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认为基督教进入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和形式上的重要资源。现代作家借鉴了基督教思想和《圣经》的文学价值 ,并创造性地加以文学表现和转化 ,从而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独特的意义世界和话语方式。文章还进一步比较性地探讨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 ,同中国传统文学与佛禅和道家 ,西方文学与基督教联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问题。由此提出建立中国文学的现实性与终极性 ,民族性与人类性价值相互统一的美学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通过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了注重日常生活描写、体现女性的生存态度、追求苍凉的美学风格的"非启蒙文学"路线,实现了从启蒙文学关注人生问题的表现到非启蒙文学关注人性问题的表现的转换,开拓了现代文学的意义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3.
人性是李健吾戏剧美学的灵魂,李健吾以独特审美视角为现代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文学经验和文学想象,在功利文艺观主流之外坚持了戏剧艺术自足性,与功利性文艺构成互补格局,这是他对现代戏剧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受结构主义整体性思想影响深刻。普实克也是把中国现代文学置于中国文学古今历史演变的整体性框架中来观照的,由此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深刻关联。普实克认为,文学革命即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爆发并实现的,而是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孕育并发展的,是中国文学自身传统发展演变的结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精神的承续,这种连续性的精神即中国文人文学的抒情传统。五四文学革命后,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鲜明的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即是中国文人文学抒情传统的体现。普实克的论述既不同于胡适单纯从语言角度论述中国文学的连续性,也不同于周作人模糊古今文学的差异,还不同于钱理群、陈平原先生在世界文学整体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考察,对中国大陆乃至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晓初的近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它以文学现代性为价值维度审视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文学演变及其美学品格,建立了一个自足的文学史框架,在写作视点、编撰体例以及文本细读上都有新的突破,是一本有着自己学术特色和价值的文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学作为生态学与文学的交叉学科,所研究的范围是生态系统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以生态文学的视角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分析现代作家从不具有生态性到无意识的生态性到有意识地创造生态文学的过程,探寻中国现代文学生态性的意义及导致生态失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这一时期现代文学研究成就的取得,又是与研究观念、研究方法的鲜明变化密切相关的。认识、评价新时期现代文学研究观念,研究方法嬗变的某些规律特征,对新文学研究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一建国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个性主义的文学主题、异化人性的文学主题和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文学主题,构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三大文学主题.人本主义的个体英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自我感伤主义,构成了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文学主题在美学特征上的两个基本层面.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审美形式的天然亲近,对象征主义审美形式的天然拒斥,构成了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文学主题的一般美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知识完备的文学史学科 ,拥有它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经过近百年的意义解释和研究已形成了丰富复杂的知识结构。围绕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的解释进程 ,探讨其意义构成的历史性和丰富性 ,讨论它是如何完成中国现代文学意义的多元化阐释和知识整体观的建立 ,从而实现中国现代文学向现代社会的知识传承和播散 ,并拥有现代知识的合法地位和合理性意义 ,可以推测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知识更会走向意义的多层面和多维度 ,向西方文学、传统文学和当代文学延伸和开放 ,向文化学、思想史、美学观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可谓围绕着"正名"来展开。首先是为"文学"正名,回到文学本身成为上世纪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主潮,但仅仅依靠纯文学理念本身显然还无法建构一个系统而又完整的现代文学史观;接着是90年代以来的为"现代"正名,从走向世界的现代文学研究到用繁复的"现代性"言说,有关"现代"的讨论越来越充分,但却离中国的历史和文学史实越来越远;新世纪以来为"中国"正名成为新的热点,"民国文学"及其相关概念的价值和意义凸显出来,且亟需不断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的提出为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这对于进一步明确现代文学的学科特性、重构现代文学研究体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必然会涉及到对作家、作品以及作家的审美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与评判.有关现代性的研究除了要对文学内部多种文学成份的现代性因素进行考察,还应对种种有关文学活动的外部因素进行审视与观照.  相似文献   

12.
作为象征主义集大成者、表现主义先锋及存在主义引航者,卡夫卡"西方现代文学先驱"之誉受之无愧。他不仅丰富和深化了文学形象,而且还解构、颠覆传统叙事美学,创新、重构了文学本质与意义。基于此,文章以其中短篇小说为蓝本,从叙事、人物、主题三方面出发,深入发掘其独树一帜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界对学科建设和意义重建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其中的"新国学",通俗文学、旧体诗"入史","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等问题给予了具体分析和积极回应,认为中国现代文学近年来所出现的意义重建和学科反思的学术思潮,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方法论突围不同,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中对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全面反思和焦虑,有着扩大意义空间、重建新的学科地位、重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责任和社会价值的多重意图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从象征主义诗论开始,一直到俄国形式主义、海德格尔的诗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与接受美学,都致力于文学话语的独立性和纯洁性的探寻,其目的并不是要割断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而是通过对文学话语的看护与更新来对抗社会僵化、陈腐的话语形态,更新读者的感觉方式和思维方式,批判主流意识形态.通观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所走的是从语言批判到意识形态批判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国文学的变革使文学教育的意义获得彰显,但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作为专业教育,应超越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教育,不仅要通过现代文学经典的确认与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力、感受力和审美判断力;还要通过现代文学精神的传递,以"文学性"的熏陶,实现"人的灵魂"的教育。但急功近利的时代风潮中,文学教育的祛文学化倾向日益严重,大学教育理念设置更以实用为重,忽视人格培育,这些都是亟待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的转换,以新的方式冲击和解构着旧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凸显了社会状态和文化精神的变革,给文学带来新的挑战和危机,构成了新旧文学在交替中交融的复杂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反映了现代文学独特的美学面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学界普遍认为始于五四文学革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通过多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纵观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进程,处在世纪之交的戊戌变法运动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它的出现对于文学的变革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这一时期文学变革中所蕴含的现代因素不难发现,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至维新变法是有依据的,并且能更进一步拓展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六方面探讨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的意义。一、接受美学有关文学接受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的思想对翻译研究的启迪。二、接受美学的文学本体论与翻译研究。三、接受美学有关文化圈与读者群的论述与翻译研究。四、接受美学有关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论述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性。五、接受美学有关潜在读者制约、左右作家创作的论述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六、接受美学有关意象——语符思维的论述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老舍从事过多种文学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尤值一提的是,他将小说和话剧的创作手法融会贯通,从而出现了戏剧化的小说和小说化的戏剧的崭新格局,对当时乃至今天的文学创作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的文学越来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然而对于抗战时期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研究界缺乏细致地考察和明确地界定."抗战文学"及其"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大后方文学"、"沦陷区文学"等这些概念内涵外延不清,表述上有些混乱.这势必将影响抗战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入.从现代文学三十年整体来看,重庆和北京、上海一样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从重庆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来看,也_一样可以命名一个文学派剔"渝派".笔者就是在考察并指出现存的抗战文学研究诸多概念的缺陷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概念,希望基于此能展开对抗战文学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增深我们对于整个现代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