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死观牵动最敏感的价值神经 ,广泛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 ,其变革也受到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不管传统的力量多么巨大 ,在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变革压力下 ,生死观也必定发生变革。面对当今的文化思潮 ,生死观的变革要坚持生命的崇高价值 ;把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和死亡价值统一起来 ;保护生死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主义与中国历史精神——兼及文学史的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历史主义与中国历史精神的异同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辨析 :首先 ,在新历史主义那里 ,历史不是主体面对的客观存在 ,它只是主体运动的过程 ,历史其实就是对历史这一文本形式一遍又一遍地重新修撰、阐释 ,甚至改写 ;中国传统历史精神一以贯之的是考信实录 ,直言不讳 ,善恶无隐 ,注重的是史官不断地修撰着“真实可信”的历史。其次 ,新历史主义认为 ,不存在什么“真的历史”、“客观的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历史哲学 ,它本身也是历史的产物 ;在中国历史精神中却不曾有这种“元历史”的观念 ,有的只是“书法”历史的观念。再次 ,新历史主义彻底打破了客观、真实的历史与想象、虚构的文学之间的界限 ,历史与文学最终合而为一 ,一切历史文本都成为文学的文本 ;而中国的历史传统非但没有将历史虚构化、文学化 ,相反 ,倒是常常将文学历史化 ,即把文学当作历史来对待。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激进主义思潮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激进主义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 ,其在本质上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 ,表现出“反智论”的倾向 ,具有唯意志主义、民粹主义、崇尚暴力 ,以及强调组织化、权力集中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特征。从文化激进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 ,它经历了维新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后五四时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无产阶级思潮几成并峙之势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 ,在摒弃简单片面的非科学研究倾向的同时 ,应从历史主义和辨证分析的角度 ,对思潮的形成、流变、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进行深入梳理与整体把握 ,以推动具体研究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学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时性,因此必须从这两个层面去构建其教学:一方面把文学还原在历史的场境中去解读,尽可能还原古代文学以本来面目,解读其真情真意。另一方面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中寻找古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契合点,力求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前一个层面是基础,后一个层面是目的,在认知古代文学的基础上,架通历史与现代的桥梁,让历史与现代对话,以古鉴今,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史》:文学史研究的新路标魏崇新从个体创作过程看,文学是作家运用语言符号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外化为特定艺术形式的过程,文学作品是作家本质力量的物化形态。从人类作为类存的群体意识以及文学对人类生活的反映看,文学是人类集体意识的结晶,是人性发展与人类...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第一次将中国新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确定下来,也是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文学史学科相结合,为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史书写提供了一个范例。《大纲》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服从于新的意识形态,是毛泽东的政治、文艺思想在新文学研究领域的演绎。新文学史的“革命知识论”与阶级斗争话语模式也在《大纲》的指导下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80年中,文化变革作为中国社会总体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层面的演进过程.近代中国文化变革是在中西文化彼此冲撞而又相互交融的过程中进行的,是在外力的直接作用下被迫启动的.由于近代中国文化变革始终与救亡图存的政治主题紧密相连,因而其自身始终充满了浓重的功利情结和爱国主义精神,也由此决定了这一变革既空前激烈和急剧,同时又带有不彻底性,从而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的社会秩序正处于变革中,表现为社会规范体系、社会权威、价值理念等秩序要素及其联系方式的急剧变化.变革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双重转型,这种转型是社会秩序变革的一般动因在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变革中的具体实现形式;从要素和层次等方面的变化看来,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呈现为渐进式的变革方式和异常复杂性的特点,这使社会主体在建构新的社会秩序时易陷入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学思潮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它因中国近代西风东渐和“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发展。这股思潮,既有其思想渊源和政治倾向方面的连续性,又在不同阶段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它已经进入国际领域,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因此,对这股思潮,应该作历史主义的分析,并从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演进层面,评估其文化价值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思潮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决绝姿态是在超越自身正常承受能力的环境高强度刺激下发生的特异反应。它跟先前的思想文化传统的联系,不是顺承接受,而是反逆再接,并且彻底改变了晚清思想文化点滴累积的变迁方式。新思潮之走到前台,扮演社会变革的直接推手,与当时日益恶化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清晰可见的。新思潮透过其决绝姿态反传统为中国社会立下的最大功绩就在于在最短的时间里凝聚和累积充足的推动社会变革的动能,一举扭转变革欲求未能匹配环境压力的状况。作为特异反应,新思潮运动如同绝地反击,短短数年便扭转老大中国的颓势,换上少年中国青春中国的新颜。如果将中国近现代史理解成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那么五四新思潮的启蒙就是其前救亡陷入绝境的结果,同时也肇启了其后新一轮救亡。  相似文献   

