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斯·舍勒对怨恨进行了现象学和社会学的深刻分析,认为怨恨是现代人的精神气质,资本主义精神实质是怨恨式伦理.怨恨式伦理与现代化同构,是道德判断和价值蒙骗的根源,事关道德价值评价的构成能力,这就使怨恨理论获得了更多的伦理意蕴.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对怨恨理论的伦理把握.  相似文献   

2.
怨恨原本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情感。马克斯·舍勒认为,怨恨有一系列的心理结构,同时也与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制度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从怨恨出发,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和形成的根源。舍勒的怨恨理论在启示我们思考今天的道德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怨恨是一个哲学的范畴,是伴随着现代代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所衍生的一种负面社会情绪.在西方,尼采和舍勒对怨恨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尼采主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了怨恨的效用和后果,主张启用希腊意志中的狄奥尼索斯精神——“酒神精神”来战胜人生的悲剧.舍勒分析了怨恨形成的根源、机制和后果,提出恢复和重建基督教的爱的秩序的价值观.文章借鉴现代西方关于怨恨的基本理论,提出消除转型期中国社会可能存在的怨恨情绪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4.
韦伯和舍勒共同关注了所谓“资本主义精神”问题,二人都认为它有一种形而上的根源性动力,这种动力,韦伯认为是由新教伦理的滋养和孵化所提供的,而舍勒则认为是由一种长期积累的怨恨情绪的爆发所提供的。这种争论,在这个经济时代,对于如何培养我国国民的经济伦理精神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尼采提出"基督教的爱理念"为最精巧的"怨恨之花"的断言,舍勒承接并驳斥该断言,提出现代仁爱才是真正的奴隶道德的起义。分析并比较两位哲人的怨恨论,他们对怨恨情感造成价值位移这一看法是一致的,该问题上的分歧在于对怨恨所颠覆的对象作出不同判断,这一分歧源于他们各自对于生命及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6.
从中世纪开始,科学、新教和资本主义这些因素协调一致开始了现代现象,它是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面秩序转型.现代现象包括现代化、现代主义和现代性三个题域.舍勒认为资本主义时代现代性的精神实质是"怨恨".怨恨是一种没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报复冲动是怨恨的出发点,经恼恨、恶意、羡慕、妒忌发展到阴恶,它形成特殊的生活经验.怨恨作为现代性精神品质,表现出工商精神气质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结构性位置已经发生了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7.
怨恨的现实根源是社会历史处境;现代化追求导致了反抗传统的怨恨,传统的强力遗传导致了反抗传统而不得的怨恨;现代性悖论性导致了反抗现代性的怨恨;建构现代文化的艰难导致了建构中的怨恨;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与传统式威导致了回瞥中的怨恨;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济世思想与改变现实世界操作层面的实践欠缺之间的矛盾是知识分子产生自我怨恨的结构性根源,价值追求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由自我怨恨的动力性根源。  相似文献   

8.
怨恨一词在中西文化中均有涉及。在汉语语境中,更多地存在于文学描述中;在西语语境中,尼采使怨恨成了专业术语,舍勒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道德建构中的怨恨的讨论使怨恨一词独具伦理魅力。经过现代西方学者的努力,怨恨最终发展为一个哲学伦理学乃至社会学、政治学术语,并被多学科探讨而形成了一套话语体系。怨恨伦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对资本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中,形成了两条路径:马克思所开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和韦伯所开辟的价值伦理批判路径。在韦伯和桑巴特研究的基础上,舍勒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病症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失序的陌化状态,而这根源于现时代的资本主义精神——逐利欲望。舍勒试图以爱的共同体精神取代资本主义秩序之法统、构建先知的基督教社会主义以拯救资本主义社会危机。虽然舍勒对资本主义的拯救依然陷入了精神救赎或宗教救赎的窠臼,但他对资本主义精神陌化现状的分析和对一种全新精神气质的寻求,不仅极具启发意义,而且也是对马克思解放道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舍勒价值位移思想的研究,分析了价值哲学的问题意识与现象学分析的内在关联。作者强调了多视域的价值哲学研究路径。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舍勒价值哲学对于重审价值论在哲学中的地位及哲学本质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当前网络表达中到处弥漫的怨恨情绪,使技术理性的价值产生位移或曰颠覆,正价值如正义、公平、为承认而斗争等,在怨恨的情绪及其网络表达中导向负价值:网络暴政、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使人陷入"单向度的人"的危险。当下网络表达的无序和失序,正是怨恨的现象学呈现。因而,透过现象学观察的怨恨及其网络表达,或许可为我们反思批判当下和建构新的网络伦理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秦汉史籍中的"怨望"可大致分为群体怨望、个体怨望两类。前者指民众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后者指个人的愤恨,动作施予者及对象明确与否,或是两者的主要区别。因"怨望"常被视作谋反的前兆,故根据行为动机,个体怨望可进一步析为"怨望而谋反"、"怨望而诽谤"两类。考虑到"持国权柄,杀生在手中",对于所谓"怨望者"的心怀不满应予以仔细考辨。此外,"怨恨"可表达与"怨望"相同的意思,亦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潘澈 《东方论坛》2021,(2):113-122
对于舜之“怨慕”,朱熹作出了不同于孟子的解读。这是基于心学、理学内在逻辑的不同。孟子作为私学之儒,和孔子一样,是主张士君子的阳刚人格的,并且从性向善的人性论出发,协调义与利、公与私的关系,而以君臣父子关系都属对待关系;依此,将舜之“怨慕”解读为舜对父母的既怨又慕。朱熹则作为官学之儒,以所谓“气质之性”协调理学先驱荀子的性向恶论,以二歧化思维把天地之性、天理绝对化,以公去私,视君臣父子关系则为下对上的绝对服从关系;依此解读,舜之“怨”只能是自怨。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怨恨是在社会转型中一种带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的负面情绪体验,其爆发主要经历了触发、发酵、扩散及带来不可预期后果等阶段。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转型过程中,部分民众可能因利益结构、权利结构、权力结构及信息结构的失衡将主观体验到的被剥夺感、被歧视感、不公平感以及生存性焦虑感等转化为社会怨恨情绪,并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进行非制度性表达,酿成网络舆情危机。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这部分民众的社会怨恨情绪,畅通利益表达机制,理性回应他们的诉求,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散文的代表作 ,寄托着作者深厚的骚怨情感。这种“骚怨情感”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主要体现为 :一是继承了“山水比德”的审美观照传统 ,二是发扬了屈原的“怨刺”精神 ,三是渗透了积极进取的儒家人文精神 ,四是展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16.
杜牧宫怨诗的思想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的宫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描写了宫女承恩无望的哀愁;其二,写宫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其三,批判了极不人道的奉陵制度;其四,关注出宫的宫女命运。总之,杜牧的宫怨诗不但范围广阔,而且思想意蕴深刻。  相似文献   

17.
《古今和歌集序》受到《毛诗大序》、《诗品序》的直接影响 ,但《古今和歌集序》绝非雷同之作 ,中日诗学的差异在于 :一个重儒家教化与怨刺 ,另一个重悯物崇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