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国近代文学史的研究,近十多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令人注目的成就,但这仍多属于个别作家作品的研究,从宏观上研究与把握近代文学的总体结构、展示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全貌的著作还不多见。1990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郭延礼同志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以下均简称《发展史》)就是适应学术界这种需求而出现的这样一部专著。此著意在全面展示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全貌及其发展规律。该书篇幅宏富,视野广阔,论述精辟,体例谨严,在占有丰富而翔实的材料基础上做到了史论结合,论由史出,史中有识,公允稳妥,是著者  相似文献   

2.
评郭延礼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季桂起郭延礼先生的三卷本专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以其独特的视角、宏伟的结构、翔实的资料、严谨的学风,表现出不同凡响的价值。因此,它的出版引起近代文学研究界普遍的关注和欢迎,是十分自然的。关于近代文学的宏观研究,以往由...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近代文学,既是古典文学的发展和终结,又是现代文学的胚胎和先声,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但是建国后对这段文学史的研究极其薄弱,尤其是总体研究更差。郭延礼同志于此深有憾焉,于是用自己三十余年研究近代文学之功,以个人之力著成一部《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用以填补这段研究之不足。该书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于1993年4月全部出齐。该书是目前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是指从鸦片战爭到五四运动这八十年来的文学史,如何再细分为若干阶段的问題。把近代文学史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来編写,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我自己所看到的解放前出版的数十种中国文学史,除有关近代文学史的专著(如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和钱基博的《現代中国文学史》)外,其余大多是把近代文学三言两語的带过。党一向十分重視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周揚同志依据毛主席关于开展中国近百年史研究工作的指示,  相似文献   

5.
管华  管林 《学术研究》2006,(5):144-145
2004年12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是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史的奠基之作。该书作者郭延礼教授是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出版的专著有《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卷本)、《中国近代文学新探》、《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自西徂东:先哲的文化之旅,》以及“秋瑾研究”、“龚自珍研究”等专著八种。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就介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80年代后一直从事该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这些都为他完成《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  相似文献   

6.
正张国伟先生所著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独创性地突破传统束缚,力图顺应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建立一个全新的编写体例,从而彻底扭转了采用历史本位来编写文学史类书籍的不合理的传统做法,让文学史从历史框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回归到文学本位上来。本书的编写,首先突破传统的束缚,摆脱历史本位的桎梏,回归到文学本位上来,帝王的朝代只作为参考系数存在,彻底改变了多年来中国文学史一类书籍的编写体例。其次突破把文学的繁荣归结为主要由经济发展所致的观点,扬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4,(2)
<正>经过两个轮次的严格筛选和匿名评审,2011年度《文史哲》"名篇奖"揭晓。郭延礼先生发表于《文史哲》2011年第3期的《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兼论中国文学的近代化》一文,在九篇候选篇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该年度"名篇奖"。郭先生的文章认为,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具有独立的历史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价值。近年来,学界有一种消解近代文学的动向,极这不利于全部中国文学史的深入研究和中国文学史学的建构。中国文学近代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中国文学学习西方,以及在西方文化的撞击下求新求变的过程。因此,八十年的近代文学(1840-1919),既不是古代文学的继续和尾声,也不是现代文学的前奏和背景,它有其独立的历史地位。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史这门学科中,对近代文学的研究是薄弱的一环。近几年一些研究者在发掘近代文学史料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对某些在近代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作品、社团流派以及对近代文学分期等问题的研究,有所进展,但却缺乏从宏观审视,以史为系统的论著,尤其是在高等学校近代文学的教学中,尚无一部材料翔实、见解深刻、阐述全面的通用教材。陈则光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多年,他的新著《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册)(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填补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的空白,刚一问世,便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降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二十年代就有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晚清部分)胡适的《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1872—1921)、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18—1921);三四十年代又有钱基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860—1924)、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和阿英的《晚清小说史》等.它们对这段文学史都没有严格的界定和分期,“近代”、“现代”两个概念的使用也比较含混.解放以后,随着现代文学史作为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岭南近代文学研究的走向”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2 0 0 1年年会于 5月 1 2日在广州花都举行。与会者有广东、澳门、河南等地的专家学者2 0多人。会议以“新世纪中国与岭南近代文学研究的走向”为中心议题。与会专家学者认为 ,过去 2 0多年 ,广东的近代文学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管林教授、谢飘云教授、罗嘉慧副教授等人的发言对此作了较全面的回顾 :研究者发表了大批质量较高的论文 ,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 ,如《广东近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散文史》、《龚自珍研究》、《己亥杂诗注释》、《龚自珍诗选》、《龚自珍诗歌…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是五十年代的事.但对这段文学史的研究,则早在建国前就开始了.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中国近百年历史的研究,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周扬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更明确地说:"中国文学遗产的整理、研究工作是最艰巨的,首先需要做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工作."①但,认真地系统地研究近代文学则是建国之后的事.从建国开始到1966年"文革"前,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一阶段.这时期突出的成就是开始把近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中独立的一段来研究,并有了"近代文学"这一明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评《近代文学发展论纲》一鸣继《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论》之后,徐鹏绪、张俊才两位先生再次联手,又推出新著《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声——近代文学发展论纲》(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下简称《论纲》)。两位学人是“客串”到近代文学研究界的现...  相似文献   

