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英汉颜色词隐喻认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旨在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英汉颜色词隐喻的异同。由于人类认知的共性,英汉颜色词隐喻存在许多共同点。随着跨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颜色词的文化隐喻在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渗透,颜色词隐喻含义趋同一致。但颜色词隐喻受自然生活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英汉颜色词隐喻在两国的文化、政治、民族心理和文学作品里反映了颜色词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2.
汉语、英语、日语中的色彩词“红”“青(蓝)”“绿”都有丰富的感情隐喻。由于人类有着许多共同的生理现象,从而使得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相同的隐喻;同时又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颜色词在各语言中也有各自独特的隐喻,这里通过对比分析,以揭示它们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3.
英汉语言中的颜色词不仅有基本意义,而且具有文化伴随含义,即功能义。其中,基本意义也就是原型范畴理论中的原型意义;功能义是以原型意义为核心,经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方式辐射式向外扩展而形成的意义。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基本意义大多是相同的,但功能义因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颜色词被运用得可谓出神入化。不但是表现颜色的词语纷繁复杂,而且还产生了许多由颜色引申或比喻转而表达隐喻含意的含彩词。柳永词是宋代词作中不容忽视的突出代表之一,其中颜色词语的使用极为丰富。从认知语义学视角出发,对其中颜色词的语义内涵和使用特点进行分析和解释,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汉语颜色词在使用中的隐喻机制和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期望能对理解颜色词在柳永词中的文化符码作用提供一些语言上的实例。  相似文献   

5.
颜色词是用来描写事物颜色的词。颜色词不仅具有特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人类文化共性。红(red)是汉英语言中常见的颜色词,它所具有的汉英文化的非认同性与认同性,主要源于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对该词的文化意蕴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汉英文化差异,排除语言学习中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基本颜色的隐喻认知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颜色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认知工具。本文对英汉语基本颜色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 ,从人类对基本颜色的认知、英汉语基本颜色的隐喻认知同语言文化的关系 ,及其异同点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旨在加深对人类基本颜色隐喻认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基本颜色词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由于人们的生理机制、认知机制相同,具有相同的语义原型,又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具有相同的认知意义。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受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又具有自己的个性,基本颜色词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隐喻和转喻是传统语言学上的修辞手段,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在色系和源域上体现出的一致性,也说明了隐喻、转喻是人类共有的基本认知方式。人类通过源域到颜色域的映射,来获得颜色认知,同时精准地描摹颜色,细分颜色间的差异。在颜色认知的过程中,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也承载着民族的某些特性,通过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源域与色系的对比来帮助了解语言背后的民族共性和个性,有助于我们顺利进行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和英汉互译活动。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模式。文章从自然现象的联想不同、宗教信仰的联想不同、颜色词联想不同等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琵琶记》戏剧唱词为封闭语料,从中抽取含颜色词例句209例,其中语义颜色词152例,语用颜色词57例。语义颜色词规约义可以受到转喻、隐喻的认知机制和文化机制影响而引申出新的意义;语用颜色词极大地丰富了颜色词的数量,并且语用颜色词有着语义颜色词所不具有的修辞效果。这两类颜色词词义引申的轨迹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表达式只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方式的表征.文章概述隐喻认知在科技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并重点讨论隐喻认知在科技术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有大量的动物词汇。针对具有隐喻性转义功能动物名称的语义分类,分析英语动物名称所具有的隐喻性转义功能、隐喻性转义的条件及英语动物名称隐喻性转义前后的功能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交通规划流量分配问题中的交叉口延误函数进行了研究.考虑了对冲突流、冲突相位和非机动车交通等因素,通过对交叉口延误函数的进一步细化,对不同转向车流和不同交叉口类型建立了适合我国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延误函数,增强了交通分配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施喻者角度分析隐喻的意义构建,阐释施喻者构建隐喻的六种认知聚焦方式,分析施喻者聚焦点选择的认知理据及影响其选择的因素.本文以一首诗为例,说明如何利用施喻者认知聚焦点来理解隐喻,强调了对施喻者认知聚焦方式的把握对隐喻理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不够充分,翻译质量的评估出现了语言分析与社会评估之间和各自内部的割裂。文章采用了House的分类,描述了割裂的各种现象,指出割裂的原因是出自对“意义”的理解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评估参数的模糊性。概念整合理论的引入突破了翻译的隐喻观,“意义”的经验哲学思考有利于拉近我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便于我们从概念结构的角度更全面地评估翻译。  相似文献   

16.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  相似文献   

17.
创新与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门语法,是对语言这个意义潜势系统进行多层次、多功能的描摹,为讨论人类在语言方面的无尽创造力提供了一个有效而实用的框架。语言的创新性源于生成意义的资源,该资源在各个语言层面运作。无论是语言艺术、语言游戏抑或修辞手段,语法都不可能对语言的创造性进行全面预测。正如对诗人Edwin Thumboo的《一个诗人在朗诵》一诗作出的语言学解读所示,一首诗歌的意义,是由它所有可能的解读来界定,这种解读可以来自作诗的诗人,也可以来自读者。《一个诗人在朗诵》既展示了语言的创造性,也喻示了我们将经验转换为意义的无限创造力的神圣①。  相似文献   

18.
罗斯玛丽·阿罗约在《卡夫卡、博尔赫斯、科斯托拉尼的小说中创作与阐释争夺意义控制权的场景》一文中分别根据三位作家的小说情节,隐喻式地指出,在作家、读者、译者争夺文本意义控制权的过程中,读者与译者处于劣势的地位。此种观点.片面地将三者的关系对立起来,不符合文本借助读者及译者延续其生命的现实状态,尤其不符合文本借助译者在异文化环境中得以新生这一现实。必须尊重文本与译者之间和谐互生的关系,才有利于译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英语动物名称的隐喻性转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词义转移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因为动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从而使动物名称具有了隐喻转义的功能。文章分析了动物名称隐喻性转义的条件 ,从语义的角度探讨了英语动物名称隐喻性转义的类型 ,并指出了英语动物名称隐喻性转义后所具有的典型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细致的语料分析,对英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问题进行了描述分析,从而证明词语的语义变化是从一个语义域向另一个语义域的投射,是从具体向抽象的投射.同时,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类的隐喻性思维方式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