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汉语“何……为”句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何……为”句式为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分为“何+动+为”、“何以+动+为”、“何+以+名+为”、“何+以+为”、“何+名十之+为”五种句式。  相似文献   

2.
“是……的”句①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这一结构中“的”的词性、句法及语义特点 ,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 ,分析考察了“是……的”句①的句法、语义特征 ,指出了当代汉语口语中 ,“的”移到宾语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X(啊)X(啊)的”、“X(啊)Y(啊)的”两个结构在形式上相似,表义上也较相近。文章考察了两种结构中X、Y的类别,限制以及两类结构各自的语法意义,并从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对否定词和代词的选择方面讨论二者间的差异,最后指出结构中的“的”字并非可有可无。  相似文献   

4.
中古汉语中,"VP-neg"式反复问句句尾的否定词"不(否)"开始虚化并由此造成了该式的分化。对于"是X不(否)"式中"不(否)"的词性,学术界一般仍将其视为否定副词。但是,否定判断句的发展状况以及与"是X耶(邪)"式的对照表明,该式中的"不(否)"已经虚化为语气词。近现代汉语中的"是X不"式反复问句并非直接承续于中古汉语的"是X不"式,而是来源于对"是X非"式反复问句中否定词的替换。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是……的”结构中“判断动词 结构助词”、“副词 语气词”两种不同的分析及其区分这两种不同分析的方法。并指出这种结构还存在两种分析同时兼有的特殊情况,进而讨论这种特殊情况的区别方法。  相似文献   

6.
“何以……为”类说法曾因所用虚词用法被误解而发生过结构的变异,由“宾·介·宾·动”式变异为“状·动·宾·语气词”式。变异前后表示的意思大致接近,但有区别。“奚以……为”、“何以为”“奚以为”等是由变异前的“何以……为”通过虚词替换或成分省略而形成的。,“恶用……为”、“安以……为”“何……为”等则是由变异后的“何以……为”通过虚词替换或成分省略而形成的。所以“何以……为”类习惯说法其来源及结构并不完全相同,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7.
“S+V+R+O”句式中R的语义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S +V +R +O”句式中 ,充当补语R的词根据语义指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六小类 ;同时 ,该句式中的歧义现象 ,大多因R不同的语义指向而引发。尽管该句式中R的语义指向非常复杂 ,但是制约语义指向的因素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8.
西岳华山回心石以上,有一条陡峭的石槽,地势十分险要,这便是有名的“千尺(山童)”。登山归来,几人就千尺(山童)之“(山童)读何音发生了争议,有曰念“chuang”的,有曰念“tong”的,有的本来还有主见,纷争一起,仔细思索也感茫然。  相似文献   

9.
先贤时人对连……也/都句式意义的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他们所采用的句法语义结构的分析方法,在解析句式意义方面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从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模式理论的视角入手,运用由上到下的研究方法来分析连……也/都句式的产生机制,以及分析像张三连李四都认识这样具有歧义的句式,是一个有效的新的研究方式。在运用联结主义模式构拟连……也/都句式意义产生过程中,要以理想化认知模式为基点,这样我们才能有观察和把握外部世界事物和事件内在关联性的基本尺度。总之,运用认知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来研究汉语的句式意义,是拓宽语法研究视野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西宁方言中存在着“X呵X(唛),S”格式的转折复句。本文分析了这一句式中各构成要素的特点及其紧缩形式,探讨了该句式中分句间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1.
“差点儿没……”句式在汉语中既可表示肯定又可表示否定,但在英语中,其对应的句子只能是肯定表示肯定,否定表示否定。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探讨该句式和其语义在汉语中的分布和对应规律,对比该句式的英汉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话语标记特征为参照,对引出事情原委和开启新话题的"是这样的"进行分析,认定其具有话语标记语性质。"是这样的"话语标记功能是解释说明、引发话题,以及停顿填充。"是这样的"是从小句发展演变为话语标记的,语境吸收在其话语标记化过程中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
"V(一)V"结构式中,"一"作为话语标记语,解析结构、离散语义,主要起句法停顿、逻辑减"量"作用。"VV"结构式和"AA"结构式(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在语法意义上总体互补。可以拆分的"VV"式在时量或动量上不如独用"V"连续。而"AA"结构式中,形容词A表示性状,通过不可拆分的能指形式的重叠,增大能指,其所指性状亦随之延递连续。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认为在对“是……的”句传统的两分法(甲、乙)之外,还应新增一类丙,即是(动)+句子形式(包括单句和复句)+的(表“已然”的“语助”),丙类兼有甲、乙两式的特点;二是认为用否定形式来证明“是”的词性的方法行不通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汉语“把/将O+S+V”句式有如下特点:(1)“把/将”后面的受事宾语均为定指,句中谓语动词部分成分复杂。(2)句子主语多由人称代词“我”、“你”、“他”充当,在句中位置紧靠动词。“把/将O+S+V”句式与“O+S+V”句式、“S+把/将O+V”句式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6.
从句法语义角度对现代汉语"NP+为+O+VP"句式中的"VP"进行分析。对于VP的研究主要根据句式中"为"的不同分出五种格式,即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引进导致积极结果动作的承受者、引进心理活动关心(关涉)的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和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重点分析每种格式中与介词"为"搭配的核心动词。  相似文献   

17.
从以往研究中可以发现,“N1是AV的N2”结构有些时候会存在歧义现象。以配价理论为基础,论证这类句子歧义的生成大多是由两种原因造成:一种是由于中心动词和与其共现的配价名词之间出现了复杂的语义关系;另一种是由于中心动词和隐省的配价名词之间出现了复杂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寻"五四时期"即"五四运动"以及之后十几年间国语(文)类教科书自觉实践新式标点符号的历史现象,勾勒影响力较大的国语(文)类教科书在实践新式标点符号方面的表现,发掘"新式标点符号"通过学校教育这一有序方式,最大限度地彰显其影响力,真正意义上被系统地传播这一历程。  相似文献   

19.
"V以"类形式动词是语法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的一类动词,文章通过选择研究对象的语义、句法及语用功能进行了多角度考察。语义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的语义特征及深层语义结构特征;句法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在句式结构、加宾语及带体貌助词等方面的共性,同时揭示了它们在搭配能力和搭配范围方面的区别;语用功能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具有标记焦点、变陈述为指称、填补谓语的缺失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
指人的字结构是我国立法语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句法形式之一。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来看,立法语言中的指人的字结构在承载较大的语义信息量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立法语言庄重性、准确性、严谨性和简约性的特点,准确地加以使用有助于明确犯罪对象,从而对特定人群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法律约束和处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