12.
略论近代中国尚力思潮与审美理想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代中国所遭遇的一连串军事失败,特别是甲午海战的惨败及由之深化的“病夫”意识引发了尚力思潮。近代尚力思潮由军国民主义到“力”的本体化,有着自身的流传变迁和意义转换,其深层美学意义在于“尚人”、“尚情”,主情尊性,重建中国感性精神,铸塑“力为美”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掀起了改革的大潮。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普及。人民公社时期“大呼隆”、“大锅饭”的旧体制被彻底打破,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然而,自一九八四年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出现徘徊。农业生产徘徊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打破徘徊局面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就成为理论界和农村实际工作者思考的热点。有人认为:以土地集体所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学史学科真正创建于1950年,它是一种国家行为.创建之初它显示的功能则是利多弊少,即利于书写中国新文学或现代文学史,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学史的建构,利于突出新文学系统中左翼文学的主导地位和轴心价值,利于国家主流话语对中国新文学史研究或书写的政治诉求的实现,也利于满足研究主体或接受主体对中国新文学的教与学的热切期待;若是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研究或书写,它不失为一种开创性的新文学史叙述模式.但是随着政治生态的变幻,完全把新文学史的研究或书写纳入“兴无灭资”的大批判框架,直至“文革”,使新文学史学的弊端完全暴露.经过“拨乱反正”使本学科的功能得到恢复,并以人本思想或现代性意识取代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然而本学科固有的时空维度的局限性却始终不能解决,惟有重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才能拓展文学史研究并书写现代中国的大文学史.  相似文献   

15.
倡导生态文明的21世纪,文学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应当成为文学史写作的文学史生态理念,文章对大文学史观的写史理念提出了几点看法。以“现代”作为论述平台,着眼于现代文学史改进和调整的必要性,重申加强被长期被忽视的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在大文学史观的生态视野下构建相对完整的现代中国大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外交思潮,从纵向看,风起云涌,推陈出新,体现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前进趋势;从横向看,同时代的每一种思潮内部互异其趣,同中有异,体现了近代精英分子对中国外交的积极主动探索精神。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之灵活多样,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的承传、嬗变与论争从根本上讲都是围绕话语权展开的,话语权是考察中国文学最基本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维度。以《毛诗序》为代表的儒家文论话语权自汉代以后影响中国文学两千多年,梁启超认为,令人"捧腹喷饭之资料更不可一二数"的《毛诗序》,造就了"千余年共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宝典,真不可思议之怪象矣",这个不可思议的"怪象"实乃话语权所致,而其间所上演的沿袭与悖离之间的博弈其实质是话语权的争夺;根深蒂固的"诗文正统论"压制了包括词曲、戏剧、小说在内的其他文学体式的发展;而"文言正统论"视文言文学为唯一正统,使白话文学长期被主流话语轻视。中国文学史的嬗变从根本上讲是围绕话语权展开的,话语权是考察中国文学演进的结穴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一) 当前,一场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发达国家社会中引起了一系列新变化,一股崭新的变革浪潮正在发达国家中迅速兴起。第一、生产技术手段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传统工业生产过程的技术手段主要是普通机器。普通机器的特点是把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工作系统物化了,但是还不能实现生产的全  相似文献   

19.
新社会文化史强调对历史结构的“深描”,将个人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主张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从文化意义上研究人类在社会中形成的“形象”,发掘象征被赋予意义的实践的历史,以此寻找重新解释历史的文化语码.这种史学观影响并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视角、学科话语和描述方式的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的教育变革留下了辉煌的成绩,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从政治育人到知识育人,再到文化育人,新中国的教育变革历程波澜壮阔.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总结新中国教育变革经验,从文化育人方向对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知识经济与信息爆炸的历史条件下,在个体的基本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尊重的社会形势下,只有文化育人,才能引领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担负起科教兴国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