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知行统一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德育中的知行错位表现为理想崇高与现实追求、高雅文化与庸俗文化、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理性认识水平与个人本位行为等4种相悖性。改革教学模式、考试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思想道德教育中弥合学生知行悖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和职责。高校的哲学社 会科学教师,要充分领会和落实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 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握好教书育人的根本之点,坚持知行统一、教 书育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  相似文献   

3.
当前 ,大学生道德建设中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矛盾。这主要是在道德建设中没有重视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所导致的结果。道德建设的成效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传授或掌握程度 ,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受教育者将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的程度。美育以其特有的作用 ,加速了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向道德行为的内化 ,因而对道德建设的知行统一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奇逢知行统一的主张贯穿其治学经世的整个过程,并逐渐形成了知行统一的处世风格,其核心是知行统一观。这一价值取向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立身方面,尊儒崇礼,内孝外忠,不但对儒学有着精到的研究,而且切身践行儒家道德规范,在行孝义方面树立了规范;在性格气质方面,正直坦荡,不慕权责,既敢同阉党的邪恶势力抗争,又淡薄名利,行事端正,不依附权贵;在学术追求上调和朱陆,兼采理学和心学精华,并将学问和经世恰当地结合起来。孙奇逢治学和经世的态度是统一的,这种黜虚崇实的作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受后世赞誉。  相似文献   

5.
孙奇逢知行统一的主张贯穿其治学经世的整个过程,并逐渐形成了知行统一的处世风格,其核心是知行统一观。这一价值取向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立身方面,尊儒崇礼,内孝外忠,不但对儒学有着精到的研究,而且切身践行儒家道德规范,在行孝义方面树立了规范;在性格气质方面,正直坦荡,不慕权贵,既敢同阉党的邪恶势力抗争,又淡薄名利,行事端正,不依附权贵;在学术追求上调和朱陆,兼采理学和心学精华,并将学问和经世恰当地结合起来。孙奇逢治学和经世的态度是统一的,这种黜虚崇实的作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受后世赞誉。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的同时,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却跌到20年的最低点,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学生知行相脱节,即大学生的行为与他们所认同的美德相背离。我们的德育教育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遵守道德认知规律,坚持知、情、意、行,使大学生能知德行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知行统一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行统一是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机制。只有充分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 ,道德实践的锻炼和道德情感、意志的培养以及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才能实现知与行的真正统一 ,提高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知行统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哲学思想家历来推崇“知行统一”。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做人、做学问方面。而要解决人才培养上“知行不一”的问题,须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加强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等方面着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知行统一”融人教育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做人做事上“知行统一”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研究者往往也是教育教学或管理领域的实践者,他们负有将自身的研究成果(知)转化为相应的教育教学或管理实践(行)从而使知行统一起来的责任。知行统一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就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中的大学教师而言,其必要性在于教师的角色要求、根除教育研究成果与实践不一致的弊病、推动教育实践发展以及研究成果发挥作用、检验、完善、丰富与发展之需要;而研究成果的可转化性、高等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双重角色则为知行统一提供了可能。但实践转化的意识缺失、教育责任感不足、研究质量的制约、自主权缺乏以及评价制度的消极导向等原因制约了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知行统一。为此,大学教师应树立既要求"知"也要求"行"的观念、强化教育责任感、提升研究质量;同时,大学应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改革重科研而轻教学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0.
知行统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内涵,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知行分离现象,不仅要深入把握知行转化的内在机制,从小事做起,提升人们的自我效能感,而且要完善道德行为的激励机制,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必要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1.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鲜明时代特征,回答了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基本内容的全面解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质;强调了在新形势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为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高校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领域,理所当然要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面,高校要逐步形成和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学习规划、践行措施、激励方法和整体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为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高校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领域,理所当然要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面.高校要逐步形成和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学习规划、践行措施、激励方法和整体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要认清当前大学生的荣辱观现状,以荣辱观为价值坐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荣辱观是儒家早期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集中反映了当时儒家基本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要求。其道德实践特征鲜明,主要表现为强调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推崇以行为旨归的实践精神,政治生活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政治生态与思想文化伦理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新的进程中,先秦儒家荣辱观从文化内容、历史使命、道德教化的实现方式等方面都能发挥历史的资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为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相互激荡背景下的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高扬起一面引领社会健康精神风尚的鲜明旗帜.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以此为契机,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力促大学生成人成才.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和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荣辱观教育的通知精神,从课堂教育主渠道、行为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师表率作用等方面阐述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8.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深刻的价值特征。从基础价值特征、价值导向特征、哲学价值特征、实践价值特征等四个方面对“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从而凸显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郝敬的知行论,可谓是在知行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主张先行后知、行重于知.其知行合一的基础即在于一方面知包含了行,即它是所谓的真知;一方面行以知为自身的起始而涵盖了知,它表现为德行.有鉴于此,郝敬尤其突显行在知行合一过程中的价值和地位,而强调笃实,强调由虚返实.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道德方面来审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凝聚了传统美德的精华。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史,可以认为,“八荣八耻”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模范遵循的行为准则。当前提出“八荣八耻”,很好地适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层面看,“八荣八耻”具有创新性,表现为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突出了时代特色,赋予了崭新内容,创新了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