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语言学中,语言符号与意义、客观现实之间是否存在着理据性问题一直备受争议。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从语言的经验本质性视角揭示其理据性。本文从认知体验观角度出发,探讨作为语言符号中国人姓名的理据性。通过对中国姓名的相关历史背景分析,从政治、经济、宗教、社会风俗等四个方面探析中国姓名符号命名特征及其本质,从而说明中国人取名及姓名来源并非是任意性而是理据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学习一门外语,除了从表层的语言符号着手外,还要从更深层次的民族思维方式上寻根究底,剖析两种语言在根本上的差异,从而展开理据性的语言教学与学习。汉语句型教学也不例外,应从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文化对比角度来分析句型,让汉语句型的教学与学习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3.
对外汉语教学和汉字教学密切相关。汉字的产生具有明显的理据性,汉字不仅音形义融于一体,而且汉字还承载着汉民族思维文化、历史文化、经济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汉字的理据性选准字形切入教学,利用音义结合特点归纳出语音识读规律,利用形义结合特点在进行汉字教学同时进行语言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在论述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基础上,从标记象似性原则角度,探讨英汉词序问题,并提出词序主要受四个规律的支配,而这四个规律又是标记象似性从“无标记”到“有标记”原则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一词多义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众多语言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和解释。在认知语言学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与原型范畴理论紧密相关联,原型范畴理论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方面有很强的理据性,本文旨在从认知隐喻和转喻的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一词多义这一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6.
张慧 《现代交际》2014,(4):18-19
语言缠绕现象,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特性,普遍存在于日常言语交际活动中。人类思维具有自我缠绕特质,思维通过语言来表达,因而语言也呈现出自我缠绕的特性。本文写作的目的是要通过对语言缠绕现象的研究和分析找到其产生的理据性,并试图揭示出语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语言符号研究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依旧在学界方兴未艾。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做了简要论证,认为任意性与象似性是辩证统一的,共同促进语言符号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功能是人类表达思维的工具,语言的结构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样传统的观点仍然需要再审视。本文试图引入大语言这一概念,与小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对语言从结构和功能两个角度进行再审视。从功能上看:小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表达思维的工具;大语言是人与动物广泛采用表达思维的工具。从结构上看:小语言的音义结合可为指号,可为符号。大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多为指号,少为符号。大语言从指号走向人的小语言是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9.
汉民族把对禁忌对象的崇拜或者恐惧融入到语言符号中,以至于对这种语言符号深感崇拜或者恐惧,从而使得语言符号的能指等同于所指,或者说能指的功能等同于所指的功能。本文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禁忌语产生的原因做了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令我们对日常的禁忌语有更为深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钟亮  干静枫 《现代妇女》2013,(12):264-264
在旅游翻译中,旅游服务行业特点及跨文化因素是变译理论存在的重要理据。本文从目论的角度分析了旅游文本语篇翻译中变译问题,认为常见的变译手段适用于旅游翻译。这里因为变译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和特效体现了旅游翻译过程的特点,符合游客的接受心理。译者应重视语篇层面的变译。  相似文献   

11.
象似性理论反映语言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认知理据,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差异,鉴于这种认知差异,翻译中允许译文较原文有所偏离,适当偏离原文的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象似性原则,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公示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有其鲜明的语言特色,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公示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和强制性四种突出的应用功能。由于公示语在公众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和滥用都会导致不良后果。该文主要分析了公示语的应用功能及其语言特色,同时提出了公示语的翻译理据和翻译策略,希望能对公示语的英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词内对立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语言中,如汉语、俄语、英语、法语等。同时,该语言现象也体现出语言符号非对称二元性的一个方面,即一个能指对应两个相对的所指。鉴于此,结合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理论,运用对比分析法,从语言内部因素和语言外部因素分析俄汉语中词内对立现象的成因,最终得出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地名是人类认识和识别其生活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符号,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地名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本文拟从语言学角度对资中县乡镇村地名的通名进行分析,并从中总结出该县地名通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斌 《职业》2011,(12):165-166
语文教育从"知识"为中心到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中心,也即从"学会"到"会学",是一次飞跃,但语文教育仍是充满功利色彩的。语文教育由"智能"向"审美"的发展,是开拓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一、语言与语言美1.语言的概念要明白什么是语言美,首先弄清楚语言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用八个特征把语言的概念表述为:语言是一个生成系统,是一套任意性符号,可以说是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语言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语言是一种交际与文化传递的工具,它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交际的,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语言具有共同性。语言的表现形式较多,一般包括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行为语言等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语言之中,象似性语言主要集中于词汇以及句式句法层面,英文修饰内容中的象似性语言,是英语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认知以及文体功能的重要体现,其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借助俗成的科学性原则完成基本的语言功能,保证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完成对于英文句式的语用分析。下面,我们以英文歌词中具有修饰作用的象似性语言为例,探究在语言使用规则中所需要遵守的科学性方式与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语用预设的隐蔽性经常在庭审过程中被公诉人用作讯问被告人的语言策略。根据公诉人的主观意图不同,将事实性预设分成:存在性预设和假设性预设。并从认知焦点、话题转换和顺应被告人心理世界等方面分析了公诉人事实性预设的生成理据,希望能对相关研究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者容易对外国文化理念形成亲近感或主观认同,对本土文化产生疏离感和比较差异,因此,有必要在英语类专业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文对这一语言现象展开理据性的剖析,并提出了可能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促进思维的发展,而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从词汇的角度可以看出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的一些方面,正如词语是贮藏人们认识成果的载体,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看出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女人的腰,是除了女人的臀部和胸部以外的第三种性感符号。女人的腰,常常是以无声的线条来表示意义的,线条和色彩是人类在有声语之外,最具有表现能力的无声言语。人类发出的语言信息,以无声语的含量最大,内涵更丰富,更具有多变性和多意性,更具有联想性。 女人的腰,就是一个线条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