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信贷支农的主体 ,如何合理有效地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作用 ,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农业投资体制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我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分析 ,力求找到一条适合我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服务之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等制约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法人发展的核心问题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只有分析、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各主体的目标战略和相互之间的博弈关系,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战略,使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完善;应用博弈论的方法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指明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信用社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主体地位愈发突出,肩负的任务巨大。如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摆在农村信用社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对农村信用支农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提出一条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和金融机构四个利益集团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多阶段动态博弈过程的讨论,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调控政策的目标与方向。我们发现: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和金融机构由于其各自的利益需求形成了自然联盟。中央政府若要改变现有的博弈格局就必须增加对地方政府保障房投资的支持力度。通过对中央-地方联盟与中央-金融机构联盟博弈均衡解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出中央政府必须与地方密切合作,以激励地方增加保障房投资为调控方向,力求改变住宅商品房单一供应的局面,从而实现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5.
对政府和农资生产企业进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并求得其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解。基于此,提出降低农资生产企业治污的成本和政府检查的成本,加重对违规排污农资生产企业行贿、对政府部门滥用职权的罚款,将会利于农资生产企业的治污,提高政府检查的频率,降低农资生产企业的行贿、政府滥用职权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的“国有银行”,是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金供给的主力,但由于受个体理性的支配,离农趋势反而益发严重;地方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信用社支农资金的供给。在深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农村信用社和地方政府在非合作和合作状态下的博弈框架,并对几种状态下的纳什均衡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合作状态下的纳什均衡要优于非合作时的均衡状态,而在三种合作状态下,信用社确定支农资金比例更具有可操作性。即政府对信用社提供补贴、信用社确定支农资金比例的合作形式更有利于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村资金短缺、资金非农化与信贷支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善支农服务 ,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与农村资金非农化并存的现状出发 ,并结合目前信贷支农服务中出现的资金需求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推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8.
对于长久以来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不显著的现象进行探讨,通过运用博弈论尤其是动态博弈均衡方法,着眼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同效益函数及期望得益进行分析,最终认为唯有摆脱土地财政传统模式、改进地方综合绩效考评体制、优化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才能真正有利于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过程也是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博弈与政治博弈的过程.相对于地方政府和信用社社员,中央政府是进行制度创新的积极推动者.因此,应通过产权制度创新、组织制度创新、法律制度创新,使农信社改革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经过新一轮改革,天津市农村信用社系统的支农能力有了提高。但是,要全面提升其支农能力,还需采取多种措施,在完善自身机制的同时,创新业务品种,达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信用村建设已经成为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新举措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缓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文章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合作博弈模型,将地方政府和农信社作为博弈方,从合作博弈的角度分析了郁南信用村建设这一案例,认为:在信用村建设上,只有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政府威信等优势与信用社的资金、专业人力资源等优势相结合,发挥各方的比较优势,才能更有效地促成信用村的创建,发挥信用村建设在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演变史迹中,存在一个迄今尚未破解的农贷悖论命题:本该服务于"弱势群体"的农信社,却没有为弱势者服好务。农信社始终被国家所控制,其经营目标主要是满足国家效用而非社员效用,这是农贷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破解农贷悖论的关键在于正确界定国家在农村信用社的行为边界:国家要么退出农信社,要么控制农信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信用社普遍建立于建国初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其理论起点既不是国际公认的合作原则,也不完全是马恩列的合作理论,主要是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理论起点决定了它是一种既背离了国际合作原则又不完全遵循马恩列合作理论的特殊制度安排这是导致日后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事关"三农"。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产权处于虚置,"三会"流于形式,所有者监督缺位。应该改革现有的产权制度,使之尽量清晰,强化所有者监督功能,在此基础上改革现有的组织形式,使之符合产权设计的要求。追求利润最大化应该成为新的经营目标,支农的政策性变量应有相应的政策条件。为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立法,央行监管和自律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实地调查了陕西周至、千阳两县小额信贷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基本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与信任条件下农信社和弱势农户的融资博弈关系.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农信社因害怕农户违约导致其收益处于完全损失状态下,因此会以较大的概率拒绝向弱势农户提供贷款,致使小额信贷无法实现.在信任条件下,弱势农户和农信社都了解对方将要采取合作的策略,因此信任会促使借贷顺利完成.据此针对博弈过程中的一些实现条件对小额信贷的运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协整分析,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检验,证明了我国农业贷款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业信贷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且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的长期弹性为0.69;短期内农业信贷变动与农村经济变动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农业信贷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滞后效应,短期内(1个季度)信贷推动作用不明显,而滞后1期后农业贷款的推动作用凸现。因此,应当提高农业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并关注农业信贷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成为农信社的战略选择。农信社和战略投资者、上下游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利益的分配以保障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和分配的公平性。在综合考虑影响分配的贡献度、资源投入、能力和风险等因素后,对Shapley值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适用于农信社的利益分配方案,这一方案不仅可以提升分配的公平性,还可以实现隐性绩效的分配。  相似文献   

18.
农社利益联结与农户信贷满足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联结小农户与现代农村金融市场,对于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促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2015),通过“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农社利益联结对农户正规信贷满足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普通社员农户,具有农社利益联结的农户更容易获得正规金融信贷,且在相同利益联结条件下精英社员相比普通社员的信贷满足度更高。从作用机制来看,农社利益联结程度越深,越能提升农户收入水平,且能使农户更加及时地归还贷款,从而提高农户信贷满足度。因此,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背景下,需要强化农民合作社内部的利益联结,防范空壳合作社的虚假联结,推动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金融信贷,依托农社利益共同体降低农贷的“精英俘获”,加快农村金融普惠促推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改革的推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框架随之深化,但仍不完善,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结合农信社工作实际,通过对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深化、细化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优化股权结构,提高社员参与意识,真正做到所有者到位;逐步淡化政府“行政干预”,完善农信社市场主体地位;省联社明确自身定位,让权于基层农信社;设置科学的激励约束契约,消除和限制各级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完善农信社内外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