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指导道路建设的重要文件,但由于其功能定位,主要解决道路功能性要求,不能充分满足工程实施的具体需要.而道路设计更多地着眼于工程自身需求,对整体路网的考虑不足,与相交道路的关系也把握不够.道路规划设计条件是在综合交通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当前发展需要和基本情况提出的,能够指导道路工程设计的技术文件,弥补了综合交通规划和具体道路工程设计之间的规划管理空白.笔者对道路规划设计条件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和分析,配合案例进行了说明,并对建立规划设计条件编制工作制度提出了建议.道路规划设计条件工作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有应用,在全国遗一步推广对落实城市工作意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目前,大多数城市新区都在依靠房产经纪和土地财政发展,在轻视生态环境的同时呈现出同质化的特点。此篇文章中介绍的南京市江北新区则围绕生态文明而建,这对仍在争取晋升为国家级新区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6.
一、大城市交通“节能降耗”的提出(一)新世纪城市交通方式的设想21世纪是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机动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实现全面的高效低耗。首届世界工程师大会明确提出了2020年交通方式的设想:建立一个使人们自由地选择交通工具、方便出行的完整的交通体系,交通废气的排放(除二氧化碳)将达到零。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超大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以广州为例对道路交通安全现状、问题和改善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对过去20年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2019年交通事故的深入挖掘,得出交通事故的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分布、涉及车型以及所在道路类型等分布特征.通过分析不同道路类型、车辆类型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相应改善对... 相似文献
8.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6,(3)
民族地区产业生态化转型是新时代的要求,文章主要以民族地区发展的生态化研究为主线,针对民族地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现状,严格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的要求,分析民族地区在产业生态化转型方面存在问题,提出综合布局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主要措施,对其生态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在全球城市竞争的浪潮中,积淀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全面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的地域文化,是帮助城市获胜的有力武器。城市形象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延续和发展成为城市建设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交通生态化呼吁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波 《社会观察(上海)》2004,(6):7-7
近年来,一种更人性化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生态型交通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和了解。生态型交通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合理规划布局,采取适当措施,在符合生态型城市发展和建设要求的基础上,使交通系统成为低能耗、低污染、人性化的服务体系,为人员流动、物资流通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交通服务,最终达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发展的持续和协调统一。城市交通生态化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13.
结合公路与城市道路交叉的枢纽型互通匝道的技术要求,该文针对匝道横断面及加宽的选取,从不同的规范标准、工程规模等多方面进行了比对分析,并结合安全、养护等因素,阐述了匝道技术标准的选择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该文以成都市为例,选取分布较均匀的23个地点或线路,全年在高峰时段共试测849393车次,应用大数定律估算出678个均值样本值,在中心极限定理指导下,用x2检验法对其算术平均值作了分布拟合检验,从实证角度验证了统计量的分布,估算出实际真值的置信区间和置信度,最终确定出年度小汽车平均载人数/车次。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中的竞争、创新、合作三大生态优化,应成为现代产业集群生态优化的基础和重点。符合生态化发展要求的产业集群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只能有规划、有目标地分阶段推进,其关键在于持续对标生态化发展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遵循产业生态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扶持和培育产业集群应力求做到聚龙头企业、强核心技术、显产业特色、促系统建设、优人才环境。 相似文献
18.
MAC(Macintosh,苹果电脑)公司是一家拥有众多电子科技种类的大型企业,公司创立的伊始就遵循着科技、环保、人性、智能、创新的经营文化理念,这一理念的贯彻执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它激发了人们的创作潜能,不断地突破电子的极限使用度,将环保和设计与人性化相结合,再加上独树一帜的创意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城市转型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指出重建微循环是城市生态化改造的必由之路。文章认为,我国已经从城镇化初期进入中后期的特殊阶段,应从前期注重GDP的数量型城镇化转向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并存的质量型城镇化。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应推行“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更生、微交通、微绿地、微调控”等新理念,重建城市的微循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