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映真的思想底蕴是以平民作为自己的关注焦点 ,对芸芸众生的生存状况和境遇予以深切的关注与思考。这一思想底蕴规导着作家在小说中繁复地诉说着平民身心的苦难 ,鲁迅式地揭批现代企业下“人”的异化现象 ,肯定、认同维护民族尊严、保持个人自尊的“人”。  相似文献   

2.
“贵生”是现代伦理学善待自己的根本原则。鲁迅认同“贵生”的伦理原则,但将个体生命与民族种群及人类整体的发展优化结合起来思考,体现出一种超越的现代理性。一是认同“贵生利己”的价值观,即基于生命质量与民族整体素质关系的考虑,关注人的欲望释放、身心健康与遗传基因对后代的影响,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二是反对违背道德的“伤生害己”,视“舆论强制”和虚伪鼓吹“乃是杀人者的帮凶而已”;三是从有利于更大多数人的利益以及个体生命价值自我实现的目的出发,认同“伤生利人”,主张自我牺牲。鲁迅的生命哲学在顺应“贵生”普遍伦理原则的基础上,极大地延展和深化了它的内在意蕴,给后人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是研究生党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加强研究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决定着研究生党员成长和发展的方向,而且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我们对广西高校研究生党员政治认同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研究表明:广西高校研究生党员具有较高的政治认同,认同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对党和政府的总体评价持肯定态度,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关注所属地区社会重大事件。但是,研究生党员政治认同与党和国家对研究生党员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少数研究生党员不同程度上存在政治理想信念迷茫,政治立场不坚定,对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认同模糊、对国内外重大社会事件关注和关心不够等问题,需要给予关注和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是认识陶渊明的人描写陶渊明的唯一今存文献,具有珍贵的历史、思想和文学价值。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延之内心同情东晋、痛愤刘裕篡弑,因此能同情地了解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品节。颜《诔》“有晋徵士陶渊明”的称谓,表达了陶渊明认同晋朝、是晋遗民,不认可刘宋、拒绝与刘宋合作的事实;“靖节徵士”的谥号,表达了陶渊明坚守晋遗民的政治节操。颜《诔》记述了陶渊明对刘宋政权政治无道的判断,描写出了陶渊明澹泊心、自由心彻底觉悟的形象,艰苦地从事躬耕和编织以维持生活的形象,以及密切关注现实政治,告诫朋友直言不讳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生命历程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整体轨迹,富含着复杂的心灵密码.舍弃中小城镇而选择大城市,摒弃传统城镇而选择现代都市,可谓鲁迅城市之行中的内在逻辑,其心态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鲁迅的城乡之途实质上是一条生命跋涉和文化选择之路.鲁迅恰以走向城市为契机,以“新颢气”的现代文化精神为指针,永恒不懈地选择、探索,从而克服“脑力顿锢”的委顿心态,摒弃“村人”、“木偶人”、“人如机器”的角色,寻求“活”的生命状态,蜕变为现代社会充满“活”力的“捣乱”者,实现思想的自觉.  相似文献   

6.
一、“遵命文学”是鲁迅肯定过的文学口号吗? 多年来,在鲁迅研究中,有不少人曾对“遵命文学”津津乐道大做过文章。说鲁迅的小说是“遵命文学”,还称颂鲁迅是提倡写“遵命文学”的第一人。这样“遵命文学”一旦和鲁迅的名字相联系,就变成了“神物”,被宣传得震天响。什么鲁迅因“高歌”“遵命文学”而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公开地自觉地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予以确立的典范。”什么写“遵命文学”是“鲁迅的战斗传统”,而“鲁迅这个传统也就成了‘五四’以来的最可宝贵的传统。”什么这种“‘听将令’的遵命文学”是与“转嫁到鲁迅身上的‘艺术的生命是  相似文献   

7.
“现实”是马克思哲学唯一的合法性文本。马克思政治发展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等“三重现实维度”。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政治发展“以什么为中心、以什么为基础和以什么为推力”等人类政治生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赢得自身的政治权利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人类构建幸福的政治生活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对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打倒孔家店”的伟失先驱,是“打倒孔家店”这一场伟大斗争的杰出代表。他紧密地配合当时的现实政治斗争,深刻地揭露了孔家店的反动阶级实质,有力地批判了孔孟之道的反动的现实政治作用,及时地粉碎了中外反动派尊孔复辟的反革命阴谋,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立下了丰功伟绩,为我  相似文献   

