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想发展前后两个时期在理论框架、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性质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特别是其理论框架的不同是最基本的方面.前期运用知识社会学的框架分析了科学发展与其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后期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分析了科学制度独立的结构和特征.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科学制度的规范和运行两方面内容,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科学共同体社会学".  相似文献   

2.
以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为视角,对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纵向梳理,统计现行国家科技奖励奖项类型及获奖情况,发现中国当下科技奖励制度存在优先权引发的矛盾心理、科技界分层现象严重、科学规范过于理想化、命名规则不合理等一系列困境。基于此,提出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完善的路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者都不可忽视;加强科技奖励评审的合理性建设;科技奖励制度要体现科学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3.
4.
由于默顿的开创性贡献,科学社会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纲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着科学社会学研究的统治地位。但是,自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发表后,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理论面临诸多挑战,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遭受到爱丁堡学派的全面解构,科学知识社会学取代了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理论,成为了主导的理论。不过,这种变化与科学的发展实际是相应的,也顺应了主流哲学观的转变和科学社会学本身理论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默顿与齐曼分别缔造的学院和后学院科学模型,以各自坚实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很好地反映了两个不同时代的科学特征.默顿与齐曼也因此都对科学社会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时代和自身学术立场的限制,默顿与齐曼的科学社会学思想又各自存在局限性.把两位大师的贡献和局限性放在一起,对之做出比较恰当的评价,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两位大师的科学社会学思想,也会对后人的科学社会学研究产生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社会学理论中,贝尔纳和默顿分别创建了科学的社会研究中的默顿传统与贝尔纳传统。由于他们在科学知识观上的差异,尽管二者研究前提和研究主旨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贝尔纳的立论基础代表了科学家的立场,默顿则坚持的是社会学家的话语。从认识论角度来说,对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贝尔纳侧重宏观定性研究,默顿及其学派着力于科学内部的社会结构分析,属于微观分析图式。在研究方法上,默顿开辟了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表述新方法,贝尔纳从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社会研究问题。默顿与贝尔纳不同的研究风格,表明了科学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着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社会的互动——“默顿命题”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默顿命题”是两个来源不同的命题的重合,即:17世纪的工匠传统和培根所提倡的实验科学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实质性变革并使科学更具实用价值;清教主义促进了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化。这一命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持久争论。本文试图说明其合理性所在并作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8.
默顿的学院科学范式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默顿范式是由默顿及其学生发展起来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路线,即把科学看成是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社会体制,并对它进行功能分析。默顿范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不仅首开对科学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先河,反映出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的新特征,还给出了对科学进行研究的新的研究纲领和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创建了一个独立的新学科———科学社会学。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自主性的问题上,默顿科学社会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双重的补充作用:(1)默顿科学社会学着力阐发和强调科学的自主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是一种有益的补充;(2)默顿科学社会学强调科学体制方面的自主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科学知识方面的自立性的观点,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强调科学的自主性对于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关于默顿科学社会学科学自主性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科学学的开创者,贝尔纳同时也是广义的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然而他与科学社会学的创立者默顿的科学思想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其根源就在于他们的科学观不同,而他们科学观的树立虽然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科学自身生存发展的困境,但他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和学术背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着程度不同的理解和领悟,以及个人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对他们科学观差异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他们各自的科学社会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科学社会学五十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约十年之前,一位杰出的科学史家断言,科学或许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制度。“科学比任何宗教或政治事件更能改变民族的生活和命运”;科学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及“人民的生活质量”(Price 1976 ,第1页)。然而,由于目前还不存在比较社会制度相对影响力的公制,这项有力声明尚存争论。尽管如此,很显然,科学已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直到现在,对此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学家仍旧寥寥可数。科学社会学探究了大量相互关联的问题:科学的社会影响;反过来,社会和文化背景又是怎样影响科学的;科学的社会结构以及科学知识生产中的变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的博士论文与其接续发表的《科学与社会秩序》《科学的规范结构》形成了默顿主义的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路径.这一研究路径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将科学由传统上看作是一种知识进而看做是一种社会体制,呈现出从作为一种知识的科学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到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科学的内部规范的研究思路.这一研究路径对于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史的深入展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科学社会学的两大主要流派,默顿学派和爱丁堡学派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联系表现在:它们都是对科学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派别;区别表现在思想来源、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意义和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默顿与贝尔纳都是广义的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他们对科学与社会的研究虽有相似之处,但最终走的却是两条迥异的道路。默顿主要是内向度的,从科学的制度化缘起探究科学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精神特质,目的是追求科学的真理性,即"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而贝尔纳则主要是外向度的,从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层面上研究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以实现科学的价值性目标,即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5.
库恩对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使科学社会学研究发生根本转向。库恩提出的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理论,为科学社会学的发展研究指出了一条将科学的认识方面和社会方面结合起来研究的新方向。库恩的思想已经成为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联结桥梁,使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跨入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6.
默顿于20世纪30年代末发表的博士论文成为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并开创了传统的科学社会学学派,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科学.到60、70年代,社会建构主义学派在西欧兴起,科学知识成为科学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科尔试图在默顿学派和社会建构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在论的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7.
阅读默顿的博士论文,有助于我们探讨中国科学的兴盛之道。人们常常过于关注默顿博士论文所提出的"默顿命题",反而忽视了默顿博士论文其实是一部探讨科学激励的专著。默顿博士论文所探讨的,不是近代科学在英格兰的产生,而是近代科学在英格兰的兴起,因激励而兴起。激励主要是外在因素的激励,包括社会经济、军事等实用的需要以及宗教等文化价值因素。默顿事实上还探讨了科学的内在激励,这就是竞争,它构成默顿博士论文之后的论著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传统亲情缘分和信息博弈是中国文化中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在信息的强作用中,个体之间的社会交换一般是对称的,在信息的弱作用中,个体之间的社会交换可能会不对称,导致不平等关系,成为社会道德风险形成的根源.按照"势→时称→群→和谐"的演化发展规律和信息量与信息势的等价关系,最好的社会网络关系是"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的关系",由此构建的社会群包含最大信息量,具有最大信息势,从而储藏最大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创造性研究,构建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他们认为,作为人类特有的组织形态,共同体包括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或冒充的共同体以及真正的共同体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或形式,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的本质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形态和最新形态。它是对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等既有概念的综合与升华,并衍生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新概念。它把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等紧密连接起来;把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坚持正确义利观、发展观、安全观、全球治理观、生态文明观等新理念、新主张有机整合起来;把周边、地区和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进入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从经典灾害社会学、社会脆弱性到社会建构主义,这是灾害社会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也是其发展的主要学派和阶段性特点。基于对这三个学派基本内涵梳理和比较研究,文章认为经典灾害社会学学派适合灾害防备与应变研究,社会脆弱性学派适合灾害预测和评估人们如何适应或加强能力面对灾害风险威胁的研究,社会建构主义学派则适合公共风险和灾害形成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研究。这三个学派关注的重点不同,都有自己特定的解释边界和限制条件,一旦越界解释力就会下降。因此,不能简单地判断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