13.
郭延礼先生致力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余年,功力深厚,成绩斐然,已是有口皆碑。近两三年内,他的三卷本《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好评。面对这部165.5万字的皇皇巨著,我们不能不钦佩郭先生渊博的知识,以及非凡的气魄。据  相似文献   

14.
丛鑫 《兰州学刊》2012,(5):205-207
曾经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及相关文学现象的存在进入后来者的研究视野,对其加以梳理改造以进入某种话语体系、纳入既定的体例框架中便是文学史书写的资源和动力。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下重新解读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感觉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某种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无论是从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的生成还是具体的写作实践,都能看出其依附性特点。而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体例以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选择和评价上看,其中纠缠不休的史实与史识、启蒙话语和革命话语的对话与妥协既是这部文学史写作的困境,也在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序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代文学研究:走向地域化──《上海近代文学史》漫评左鹏军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学史理论研究相当薄弱。长期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学史写了不少,可是有关文学史研究与撰写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如理论框架、评判尺度、研究方法、操作规则、叙述方式等等,似乎迄今尚未...  相似文献   

16.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被教育部指定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其编写方针是守正出新,但实际并未达到这一目标,本文从文学史教材建设的角度对袁编《文学史》进行学理批评。认为:若与章编和郭编《文学史》相比,袁编《文学史》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体例欠严谨;增补欠合理;分析欠水平。  相似文献   

17.
窦、林、黄三部早期中国文学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人自著的中国文学史著 ,最早的有窦警凡的《历朝文学史》、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和黄人的《中国文学史》。 2 0世纪头十年里 ,社会思潮风起云涌 ,新旧文化交锋冲突。这动荡时代里复杂的思想文化观念 ,也体现在上述三部中国文学史著中。这三部中国文学史在史学观念、文学思想、著述精神和编写体例上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将它们做一番比较 ,对于了解中国文学史学的开创 ,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国内流行的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学所余冠英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文学史著作,主要是五、六十年代的产物。这些著作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困于时代和社会因素的局限,主要从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角度界定文学,并以此为基础来论述文学的发展观。时隔三十年,学术界早就不满足于这种阐释方法与阐释角度了。有识之士在中国文学的具体研究中也早已突破了反映论的樊篱,对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学…  相似文献   

19.
汪毅夫与闽台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州市白马河畔的福建社会科学院是闽台文化研究的一个重镇。汪毅夫先生在这里工作了整整10个年头。10年中,他先后出版了《台湾近代文学丛稿》、《台湾文学史·近代文学编》、《台湾文化概观》、《台湾社会与文化》、《客家民间信仰》、《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中...  相似文献   

20.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文学史著述中影响极大的一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它不仅在大陆被确定为"部颁教材",在台湾地区也是最为普及的一部。这部书在台湾学术界影响之大,下述两个事实是有力的说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台湾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写,往往潜在地包含着"影响的焦虑",即如何摆脱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史观",或者说核心的思路和体例。叶庆炳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个案。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需要突破现状时,一个时常采用的策略是向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发难,其中龚鹏程的发难颇具代表性,他明确否定了刘大杰的进化论"史观"和"以平民文学为优,谓贵族文学为僵化之作品"的价值判断,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在台湾地区的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