9.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国家政治诸要素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心理期望作为政治认同的内隐机制,从需要因素看,可分为自发性政治认同需要和引致性政治认同需要。而对需要的满足,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政治期望和社会政治期望的契合程度及运行路向。现实问题往往因对期望的认知错位而产生各异的政治认同距离进而给个体和政府等带来心理压力。如何把这种压力保持在一定的安全阈值范围内而使政府和个人在期望心理供求方面处于大体均衡,成为优化政治认同效果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作为担负为祖国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院校如何讲政治呢?当然决不是要我们抽象地空谈政治,而是要处理好政治与业务的关系。这不仅是我党的一贯思想,而且也是培养跨世纪各类人才的内在要求。而要处理好政治与业务的关系,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以教学为中心和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的关系,既要一切围绕教学、科研这个“中心”,又决不放松政治“首位”,自觉地把政治渗透到教学业务的各个环节,确保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跨世纪人才的重担  相似文献   

11.
论杜诗的用典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诗派以及后世一些学者诗人把杜诗曲解为学问诗 ,是迫于政治压力而为诗歌寻找的一种出路。杜诗的灵魂是干预社会现实 ,其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写现实感受。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杜甫在用典艺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主要是 :1.使用熟典 ,以豁人耳目 ;2 .活用典故 ,以方便抒情 ;3.不露痕迹 ,以增加韵味。  相似文献   

12.
罗隐小品以历史题材居多,共计三十一篇。此类小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能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总结历史、批判现实、以史论今、以史论政,注意构思的新奇、取材的精当,或就史实发抒一己之见,取其事而反其义,或依据主体情感重新熔铸历史,突破史实局限,更为巧妙地对时弊加以嘲讽。  相似文献   

13.
克拉考尔电影理论二题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拉考尔关于电影的本性是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关于电影创作必须在写实状态中追求影像造型等理论,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争论。克拉考尔所主张的是纪实电影理论,克拉考尔的偏激在于他总是以纪实电影的审美特性去涵盖和评判所有电影,但是从他对纪实电影的论述本身来看,其理论又是独创的、深刻的。  相似文献   

14.
雷蒙·阿隆一向被人们称为“自由主义者”和“右派”。但通过他与马利坦的对话,以及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意义的思考,可以发现,如果说右派是相对于萨特激进的左派主张而言的话,那么,他所倡导的自由就更是理性方面的。虽然他始终坚持并维护着“自由”的旗帜,但与激进的个人自由主义者不同,他更像一位保守的自由主义者:为政府所应当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理性的辩护。并且,理性之自由,无时无刻不建立在对现实政治的判断之上。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还终生保持着对政治的关注和热情。徐志摩对政治产生兴趣,是在少年时期打下的基础;而徐志摩政治倾向的真正形成,则是在他留学期间打下的基础。徐志摩的政治活动主要表现在主编《晨报副刊》,声援现代评论派,参与创办新月社和平社等。由于其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徐志摩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以小学的资历只身闯入北京 ,凭着“乡下人”的执著 ,创造了文坛的一个神话 ,一段传奇。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试图对政治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 ,却又对它欲说还休 ,关注现实又憧憬理想 ,表现出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诗人雷平阳创作了大量贴近社会现实、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诗作。在他的作品里诗人真诚的吟咏大自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眷念,同时也在诗作里表达了他对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人为破坏大自然的担忧。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诗人在他的作品里希望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从而守望栖居的家园、回归诗意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批判深刻而有力,对社会主义实践中异化存在的指责也不无道理,但是他由此提出"现代乌托邦革命",主张以精神、意识革命取代经济、政治革命以进入"自由社会主义"、实现人的本质存在,这种社会政治观却是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它只能存在于马尔库塞的主观幻想中而永远无法付诸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9.
元结的古文创作分为两个阶段,最具特色的杂文作于天宝年间.它们偏于从政教、道德层面刺世疾邪,救时劝俗,而出语危苦激切、辞义幽约.元文除用寓言形式、独白直言形式外,多借问对形式结构其文以伸其意.元结为文主张复三代之古,直面现实,追求以儒学古道为本的艺术精神和淳朴、简明、劲直的风格,与萧、李等古文家主张有同有异,故其能以"特立之士"的姿态遥领韩愈古文革新之先.  相似文献   

20.
《死刑报告》以朴素的故事形式关注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死刑问题,探讨了无法追究的个人性情和普遍适用的死刑制度之间的悖论关系,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正义”的终极思考。潘军以特有的主观化的方式诠释了这种思考,但他的话语激情能否支撑他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走出一条温和的道路来,则是读者所关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