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集中凸显,执行力不足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往往出台的政策措施都切中问题的要害,理论上讲完全可以解决,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可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地方各级政府执行力不够。政策是理解政府执行力乃至整个政府活动的核心,从政策学的角度来探讨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含义,并分析其特性以及表现形式,以期引起人们对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过程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效率的高低。分析影响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执行力,提高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效率。笔者认为影响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有:政策本身因素、政策执行主体因素、政策目标群体因素、政策工具因素、政策资源因素、政策执行监控因素等。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执行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在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的诸多因素中,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制度的缺陷.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重视内部交易费用,强化激励功能,健全实施机制,确保制度落实到位,是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研究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问题,能够指导我国政府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加强和提升我国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本文界定了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内涵及其失灵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剖析我国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失灵困境的原因,同时指出提升我国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提高行政效能。制度的供给和创新应该成为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首要工作。制度通过激励或约束执行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执行力。运用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框架构建了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制度层次,即从宪政制度、集体行动制度和操作性制度3个层次做起。宪政层次中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问题、集体行动层次中政府组织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决定了执行程序、执行责任等操作性制度的效力。中央需加强宪政及集体行动层次的制度设计,地方在中央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各种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执行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府执行力的生长机理出发,提出地方政府执行力的评价体系及计算公式.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推算过程,分别对地方政府执行力评价体系中的各相关指标的权重数赋值,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的信度检验方法和效度检验方法对本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7.
基于公共治理范式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政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效率的高低。政策执行力弱化的成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中的自利性、机制缺损、人员素质欠佳、监督乏力等。基于善治范式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创新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提升机制应注重优化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创新动力机制、构建共建共享机制以及完善利益均衡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评价体系重在运用,为此要构建地方政府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做好思想认识、制度构建、机构完善、技术准备等多项配套建设。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评价可分为制定评价计划、确定评价主体、收集评价资料、实施评价方案、分析评价结果等多个步骤,评价结果对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强化制度执行力方面形成了既定的路径依赖,包括领导驱动式执行模式、事件推动式执行模式、运动推动式执行模式、形象工程式执行模式。路径依赖现象的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政府执行力。因此,寻找“解锁”与路径创新成为必要,而有效实现“解锁”的关键在于促进主体的有意识地偏离现有路径的行动。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是指地方政府贯彻执行政策、实现政策目标时所具备或所拥有的一种能力和力量,它是地方政府内在品质与外在张力相结合的一种合力.优化执行主体、扩大公民参与、强化利益整合、完善执行机制、改善执行环境,是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财政分权一直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这种特殊的分权制度安排为地方政府向增长型政府的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机制。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重新诠释了地方政府转型的理论内涵,梳理了西方国家政府模式演变的历史脉络,揭示了我国地方政府从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内在逻辑,并建构了地方政府转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文章构建了基于地方政府竞争的数量模型。研究表明:在一系列的激励下,中国的地方政府为经济增长而展开了激烈竞争。由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来说,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强的增长效应,因此,地方政府在引进和选择产业发展时,会倾向于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此,他们会采取多种措施来吸引、扶持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过度发展,一是会造成机器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使得中国出现"低就业的增长";二是造成资本在收入中的谈判能力不断提高,而劳动力的谈判能力不断降低,从而使得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资本的占比不断提高,而劳动的占比则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3.
“五权宪法”论是孙中山在研究各国宪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历史经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所提出的独具特色的宪法学说.“五权宪法”论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包括权能区分、直接民权、五权分立、均权制度、地方自治、革命三阶段等六项内容.其中,权能区分是其基础,直接民权是其精髓,五权分立是其中心,均权制度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自治是其根本,革命三阶段是其实现的程序,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五权宪法论建立在孙中山对人类聪明才力的区别的认识论的基础之上,其目的是要造就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万能政府,但孙中山将对万能政府的制约主要寄托于贤人政治上,这显然不足以防范权力的滥用.  相似文献   

14.
区域协同动员是当前及未来中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合作在区域协同动员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应急资源区域协同动员特征基础上,分析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协调博弈模型的选择问题;研究仅有两个地方政府参与时,跨区域应急资源动员中政府间合作的关键要素和动力条件;构建跨区域政府间合作的对称协调博弈结构模型,分析在无约束机制以及有约束机制条件下,地方政府间的合作选择策略。认为:影响地方政府间开展合作的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地方政府选择合作带来的净收益;二是中央(上级)政府的影响;三是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民生项目建设具有增加居民消费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在我国,大力进行民生项目建设已成社会各界共识。我国的民生建设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地方人均收入越高,财政收入也越高,民生投入越多,民生项目建设虽然具有增加居民消费的功能,但在弥补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有限。要弥补民生财政投入的不足,发挥民生投入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应利用开发性融资,为此,需要地方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努力,通过制度建设、盈利诱导等措施办法促进开发性融资支持民生项目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的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在“经济人”假设中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权力的稀缺性和利益性,利益集团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地方政府与利益集团天生就构成一种联盟关系。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三者博弈关系中,中央政府在政策贯彻的执行力度上的强硬程度,影响着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联盟关系的“牢固”与否。地方政府与利益集团并非是天然的联盟关系,地方政府往往占据主动权,在不同因素作用下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是一种脆弱的、缺乏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具有绝对的优势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从而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在我国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在能力、动力与压力方面存在多重困境,致使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不能有效地满足地方公众的需求。要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应针对现存困境,从能力保障、动力激励与压力转化机制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地区宏观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来,我们较多注重对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功能的研究,相对缺乏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宏观调控职能的认识,导致少数民族地方政府难以根据本地区的总量、结构、效益等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总体、长期调控,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以便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稳定、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主要发生在中央与省的关系层面,省以下分权由地方政府参照"中央—省"的制度安排自行调整。本文对中国县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双重援助依赖"引起了省以下政府的过度集权;与县级政府相比,省级政府的权力和资源更容易被地方精英所觊觎,并产生更大的"横财效应"和"贪婪效应";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省内的流动性比省际间要高,分权条件下县级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激励更强;"省直管县"制度难以孕育县级经济发展动力,对根本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作用有限,借鉴"命令模式"建立省以下分权制度可能会找到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多少还带有美国学术思想的影响印迹的话,那么,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则完全是在中国语境中产生的。区域文化软实力既是在我国地方政府纷纷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过程中提出的,又是在我国学术界对软实力问题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