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征 《职业时空》2014,(6):39-41
当前,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以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军民融合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国防安全进步、科技水平持续提升、经济有序增长的重要抓手。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初步融合迈向深度融合的重要阶段,亟需立足国情、顺应大势、科学把握、明确目标,在统筹全局下做好军民融合产业的推动,赢得战略优势。通过对一直以来不同产业的相互交叉、融合、渗透为一体的发展过程分析,发现军民融合是必要的趋势,其对经济、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价值。本文将从产业军民产业融合的背景介绍、融合意义、发展前景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文化时代"的来临,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呈现出跨界融合、功能叠加、相互关联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亟待研究和探索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切实找到产业融合发展的切入点,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以形成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4.
吴蒙 《现代交际》2010,(12):143-143
早在2006年中期,全球数字动漫产业的产值已达2228亿美元,与动漫产业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则在5000亿美元以上,从全球及主要国家来看,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而发展动漫产业势必成为我国未来新兴产业增长一大重点。  相似文献   

5.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碳纤维产业的赶超发展对促进吉林省科技进步、提升产业优势、提高收入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吉林省碳纤维产业发展背景出发,对这一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技术创新、产业集群、规模经济、对外贸易等恰当合理、切实可行的政策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统文化的不断挖掘,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厚重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日益相互融合,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一些新的业态,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态势,并且这种融合正在逐步由自发走向自觉。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成长是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分析创意产业融合成长所处宏观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文化创意产业成长的影响,利用环境分析的PEST工具,从法律与政治、经济与信息、社会与人文以及技术与产业四个方面分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成长所处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7.
车春鹂  高汝熹 《城市》2012,(8):7-10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将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七大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8.
李三虎 《城市观察》2013,25(3):111-124
产业融合代表着当代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国际企业界和经济界开出的重要战略管理菜单。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广州集聚全球高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从而有利于升华广州低碳、智慧、幸福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必须重视三次产业的宏观融合、产业内部的微观融合和产业之间的空间融合。为此需要针对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和非制度性障碍,强化战略统筹,形成符合新型城市化方向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优化产业融合制度环境,鼓励企业制定商业战略,使产业融合成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经济竞争基础。  相似文献   

9.
发展老龄产业,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老年人的作用,寻求三方作用的有机契合点。老龄工作推动老龄产业发展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政策推动政策也是一种资源,老龄产业的最初发展需要以公共政策作为支持。老龄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的稳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制定有利于老龄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是其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上海实现创新转型的重大战略。上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必须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立足国际视野抢抓重大技术机遇;坚持发挥上海产业、金融、科技、人才等综合优势,坚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领域、重大项目以及新增长点的培育形成;推动产业技术来源向自主创新、引进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等多源并举转变,推动产业技术形态向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材料创新、服务创新多环节整合转变,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向制造领域和商业模式双轮并举转变。  相似文献   

11.
陈宪 《科学发展》2010,(7):48-64
产业跨界融合是生产力进步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要条件,它给上海新一轮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同时也赋予其极大的发展机遇。服务业发展,既需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也要推动服务行业间的融合发展,增强服务业自主增长能力。然而,上海目前还存在诸多制约产业扩散和融合的障碍性因素。透彻了解产业跨界融合的涵义、具体形式及其影响,设计符合产业跨界融合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规制框架,从优化产业融合的内外部环境入手,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和促进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创新的顺利发展,是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理论界和决策部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化创意产业是后工业时代信息经济发展背景下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其摆脱对物质资源的依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结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与载体,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产资料。如何融合时代特征,有效地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资本,是当今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成为上海"十二五"战略抉择,这就要求上海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从结构、组织、业态三位一体的视角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形成政府提供有效服务的方式与路径。同时,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双轮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双覆盖,总部经济运行的双重行为,体制机制变革中的双向深化,都体现了上海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基本特征,理应成为政府产业政策调节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董微微  崔丽红  曹馨洁 《城市》2021,(12):45-56
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具有拉动内需增长和改善民生的双重功能.京、津、冀三地的健康产业发展各具优势和特色,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笔者基于健康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剖析京津冀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局限,提出推进京津冀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创意产业是一种以创新、创意带动制造业整体提升能级的新颖发展模式或形态。大力发展制造业创意产业,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提升制造业产业能级、促进"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上海应把制造业创意产业列入上海中长期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以"产业创意化"为目标,编制上海制造业发展的新蓝图。  相似文献   

16.
宋迎昌 《城市》2021,(4):3-10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一直是短板.从京津冀区域内的竞合关系看,通州产业发展的出路是服务业.笔者据此提出,通州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为"京津冀地区金融商务发展的新中心、北京文化创意发展的新中心、北京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产业发展总体构想是"高端引领,统筹协调,创新突破,跨越发展".最...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海量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应用催生的大数据产业,是新一代信息领域的重点产业及大数据时代的基础支撑产业,是全球下一个发展创新、角力竞争、提高生产力的战略性产业。目前,国内外大数据产业标准和产业格局尚未形成,这是广州促进大数据产业跨越发展的难得机会。广州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把握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机遇,高度重视和超前谋划,整合资源合力加快广州大数据产业跨越发展,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8.
武占云 《城市》2015,(12):58-62
笔者在界定产业融合发展概念、内涵和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时期天津产业融合的趋势与特征,并从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融合载体建设、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强化京津冀三地协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发挥产业融合在促进结构升级及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创意产业蓬勃发展风靡全球,如今已成为一种主流经济模式,被各国家广为讨论、接受并实施。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它的出现强调了人的创造力,强调了文化艺术对社会经济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创意产业有两个部分,一是创意,二是产业,其中创意作为核心内容来带动产业的发展。汽车造型设计是工业产品设计最高研究对象之一,已成为制造业的核心推动力。但近年来,随着技术研发的进步,汽车在质量上的差距越来越小,设计创意的好坏对品牌的建立至关重要,从而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上海一贯十分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导向作用。基于以往产业发展思路的局限性以及未来上海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十二五”期间上海产业发展应重点把握好国家发展战略与上海产业发展实践、产业转移与产业扩张、产业领域高新化与产业技术先进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等之间的关系。因此,上海“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不应是“十一五”简单的线性延续,需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强化“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产业高端化”,紧紧抓住核心技术、网络渠道、企业家、企业主体和政策支持等要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