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青林 《职业》2017,(13):122-123
非正式群体是学校和班级管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本文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班级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因素四方面入手,对技工院校中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班级中,每个成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他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各种群体。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舆论、压力、规范、凝聚力,也会产生从众、感染、暗示、竞争与使用等相互作用,这些都是学校班级的群体动力。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指出,群...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群体:一种是人们熟悉的正式群体。如年级、班集体等。另一种是现在有所争议的非正式群体。如:兴趣小组、自发协会、密友小团体、学生沙龙等。近年来,学生非正式群体活动在高校显著发展,使一些人感到忧虑和惊慌。为了正确认识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健全高校学生的群体生活,培养高质量的现代化人才,有必要对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一、概念与特点:非正式群体,顾名思意,它是正式群体之外的群体,又可称为非正式团体或组织。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首次提出。本世纪20年代,梅奥受聘于“西方电气公司”,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挑选了14名工人在单独的房间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并实行特殊的计件工资。但实验结果,每个工人的日产量都  相似文献   

4.
李涛 《职业》2014,(29):42-42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班集体的建设既有利也有弊。本文提出,从利的方面看,能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满足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增进班集体的团结等。弊的方面主要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心理和生理发展不够成熟,自控能力不强,是非辨别力较差,易受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应正确区分其性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采取不同的策略。热情接纳积极型的,耐心改造消极型使之向积极型转化,断然消除各种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协调好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充分调动其积极因素,把非正式群体引入正确轨道,把班集体建设好。  相似文献   

5.
教师非正式群体隐蔽但却现实地影响着教师发展和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而重视并研究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类型、特征、作用及管理对策,对构建和谐的校园组织文化、校园精神具有现实的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根据人际交往、认知、吸引、沟通等理论研究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解散、变化、更新,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如何引导青年群体现已成为广大青年工作者较为关注的问题。签于此,分析青年群体的成因,功能及对青年个人的影响就成为做好青年工作的前提,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散见在不少报刊杂志上,笔者拟对那些文章尚未涉及或语焉未详的问题做些分析,供商榷。一、青年小群体的概念及划分标准群体不同于个体的简单组合,群体应是一个整体,它的组成是建立在成员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有特定的群体目标,规范、内聚力等。因此,群体具有特定的含义。现代组织行为学认为:群体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指由领导机构所认可,其成员有固定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并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行为准则,如团支部,学生会,工厂的车间等。与此相反,带自发性,偶然性,未经社会认可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就是非正式群体,如高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非正式组织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管疆暑认瘐习:页有对非正式组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更加有效地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使非正式组织能够与正式组织完美地结合,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从而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本文从分析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入手,分析其产生原因,辨别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明确它的积极、消极作用,并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作为"95后"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他们个性独立、抗压能力弱、可塑性强,并在高校正式群体中形成多种多样的非正式群体。从高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者应该认识到"95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类型,做好管理工作,如利用核心人物、网络互动、从众心理、群体关系等,来完成管理与教育目标,提升"95后"大学生的集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梁燕 《现代交际》2011,(1):110-110
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团体组织。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是学生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发展的指导者。班级管理就是努力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和班务管理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其工作的艺术如何,工作理念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这个群体的教育效果。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爱,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及对个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有大学生的心理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大学生并不满足于相互间对正式群体目标、规范的认同,而希望在个人独特的志趣、需求、态度上与他人有更多的默契、理解,在情感上更为融洽,从而自发地结成非正式群体。他们为了适应今天就业形势的需要,必须更广阔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多地掌握其它技能。于是他们除了学好本专业知识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加其它非正式群体,以促进自己多方面的发展。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挑战,为了求得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意义上的"圈子"就是"社群"、"部落"、"团体";从个人经验来说,"圈子"就是由志向、趣味、年龄甚至居住地点都比较相近的人自动形成的团体.每个人似乎都逃不出圈子的"手掌心"都会在一定意义上有属于自己的圈子范围,圈子有大有小,有相交也会有重叠,它的社会意义在于反映了非正式组织群体的多样化.这个所谓的圈子,像阳光与空气一样,虽不可触摸,却是深刻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有效管理企业中非正式群体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任何企业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企业管理者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企业中的非正式群体,从而实现对其的有效管理,以此来增强企业的活力并促进企业的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对青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行为规范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正式青年组织的目标达成会产生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更是一个不可轻视的因素。因此,研究青年组织绝不能忽视对非正式青年组织的研究。从我国非正式青年组织的特征看,研究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必要性和难度,甚至超过对正式青年组织的研究。一、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出现及其特征非正式组织的出现,虽然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的各种文人书社、行帮组织和会道门组织,而非正式青年组织如同正式青年组织一样,都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规模的扩大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职业学校管理工作抓住班级管理是职校管理的核心,本文分析了班级作为社会体系的特点,进而剖析职校班级的特性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功能性的多样化、非正式组织的多样化、班级内互动类型的多样化,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一些人认为志愿活动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正式的、非营利的组织等来进行。也有人认为。这些组织不仅包括非营利部门.也可以包括公司和公共部门。还有人认为.可以抛开组织不管。非正式组织的活动也可以算作志愿活动.例如邻里之间的一助一活动等。我们主张志愿活动可以由正式组织进行.也可以由非正式组织开展。可以由非营利部门进行.也可以由公司和公共部门组织。  相似文献   

17.
人们不断地组成圈子,也不断地选择着圈子,营造适合自己的圈子,在圈子里寻找寄托。社会学意义上的“圈子”就是“社群”、“部落”、“团体”;从个人经验来说,“圈子”就是由志向、趣味、年龄甚至居住地点都比较相近的人自动形成的团体。每个人似乎都逃不出圈子的“手掌心”,都会在一定意义上有属于自己的圈子范围,圈子有大有小,有相交也会有重叠,它的社会意义在于反映了非正式组织群体的多样化。这个所谓的圈子,像阳光与空气一样,虽不可触摸,却是深刻存在的。圈子面面观所谓圈子其实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指的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固定而频…  相似文献   

18.
青年非正式群体是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认同而自发结合起来的一种社会群体。它以感情为基础、以人际关系为纽带、以某种共同的利益、爱好或经历为媒介,是当前青年交往的特殊形式。对青年的社会化有广泛的影响。一个健康的非正式群体会有利于青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而一个不健康的非正式群体则会抑制甚至破坏青年社会化的进行,正确认识健康非正式群体的社会作用及加强对其他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调适对我们引导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就青年非正式群体的社会作用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目前的养老体系中,主要存在着两种支持作用: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前者主要是指由国家和政府提供或干预的社会保障支持,后者主要指由亲属、邻居、朋友等构成的初级群体对老年人提供的经济、照料、精神等方面的支持。中国目前的正式支持作用还正在发展与进一步完善,家庭成员等对老年人的非正式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女性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管理和建设对高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班级建设的难度可以说是越来越大,充分利用团体心理辅导这个有效手段来进行班级管理,是新时期改进和加强高校班级建设的新思路。本文首先对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进行概述,然后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