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  相似文献   

2.
论邓小平社会建设理论与社会和谐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不仅高屋建瓴地认识到了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而且对社会建设的目标、重点和手段等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科学定位,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社会建设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社会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建设要以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为目标;社会建设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重点;社会建设要以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机制为手段.邓小平的社会建设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指南.它的时代启迪意义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要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要确保民生的不断改善;要确保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核心要义是"努力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主要表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坚持把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正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切实维护公平正义的原则,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创建90年来,在致力社会革命、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根本前提的基础上,领导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建设,使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基本经验: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明确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把握社会建设的道路方向;三是围绕优化社会结构制定社会建设的相关政策;四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建设的各方资源;五是按照统筹兼顾方针营造社会建设的良好环境。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更需要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区建设视野下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社会支持的典型来源渠道可以分为正式的与非正式的两类。这种独特的、混合的支持系统对于维系中国社会的稳定性,解决个人实际困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这套支持系统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单位支持功能日益萎缩;国家支持系统尚未有效建立;非正式支持网络日益显得不堪重负。人们正在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与日俱增。这就需要对旧有的支持模式仔细清理,有所继承、有所维持、有所创新、有所强化、有所规范、有所放弃,建构一套以社区建设为中心,辅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的新型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6.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学习江泽民的社会建设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以邓小平的社会建设理论为指南,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他认为,社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有利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社会建设的手段是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机制,具体包括社会发展机制、社会稳定机制、社会流动机制、社情民意反映机制、收入调节机制和社会共识机制.  相似文献   

7.
刘宇 《江汉论坛》2023,(1):32-38
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以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导向,宣告了中国社会改革的全面开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改革将在社会政策、社会结构、制度架构三个层面表征其必然展开的三重意蕴:在社会政策层面表现为以分配结构的矫正推进内需型社会的建设,以民生事业的发展解决经济主义带来的问题,培育维护稳定的社会力量,实现主流核心价值的重塑;在社会结构层面表现为推进现代性的构建,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的合理边界和良善格局;在制度架构层面表现为保障人民平等的民生权利和人格尊严,以平等权利塑造人民的主体地位,从而为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建设实践:注重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行新型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公平正义;开展社会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等。借鉴这些实践经验,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应注意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强政治建设,实现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在许多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中国共产党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更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力量.同时,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认可.离开人民群众的参与,社会管理的创新就只能落入幻想与抽象的境地.由此不难理解,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联的基层党组织必将在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中担负起重要使命.基层党组织只有从角色定位、组织架构、工作机制以及服务意识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满足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仅反映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变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反映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主体性的发展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人民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人民的需求变化推动着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的创造活动促进主要矛盾的发展,人民利益的不断满足是主要矛盾变化的结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体现人民需求发展、人民创造活动、人民利益实现的历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充分彰显人民主体性的历史。文章通过对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人民主体性的内生机理分析,试图探索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人民主体性规律,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其中涉及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鲜明的特色。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有助于对共同富裕阶段性进展和目标进行科学衡量。作为社会发展研究的新范式,社会质量研究致力于通过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等条件性因素描绘社会整体品格,在保障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价值追求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整体主张上,与共同富裕具有共通性。以社会质量视角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既需要遵循全面性和比较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也需要根据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将社会质量研究融入共同富裕理论和指标体系建设,切实反映共同富裕建设进展、成效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隋秀英 《理论界》2009,(12):12-13
列宁在开创性地探索和指导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管理方法,其中学习社会管理知识、培养社会管理内行、重视社会管理实践,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社会管理与建立个人负责制相结合是列宁在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实际使用并取得很好收效的重要举措,这些方式方法对加强和改进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蓝图中,如何构建与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相契合的新的社会政策范式,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政策学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人民至上、民生贯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消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而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政策主张与实践下,共同富裕型社会政策跃然而成。文章在凝练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体性、共享压缩性、整体均衡性和可持续性意涵的前提下,阐释共同富裕型社会政策所具有的社会凝聚、社会赋能和社会共享的理论内涵,构建起包括社会经济保障政策、社会赋能政策、社会凝聚政策、社会共享政策、社会整体均衡发展政策在内的共同富裕型社会政策体系,并探讨向其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人民立场就是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判断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的体现,鲜明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从人民立场的视域阐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向度,就是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指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准则、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价值诉求。坚定人民立场,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能把握现在、开辟未来、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5.
公民资格理论是社会政策学科的基本理论,其对社会权利的强调对各国社会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公民资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平等赋予、平等保护,因此公正和平等是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在福利制度转型中,政府不能推卸福利责任,但是要改变承担福利责任的形式。在社会福利的制度改革中,我们比较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社会福利的法律救济制度有所忽视。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行政诉讼、宪法诉讼、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国民共同体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内化精神规范,为现代中华民族建设和谐的共有精神家园,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基本保障,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展示国家"软实力",为当今多极世界确立和谐理念的"中国价值观",推进中国及世界的和谐建设与和平发展,从精神上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央苏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建设实践,围绕阶级、婚姻、宗族等内容改造社会结构,发展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改良群众生活,采取破除迷信、查禁"黄赌毒"、肃清匪患等措施维护苏维埃管理秩序等.这一切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提高了苏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央苏区的社会建设实践,是党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伟大尝试,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历史经验对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整合的时代诉求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6,(11):73-78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推动,社会的分化日益加深。这样的分化在推动着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在多元化社会实现社会整合的诉求。保障人民的社会权益、实现社会的有序治理、调节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等等方面,都在呼唤着社会的有效整合。实现这样的整合,优化社会结构是基础,回归社会是关键,制度建设是根本。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热”是在国际风云变幻的情况下出现的,是民众社会心理的一种折光。它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反映出人民群众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希望中国共产党在各种考验面前,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