史使命;受中原“郡县制”文化的影响,在洱海区域进行“都城”选址和迁移,加强了区域内的城镇建置,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此开启中国西南边疆中心化城镇集群的建置模式。以“王都”为核心的洱海城镇集群体系凸显了浓厚的军事防御性,进而使洱海城镇分布格局中心化、密集化。南诏中后期“东京”的设立和疆域的空前扩大,进一步使南诏中后期城镇建置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分布格局,从而奠定唐、宋及后世西南边疆地区城镇发展的格局基础,深刻塑造并且影响着西南边疆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张乐进求及其王室家族入手,通过其禅位于蒙细奴逻、俎豆本主、张氏后裔等分析,认为张乐进求家世是白子国与南诏国政治、军事交替中重大历史进程的推动者,云南和白族历史上有过自子国,南诏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