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代退伍军人安置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兵慌马乱,军人安置问题极为突出。从对湘、淮军官的遣撤,到清末新军时期尝试性地建立军人退伍安置制度,到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制定大规模的官兵复员计划,这项工作在中国近代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军人安置工作的基本宗旨,首先在于减轻军人遣撤或退伍给社会秩序带来的重大压力,以维护治安,保证社会的稳定;其次在于帮助军人克服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谋求生存发展之道;再次则是为了为军队储备和保育预备、后备兵员。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却又是非常令人失望的,特别是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历史表明,军人退伍安置是一项重大的军事社会系统工程,近代中国军人安置工作的失败,除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经济、政治形势外,与决策者认识上的幼稚,未能按照军人安置工作自身的规律办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万历年间苏州和武昌地区均发生了抗税民变,但是苏州民变历时仅为五日而武昌民变却前后拖了两年才得以根本解决。为什么两地民变有着如此不同的发展?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出发,本文提出了如下观点万历跨越地方科层及精英集团,以太监为税使直接在地方扩大税源,使得明朝政权在税收问题上几乎成了一个寡头国家,这是民变频发的根本原因。但是虽然明政权在税收问题上性质的转变是民变发生的主因,导致两地民变不同发展的则是在税使进驻后两地地方科层仍享有的自主性程度及处理民变时所具有的理性决策能力的不同。苏州民变得以迅速解决主要因为该地科层在税使进驻后仍保有着自主性从而为其理性处理民变提供了可能,武昌当局则因为在税使到来后丧失了这些能力从而使民变走向激烈。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国社会是"老人社会",即老人集经验与权力于一身,是社会权威的代表.在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老人社会走向边缘化甚至终结,让位于一个老年人人数增加但权威与地位却弱化的"新老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对农村老年人群体的关爱,既要弘扬传统的孝道,又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花花世界里的中国兵文继平在举世瞩目的联台国赴柬埔寨执行维和任务期间,中国政府共向柬派遣了二批共800名工兵、98名军事观察员和军官。在那极端危险和险恶的维和战场上中国维和部队不仅经受住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而且还经受住了花花世界的考验,维护了中国军人的...  相似文献   

5.
赵司尧  朱峰  邢雪 《职业时空》2014,(6):129-132
清末民初,"贤妻良母主义"作为政府对待女性问题的指导思想,深刻影响着女子师范教育。从课程设置上看,清末的女子师范学堂集中体现了培养"贤妻良母"的目标,辛亥革命后的课程改革则兼具进步与保守成分,特别是袁世凯执政时期,由于社会需求的增加和观念的落后,传统女性观出现了强势反弹,致使民国初年的女子师范教育仍旧停留在传统框架中。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观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各方力量对民族问题的回答,比如"五族共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一体观""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中华国族"入宪等,对打造中国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但因它违背历史潮流,没有从人民利益出发,错失良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8.
目前,把军事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一个独立领域,条件日渐成熟。我国无产阶级军事的发展进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我国军事集体和军人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作用,以及这一发展进程本身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从军事社会学的角度予以研究和阐释。同时,我国社会学重建以来的发展,特别是它近两年在理论方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定向直招士官军人身份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学员能否妥善处理好大学生和士官生双重身份的角色扮演,关系到学员能否迅速从我是一名大学生到"我更是一个兵"的身份重构。加强对定向直招士官军人身份意识的培育,有利于提高学员的政治素养,有利于强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士兵学员的成长成才。培养定向直招士官的军人身份意识,就是要打牢学员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思想根基,明确军人职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定向直招士官军人身份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入军营,制度入军营,文化入军营。  相似文献   

10.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青年"诞生于辛亥革命的前夜。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从多灾多难走向初步繁荣,其间历代中国青年特别是当代青年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担当了何种角色,一直是青年研究领域非常重要而又被一度忽视的问题。袁贵礼、宋忠好的专著《青春百岁:关于中国青年的历史管窥与现实观察》(黄山书社,2013年11月出  相似文献   

11.
洪梅  春玲 《老人世界》2011,(5):26-27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的和平解放,起决定作用的是军事上人民解放军造成了“兵临城下”的态势,而爱国民主人士从民族大义出发,响应党的统一战线主张,积极争取傅作义将军作和平之举,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小说中的军人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文章试图从其军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的《会明》中的火夫会明这个人物形象出发,分析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人世界的美善人格之"常"与莫测人世之"变",以及由于普遍缺乏的现代理性而产生的不平衡性和由此导致的军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世界意识是一种开放意识,即放眼全世界,以世界先进的文化潮流为主体、为本位,来审视和推进中国的文化与文学革新运动,把中国的文化和文学革新运动作为20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这一文化和文学革新意识的飞跃,对于中国几千年自恃的“世界中心”的传统观念无疑是一个根本性的冲击。在这种开放意识的驱动下,中国文学终于从清末民初的初步开放走向“五四”时期的全面开放。  相似文献   

14.
问:李慎之先生曾经评价您的专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发现另一个中国”,一个隐形中国。在儒家“无游民,无旷土”的理想秩序中,您认为游民与中国社会构成什么关系?作为社会脱序者的游民的势力究竟有多大?  相似文献   

15.
走向1921     
现代政治与传统政治的一个基本不同之处,在于现代政治必须将团体和主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意识形态共同体,才能给民族、国家和人民一个"愿景"。而这恰恰是北洋军人和国民党都无法提供的,完成这个使命的是中国共产党。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中共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和中共建党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至深至巨。在这两件大事之间,相差十年,也就是1911年到1921年。  相似文献   

16.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使中国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标志着在中华大地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被资产阶级共和制所取缔!这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辛亥革命的伟大在于它不仅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变,极大地推动了历史进程;而且时至今日对中国社会的各项改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仅从教育改革的角度谈谈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以向百年前的这场伟大革命致敬。  相似文献   

17.
晚清新政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进行的改革。新政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军事等许多方面,对这些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促使中国从传统的封建走向近代化。虽然最后晚清新政以失败告终,没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它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社会的转型,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中国要崛起,首先要从大战略上脱贫!请看——中国新一代战略学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构筑起的军事思想长城!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年推出《战略演讲录》。 本书收集了多位国内一流战略学者的演讲文章。他们围绕着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一系列战争与战略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启示、“新帝国主义时代”下的中国战略、合法性战争、中外战略文化、海权和空权战略、新军事变革以及中国大战略等,展开了淋漓尽致的深入剖析。每篇文章均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进行讲述,读来振聋发聩,让人更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倍增国家民族兴亡的忧患意识。同时,他们的呼吁也代表着新一代战略学者向中国军人发出的实行新军事变革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9.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使中国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标志着在中华大地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被资产阶级共和制所取缔。这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辛亥革命的伟大在于它不仅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变,极大地推动了历史进程;而且时至今日对中国社会的各项改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中仅从教育改革的角度谈谈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以向百年前的这场伟大革命致敬。  相似文献   

20.
华侨对辛亥革命提供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正如孙中山所说,“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复踵相接”(1916年致海外革命同志书)。孙中山还说过许多类似的话,其中流传最广的一句是:“华侨是革命之母”(见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从根本上说,中国革命固然是中国社会的产物,它的主要条件是在中国社会里面孕育成熟的,但是孙中山用这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比喻他的革命活动是从华侨里面开始,革命团体的第一批成员和最早的赞助人就是华侨,华侨在革命活动中建立了辉煌的功绩,对于促成辛亥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有充分根据的。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董必武同志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也说:“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强有力的支持者。”现在缅怀华侨这一段光辉历史,当还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