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提出实践理性中的伦理德性、理智德性的德性分型,哈贝马斯在实践理性中区分伦理理性和道德理性,共同揭示了道德自我的个性内在与主体性价值.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精神世界先后经历"真实的精神,伦理"、"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化"、"自我确定性,道德",相应于三个精神世界的主体分别为伦理实体自我、法权个体自我、道德主体自我,确证了道德自我的存在和超越性价值.精神哲学研究的本体思维追求形而上普遍本质和绝对本体、伦理思维注重伦理秩序和规范的建构、道德思维凸显自我理性和自主建构,哲学思维范式转换揭示了道德自我在现代道德哲学中的突显价值.实践理性中的德性分型、精神现象学关于客观精神及其自我三重形态、哲学思维范式转换,从不同角度确证道德自我的存在及其特定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集中体现为理性的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不仅是科学知识与认知真理的确定性基础,也是现代意识的源头.然而,由反思哲学所确立起来的理性主体,不仅在自我关涉与自我捍卫中表现为与"他者"的对立与分裂,同时,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又在自身的确定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中,展现出一种自我绝对化的趋势而蜕变为一种理性神话.因此,理性推动了自身定位,同时也迎来了自身否定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人类理性的崇高的事业,然而,我们的哲学对于理性与理性主义的探讨却是很不够的。传统教科书往往把理性范畴限定在狭义的认识论领域,只将之视作认识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加以探讨,由此忽视了理性更为丰富的内涵。同样,对于理性主义这一哲学立场或文化传统,人们也只是在它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和对比中加以把握,而未能充分展示理性主义的不同历史形态以及蕴含在这些形态中的人类理性的进步。实际上,在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并非存在绝然的、僵硬的对立。例如,古希腊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柏拉图理念论中的“善”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作为万物运动“第一原因”的纯粹的形式,“不动的原动者”都开启了理性主义界向非理性主义神创论之路。在现代哲学中,人们习惯于  相似文献   

4.
伊壁鸠鲁体系所澄明的个别自我意识表征了哲学对人的自由、个性和能动性的尊重。青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这不同于希腊传统理性的人道主义,但又相似于黑格尔以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在现实性上,包括马克思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是一种变革现存世界的伦理原则,彰显人对自身内部和外部世界的价值诉求,但他们对自我意识的“意识”终因没能获得历史唯物主义的支撑而陷入抽象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5.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再一次把传统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置于哲学理性目光的聚焦点上。从而,迄今为止的文化批判大多停留于理性文化的表层启蒙,没有真正触动文化为根基,即人的生存方式。近年在中国学术界兴起为日常生活批判及论则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的视界,以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作为文化转型和人自身现代化的现实途径。首先,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蕴,它把人们熟视无睹的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纳入哲学探讨的中心,从而拓宽了人们对生活世界为理解。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以个体感性活动为基础,是人类文化的生…  相似文献   

6.
:2 0世纪的科学哲学主要有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三大流派。这三大流派不仅在历史上依次出现 ,而且经历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理性实证化 ,到批判理性主义所导致的理性历史化问题的产生 ,再到历史主义对理性历史化问题的初步解答三个阶段的发展。这一发展是西方科学哲学在 2 0世纪的重大历史转向 ,使得理性历史化成为 2 1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核心  相似文献   

7.
段秀芳  李宁 《探求》2013,(3):33-39,45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提出了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逻各斯”.他在认识问题上持着理性主义的立场,同时又认为必须肯定感性世界、依赖感性,并且因其晦涩、神秘的表达方式,受到后世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质疑和批评,被排除在理性和科学之外.其实,赫拉克利特的理性是与科学理性不同的传达体验的辩证理性,其“逻各斯”传达的是人对世界的体验,实现了有限的部分的个体对世界与生命的无限性和整体性的回复,是潜在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合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发展哲学、交往理论、新儒学、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人学、经济哲学、公共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具体哲学研究领域的兴起,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理性正在重新为自己定位世俗化和向生活世界回归。哲学回归生活世界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应用哲学所代表的对生活世界的外在审视或外在规范的方式,一是文化哲学所代表的对生活世界的内在启蒙或内在教化的方式。相比之下,后者更为深刻。中国文化哲学的建构途径是促使对人的形而上的思考同实证的文化批判的统一、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在寻求哲学的理解过程中,将促使理性自觉到哪些原则?或者说,在历史上,哲学从基督教信仰中化解出了什么样的原则?这一设问所要追寻的就是这里所说的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原则,亦即,那些借助于哲学的反思而可被理性所理解、因而内在于理性而可以从理性自身开显出来的原则。对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原则的分析表明,真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这个被视为理性之典范的科学之间有着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的关系它们之间一致的地方并不少于矛盾的地方。深刻的反思表明,对于哲学来说,基督教永远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理解的信仰系统,就如哲学本身永远是一个开放的自由体系一样。  相似文献   

10.
王利平  陈嘉涛 《社会》2018,38(6):91-124
本文着重考察齐美尔个性观在其生命哲学中的展开。以个性观在德国思想史中的演变为线索,追溯了自文艺复兴经十八世纪启蒙时代,再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兴起之后的一系列重要变化,集中讨论了尼采--作为生命哲学的最初阐发者--的贵族理论是如何影响齐美尔的。尼采笔下备受推崇的个体,在与世界整体相剥离之后,失去作为类存在的归宿感,这也是齐美尔探讨现代个性如何持存的起点。齐美尔在现代资本主义劳动分工、艺术创作之形式的转变以及个体生命时间的展开(尤其是死亡的意义)等不同的层次上,对以生命为立足点寻求个体自我的统一作了深入论述。文章最后回应了韦伯和卢卡奇对齐美尔的批评,笔者认为两者分别从理性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传统反思了齐美尔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