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鼓舞是壮族村民一项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壮族的一种文化,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而不衰,一直保持着铜鼓舞的风采。我国铜鼓舞的分布地区比铜鼓的分布地带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文山州的富宁、麻栗坡县地区等壮族村寨。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推理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文山壮族铜鼓舞的起源进行研究,得出壮族铜鼓舞源于生产劳动、宗教祭祀、生活娱乐、军事战争,是壮族人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内盈生态审美意识在壮族文化形态中的流传与影响分析,特别是在壮族民间文化的流传与影响的具体考察,提出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大胆借鉴壮族经典中的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的欲望的,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的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的,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度。对物欲保持适度的追求,进而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聚焦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人的生命状态与质量才能得以切实提升,生态文明的建设才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服饰作为一定社会伦理的外部表现,以自己特有的色彩、服制、纹样等形式表现着这些伦理观念,从而以一定文化符号的形式构建了服饰伦理的道德内容和价值体系。通过对壮族传统服饰的色彩、纹饰、质料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壮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模式。壮族传统服饰不管从制作方式、造型结构还是图形、色彩都展现出壮族高超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形象地凸显了壮族伦理道德观点的精髓。壮族传统服饰通过其丰富的伦理内涵起到维护社会秩序、教化人民的伦理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安然 《现代交际》2011,(1):130-130
壮族民歌经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是壮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寄予美好愿望的一种特定形式,而对于壮族民歌教育与流传过程中愈演愈烈的"汉化"现象,针对其传承方式的研究变得刻不容缓。本文以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为例,重点论述其在传承工作上创新性的发展,以期能借鉴歌手班创办的成功经验,探求如何建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平台,以此进一步带动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5.
周华  唐拥军 《职业时空》2008,4(10):182-182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年春节、农历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壮族人民都要举行歌圩。抛绣球是壮族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集民间体育及娱乐于一体。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抛绣球运动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现在抛绣球在广西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地区广泛流传。本文拟通过对广西壮族抛绣球传统的文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特有的健身价值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当地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不仅文化底蕴丰富,还有很多有趣的体育活动,倍受人们的喜爱。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壮族民间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展开研究。结论认为:将壮族的体育活动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高校的教学内容,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还能将壮族的体育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扬出去,使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7.
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清代社会慈善事业的研究,现在史学界总的来说是十分薄弱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直隶慈善事业的起源、经费来源及经营状况的研究,说明清代慈善事业的官倡绅办的鲜明特点,以透视在慈善事业这个封建道德色彩很浓厚的帷幕下,具有资产阶级萌芽性质的乡绅的社会地位的增强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近13亿人口中9亿多的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改革和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农民自身的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奔小康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朱丹 《女性天地》2005,(4):20-21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位留学法国的壮族姑娘,为求生存,求发展,边学习,边经营,把中国的绣球、苏绣、蜀绣等绣品卖到法国,生意红红火火。  相似文献   

10.
萌动·嬗变·提升--河南青年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为什么关注农民 中国不仅以农业大国著称于世,而且也以农民大国著称于世.当代中国农民是世界最大的社会群体.1995年我国人口达到12.1121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2%.其中乡村总人口为8.594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96%,约占世界农业人口的35%.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农民的规模和数量都无法与中国相比较,中国农民状况构成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的一部分,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因此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浅析农民分化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近十多年来农民各阶层的分化,是一场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变革。这一分化是比较复杂的,分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民分化的根本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  相似文献   

12.
有经济学家呼吁,要让农民成为中产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社会的阶层结构中,橄榄型或菱形结构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从中国实际出发,要实现这样的社会结构转型,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阶级的转化,即农民阶级的中产阶级化,也就是要让农民成为中产者。但重要的是怎样让农民成为中产者?有人认为,新的农业合作化方式和农业协会的发育、科研人员技术入股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民致富技能就地培训等将起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并由此带动农村中产者队伍的壮大(见《文摘报》2005年1月1日)。但相对于占全国总人口近70%的中国农民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13.
在近年来的社会学研究中,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主题之一。但是,以往的研究常常考虑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注意到了农民走出土地的社会成因和内在动机,但却极少有人分析流动及由此而来的城市体验对流动者本人———农民的精神世界或个人现代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浙江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农民流动历史的考察,探讨了流动与城市体验对温州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变迁的作用和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4.
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走笔欧金玉农民养老一直是一大难题。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可算是农民世世代代的养老模式。虽然也有多子多福的,但就多数农民来说,终其一生还是基本上要自己养活自己,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完全依赖子女供养,那滋味也就平平...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农村社会法治化的主导力量,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村法治化进程重要的精神因素。在农村,农民的法律意识深受传统的法律文化的影响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现状的冲击,城乡分割的二元治理体制形成了现实的枷锁,使农民的法律意识产生了认同观念上的错位。为此,本文通过对农民法律意识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如何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两方面进行阐述。培养农民法治观念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建立法治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佚名 《老人世界》2020,(1):50-50
披肩在中国,是从隋朝(581-618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衣饰,它绕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古时,披肩也叫云肩,多以丝缎织锦制作。到清代时,披肩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多在岁时节令或婚嫁时佩戴。特别是婚嫁时,成为新娘子不可或缺的衣饰。  相似文献   

17.
政治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也是衡量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与途径,对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清代笔记小说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其中与女性相关的内容也随之增加。清俞樾在其笔记小说《右台仙馆笔记》中,以自身所见所闻记载了女性节烈、寡妇再嫁、妇女出轨或为孝失节、男女私通和卖妻鬻子等现象,展现了清代民间婚姻生活的风貌及特点:婚嫁论财之风盛行,嫁娶重门第;早聘之风盛行、婚姻契约化程度加深;社会对未婚女子私通的容忍度极低;妇女守节与失节现象并存,坚守贞节成为多数女性的自觉行为;女性买卖之风盛行,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清代笔记小说在体裁上虽属于文学作品,但其内容基本受史书体例影响,以史家态度书写笔记,  相似文献   

19.
农民群众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目前,我国农民价值观、思想道德建和精神面貌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村庄无疑首先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农民聚村而居 ,从而形成了一个个的村落。正像费孝通所描述的 :“在中国乡下……大多数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费孝通 ,1 985 :4)但是 ,村庄之所以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 ,主要不是因为它们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而是因为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村庄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对农民的日常生活构成重要的影响。但是 ,村庄是复杂的 ,一方面村庄与外界的联系是很强烈的 ,这些联系并不仅仅是市场化作用的结果 ,导致村庄与外界联系的一些因素原来就存在于农村社会之中 ;另一方面 ,村庄又表现出很强的排他性 ,这些排他性也不仅仅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