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扎染古称扎缬,又称绞缬。是我国最早的独特的防染技术之一,属于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扎染(蜀缬)历史悠久,在民间印染中更是独领风骚,早在唐朝就名噪四方,不仅在古籍《碎金》中独以地名定其扎染名称,而且在不少史书中也有提到。本文将对四川扎染(蜀缬)艺术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包括其材料、针法、地域特点等,并把重点放在手工扎染的纹样以及植物染色制作工艺的具体表现特点上。  相似文献   

2.
文中通过对传统民间工艺的扎染制作方法进行阐述,结合现今服装面料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表现语言,从而分析出扎染工艺在现今服装面料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扎染艺术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作为多种工艺的结合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精神追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扎染艺术课程教学法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无法培养出与行业需求相吻合的人才,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以及行业未来发展出现了脱节现象,这对扎染艺术的发展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文结合目前的行业需求以及社会的主流发展方向,对扎染艺术课程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艺术染整,狭义上是扎染、拓染、转移压皱、丝网印花、即兴喷绘、涂鸦式绘制和拔色等新兴手工工艺集群的总称,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印染科技、数码技术和扎、缝、包、染、喷、绘、拓、刷、雕、压等多种特殊工艺手法,创造出区别于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平面和立体,单色和多色交融的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后整理技术.本文通过介绍各国扎染来诠释其染整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5.
扎染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继承和发展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室内装饰风格日益发展的今天,扎染以其独特的晕色肌理效果、淳朴自然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将现代审美理念与传统扎染艺术特色相结合能够展现出另一种风貌,也为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开拓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扎染画,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扎染这种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作品,它不仅具有收藏价值,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扎染画的出现使得我们对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艺术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和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艺术形式,深深地扎根在我国的山间僻壤。并由于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散发着独有的艺术魅力,折射出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和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8.
扎染艺术历史久远,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发展到现在产生了许多新的创意和独特的风格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现代休闲女装设计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它的运用是传统与自由的完美碰撞,使得现代休闲女装即带有民族特色,又不失当下流行气息。  相似文献   

9.
周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小村庄,是海内外闻名遐迩的扎染艺术之乡。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白族妇女聪明过人。从明末清初开始,她们便用来自大自然的植物——板蓝根为染料创造出青里带翠、凝重素雅,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充满浓郁民族风味的传统扎染工艺制品。  相似文献   

10.
俐侎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是组成云南彝族的100多个支系群体之一。俐侎人现在约有30000余人,大部分聚居在临沧境内的永德、凤庆及云县,位居海拔1900-2400米的高寒山区。这个尚处于封闭状态的神秘而独特的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自己的语言及民风民俗。他们采用独特的扎染织布技艺制作的民族服饰更是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休闲活动得以拓展。但休闲活动的拓展更多的是男性休闲活动的拓展,与之相比,女性休闲活动依旧显得不足。以社区广场舞为例探究影响城市女性的群体休闲活动开展的因素,通过非参与式观察及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广场舞的占地空间、时间、参与人数及成员间的互动影响着城市女性群体休闲活动的持续开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游戏亚文化中,女性逐渐成为我国游戏市场重要的消费群体。以女性玩家为目标受众群体,设计、研发和运营的女性向游戏受到了女性消费市场的欢迎。目前国产女性向游戏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起步阶段与成熟阶段,通过对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游戏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从外形、性格、能力、社会身份四个维度归纳出不同阶段下国产女性向游戏所塑造的女性角色的总体特征。研究发现,随着国产女性向游戏的发展,其女性角色形象塑造呈现出从单一化、刻板化转向多元化、立体化的进步趋势,丰富和重构了以往游戏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对父权话语与男权文化提出了反抗。然而,现阶段女性向游戏对男性凝视和传统女性刻板印象的解构是初步且不完整的,它是对男权文化主导下的性别二元对立模式的一种协商式抵抗。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赋予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期望以及两性不平等的关系被认为是导致女性整容群体壮大的重要原因。社会中处处蕴含着性别文化,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却常常被视为理所应当的事情而不加深入思考。要探索女性整容群体壮大的社会问题,必须深入到整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从她们的亲身经历中得到答案。从她们的人生历程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男性同性恋群体隐藏性取向走进异性婚姻的现象越来越多,导致同妻这一个原先隐蔽的群体开始被人了解。在自古以来的夫权社会中,女性是传宗接代的重要角色,在传统主流价值观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直到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女性主义思想,在完善的过程中,女性主义思想逐渐走进国内女性群体,被用来指导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保护女性,包括同妻问题和家庭暴力问题。同妻引发的社会广泛关注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对于同性恋群体的不接受;另一方面,同妻对自身利益的诉求,也可以看出我国同妻群体女性主义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诸多国家的研究和文献表明,女性是性骚扰的主要受害群体。受害女性的态度是怎样的?单位和社会对于受害者和侵害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6.
花木兰作为一种女性形象的经典叙事,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正是其存在才维系了社会性别单一化、主流化的趋势。面对镇压性国家机器的作用和对服从关系的依恋本能和需求,只有通过亚文化对花木兰形象的再赋义,才能形成符合女性青年群体自身的文化风格,才能感染受众,颠覆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和认知的改变,重建女青年群体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女生节引起了全民的狂欢,促进了人们对女性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性别平等。然而,在节日的背后仍然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狂欢和女性群体内部的分化。基于交叉性视角,引入"情境化立场"和"支配矩阵"理论来探讨女性面临同质性压迫与异质性分化的现状。女性作为节日主体受到男性话语的霸权和消费主义的席卷,这与节日的初衷背道而驰;同时,女性群体内部对"女生"和"妇女"的区隔,使得女性异化了婚姻和生育,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处在多重范畴交叉作用之下的弱势群体应给予关注,构建真正平等的性别秩序。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压力的时代,人们在工作、生活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奔波劳碌。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渐改变,女性所承担的社会、生活、家庭责任也在不断增多。于是,有人提出古代女性比现代女性更为幸福的观点,感叹宁可回到古代做一个"无才便是德"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孝敬公婆。那么,古代女性就真的有那么"幸福"吗?本文将以古代才女这一女性群体为例,从婚姻、创作、社会地位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古代女性的不幸福。  相似文献   

19.
刚到西双版纳,记者就得知此次中国丹麦合作项目的项目官员,是来自南非选举研究所的培训部主任——艾伦娜小姐。一身扎染的唐装和用红头绳扎起的一条小辫,使无法判断年龄的艾小姐显得格外有  相似文献   

20.
这些女性是被塑造的,她们群体的沉默产生的巨大震撼,逼迫我们反思历史,反观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