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罗家伦是近代以来堪称教育家的大学校长,他于1928年8月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1930年5月辞职离开学校。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罗家伦对清华大学大刀阔斧加以改造,实施了诸多改革措施,为这所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但是,以革命者的姿态来清华上任的罗家伦,自始就与这所学校有着极强的内在张力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他所代表的国家管制教育与大学自治发展之间的冲突;二是其办学理想、治理理念与清华大学的传统有着很大的矛盾;三是其个性与清华的传统也格格不入。正是这些张力与矛盾在改革中逐渐暴露乃至激化,导致罗家伦最终辞职离校。大学改革与发展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期冀以革命的手段改革大学,难以收到成效。究其根本,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是在与政治有着缠绕不清的关系中展开的,这就决定了每一位大学校长改革大学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大学改革与治理的理论视角,将罗家伦作为大学教育改革家,置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改革发展运动中来考察,分析其改革的条件、理念和路径、改革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处置,以及作为大学改革者的个性品质等因素对改革成败得失的影响,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洪堡的大学理念,其大学的任务是教学和科研,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分析了蔡元培、罗家伦、傅斯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教育理论和主张,论述了洪堡的大学理念对我国现当代教育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关于中华民国历史人物的研究,罗家伦一直是一个被有意或无意地"边缘化"的"尘封"死角,长期被"冷落".一个曾经被"民主斗士"闻一多"经典性"地政治批判为"靠五四运动起家"而"最后堕落成反民主的人物"的罗家伦,政治上似乎已经是"盖棺论定".然而,"穿过历史的迷雾",努力破除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在罗家伦历史评价方面的"标签化"、"符号化"的历史偏见,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视角对罗家伦的生平与思想给予新的阐释,仍然颇有价值且富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男人爱一个女人往往从怜爱开始,而女人爱上男人,则大多源于崇拜。张维桢爱上相貌平平的罗家伦,就是出于对青年才子的崇拜。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弄潮儿,声名赫赫的学生领袖。他亲笔起草的著名的《北京学界全  相似文献   

5.
梁阁亭 《社区》2013,(23):18-18
1928年,31岁的罗家伦被外交部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上任后,任人唯才的罗家伦通过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全国范围广纳贤良,不拘一格用人才。他说:“为青年择师,必须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顾虑,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身体力行的罗家伦亲自招募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学者,并言语诚恳地让陈寅恪、金岳霖、赵元任等大师留任。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身为青年学生的罗家伦在社会改造的大潮中,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形成了对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初步认识.他主张以思想革命为社会改造之首,主张问题与主义并重、文化运动与群众运动并举的改造方针.罗家伦的社会改造主张代表了一部分受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学子对社会改造问题的看法,表现出了渐进改革的思想趋向.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始于"留美预备学校",经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一跃成为国内著名的高校。1928年,罗家伦长清华大学后,推行"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的政策,真正造就了一个现代化、独立化的清华大学。罗家伦长清华时期,"改隶废董"、教授治校、延聘名师、改组学科、重视学术研究,是清华大学发展的转折期。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青年教育观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对青年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等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独特的见解.学习、研究和运用邓小平的青年教育观,对于新世纪做好青年教育工作,把当代青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耀杰 《21世纪》2010,(8):20-21
按照黄兴涛的解释,罗家伦写作此信的动机,首先是激于新文化运动的所谓"大义";其次还有他与辜鸿铭之间的个人恩怨:"著名报人张友鸾先生就曾生动地记述辜鸿铭和罗家伦之间互相‘讨厌’的故事。据他说,辜鸿铭这位‘名教授’因反感罗家伦这位‘名学生’好出风头,不好好学英文,故上课时‘十回有八回叫着罗家伦的名字,要他回答’。而罗家伦呢,对于这英诗课既无兴趣,英文底子又很差。"  相似文献   

10.
青年教育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高瞻远瞩的视野投向当代青年,高度重视青年教育,形成了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青年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青年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生成逻辑筑基于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青年教育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蕴含着丰富的逻辑要义,深刻阐明了"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导向、"靠谁培养人"的机制导向以及"培养什么人"的本质导向。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指明了现实进路,要求当代青年务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关于中华民国历史人物的研究,罗家伦一直是一个被有意或无意地“边缘化”的“尘封”死角,长期被“冷落”。一个曾经被“民主斗士”闻一多“经典性”地政治批判为“靠五四运动起家”而“最后堕落成反民主的人物”的罗家伦,政治上似乎已经是“盖棺论定”。然而,“穿过历史的迷雾”,努力破除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在罗家伦历史评价方面的“标签化”、“符号化”的历史偏见,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视角对罗家伦的生平与思想给予新的阐释,仍然颇有价值且富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在南京政府初期短短几年间崛起为世界级学府,其高速近代化进程始于罗家伦而成于梅贻琦。梅贻琦洞悉中国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发展潮流,对接世界杰出大学的办学思路和水准,整合各种资源,完成了办学体制的重大创新,建成了多科型综合性大学,迅速实现了各界期待的"建设杰出大学"的夙愿。作为后起的新兴大学,清华不仅在国内遥遥领先,而且超过了一些欧美名校。这是中国学人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3.
偏才遇贵人     
王凤林 《可乐》2010,(8):24-24
1917年,罗家伦想修外文,投考北京大学文科,恰逢胡适判阅其作文试卷。胡适毫不犹豫地打了满分,并向学校招生委员会荐才。校委们查看罗家伦的成绩单后,大吃一惊。原来,他的数学成绩竟是零分,其他各科分数也平平。在取还是弃的争论之中,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罗家伦。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青年教育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青年教育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认为,根本的是要把青年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因而,青年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技术,做到又红又专;要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之路.探讨毛泽东的青年教育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青年、研究青年、引导青年,加强新形势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南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老校,伴随着新旧制度的演变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其教育理念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但育人的本质却始终蕴含着传统教育理念的精髓,使本校一直沿着正确的教育发展轨迹颠簸前行。本文采用资料综合分析的方法,论述了"我的观念"提出与发展过程;分析了"我的观念"之人格教育观、体育运动教育观、实践教育观、发展教育观等;指出了"我的观念"是具有与时代特征相一致的教育理想追求,是现代大爱精神教育理念的发展基石。  相似文献   

16.
《北方人》2007,(8)
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几个字符勾勒出罗家伦的一生:"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10年掌权者。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导青年教育工作的观念、方法的集成。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具有科学合理的逻辑结构。其逻辑起点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包括教育的本原和动机;在逻辑中介方面,以坚持社会主义为教育方向,以扎根中国大地为教育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以机会公平为教育原则,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关键;其逻辑终点是达致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文化为主全的教育追求文化多元性和高品味。注重文化的选择、批判和创新, 是大学高层次的教育理想,它有助于克服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使教育和文化相互借鉴、沟通,形 成新的教育理论和发展思路,从而提高教育的文化品格,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校既然是教育部直属的"211"重点建设大学,就当努力向其中的佼佼者看齐.清华的恢复文科工作已做得非常出色,上海交大的文科已初见端倪,同济大学的文科也开始动作.向这些名牌大学看齐并非不现实."发乎其上,仅得其中".早年的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说过,作为大学,立意一定要高远.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既要使未来的人才"有用",又要使他们有"精神",二者不可偏废.而要培养一代具有知识人应有精神的人才,就离不开人文学科.至于法律、经济等社会科学的诸多科目则又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John Henry Newman)针对当时欧洲高等教育中盛行的教育专业化、职业化的功利主义潮流,提出了"自由教育观"。而综观"自由教育观",它其实是从教育改革中的"‘现代’与‘古典’"、"工具与价值"、"创新和继承"三对双边关系出发,回答了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大学是什么地方?大学应教授什么知识?大学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纽曼的答案是经典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今天中国教育界不仅拥有众多回应者,还对中国的教育改革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