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方人》2007,(2)
布思·塔金顿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伟大的安伯森斯》和《爱丽丝·亚当斯》均获得普利策奖。在一次艺术家作品展览会上,两个小女孩虔诚地请他签名。  相似文献   

2.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他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以下从其诗歌集中摘选2首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评论,为对其诗歌更深远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蓝眼睛》之后,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有《苏拉》、《所罗门之歌》、《黑孩》、《宠儿》以及《爵士乐》等。其中《宠儿》获全国书评界奖提名后又获美国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奖以及罗伯特·肯尼迪奖。1993年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此奖的非洲裔美国人。  相似文献   

4.
2007年4月,第91届普利策奖中的特写摄影奖授予了美国加州《萨克拉曼多蜜蜂报》的摄影记者雷内·拜尔。在她的黑白镜头里,一位单身母亲和她死于癌症的儿子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普利策评委和民众的心。  相似文献   

5.
一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蓝眼睛》之后,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有《苏拉》、《所罗门之歌》、《黑孩》、《宠儿》以及《爵士乐》等。其中《宠儿》获全国书评界奖提名后又获美国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奖以及罗伯特·肯尼迪奖。1993年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此奖的非洲裔美国人。  相似文献   

6.
探析矛盾主题及象征意义在《老人与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独特的文体风格和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为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不朽的声誉。海明威凭借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了1953年美国的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看似矛盾的主题及象征意义的写法在小说中得到了极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曾荣获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本论文从大地是大自然的象征,女性与土地的合二为一以及男性与土地的背离方面解读小说《母亲》,并探究赛珍珠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母亲》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1979年至2008年的普利策奖特稿奖作品以悲剧报道为主,具有鲜明的悲剧审美特色:注重表现悲剧中闪亮的人性光辉;悲剧报道的目的在于激发受众心灵深处的悲悯性、悲愤性和悲壮性;传达出一种沉思之美。普利策奖特稿的作者大都是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面对社会悲剧,能以强烈的悲剧审美意识加以报道。普利策新闻奖评奖委员会将这样的作品推上普利策新闻奖的领奖台,反映了普利策新闻奖评奖委员对新闻工作者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种赞赏和认可。  相似文献   

9.
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视角,以1979~2008年度普利策奖新闻特稿奖作品为个案,对普利策奖特稿长达30年的性别与女性形象传播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研究发现:普利策奖新闻特稿奖作品中的女性新闻人物多为受犯罪伤害和病痛、贫困折磨的女性,以弱势群体、下层阶级为主,呈现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整体形象,选题多与生、老、病、死相关,悲剧居多。其中不乏闪光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弱势女性的抗争进取和美好心灵。女性所受的伤害多集中在男性暴力、种族压迫、经济穷困、暴力凶杀等方面,暴露了美国司法系统的一些重大缺陷和社会救助系统的不完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对女性和性别传播重视,尤其是对女性生存状态非常关注。这种关注与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有极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山姆·谢泼德是当代美国戏剧家中最具影响力的杰出代表之一,亦是美国先锋派戏剧的领军人物。他的《被埋葬的孩子》这一以"家庭丑闻"为主题的剧作荣获了普利策奖,也因此奠定了他在美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呈现剧中由意象所产生的哥特式氛围、意象给观者留下的想象空间以及意象化的视觉震撼,从而使意象产生了无声的张力,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戴镣而舞——《丝绸帐篷》之生命华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次荣获普利策诗歌奖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其十四行诗《丝绸帐篷》力透纸背,表现出多层次的真实意义。在传统的诗歌欣赏和新兴的诗歌隐喻解密的双层面视角下,这首十四行诗以其词语和意义、诗体等表层形式展示内容,以日常语言思维的隐喻方式蕴含深层意义。这一特点充分展示了在传统诗歌格律的约束中,诗人娴熟地表达诗情人生的自由,在优美的格律和简单易懂的日常语言表达中,抒展诗人对于"她"———诗歌女神之情怀:戴镣舞出自白式的十四行诗,始于愉悦,终于智慧。  相似文献   

12.
美国报纸新闻写作中暗含着不容忽视的文学审美追求。普利策新闻奖获奖文本中凸显出来的文学审美因素至少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印刷媒体扬长避短的必然选择、现代受众接受心理的客观需要、新闻文体源自文学的历史渊源、报纸推进深度报道的现实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新闻叙事语法指新闻报道中事件与事件的组接形态、逻辑与原则。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叙事语法的特征表现为:1.事件序列形态上呈现出核心事件复线与卫星事件藕型相交模式;2.事件组合逻辑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3.事件组合原则为揭露事实真相,呈现人生百态。这些特征是普利策新闻奖特稿新闻文本的属性使然,更确保了其新闻文本预警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从阐释学、语言力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密尔顿的第八首十四行诗《在孕育攻城之际》进行整体阐释。认为密尔顿在创作这首十四行诗时,还不是一个坚定的议会派分子。因为从该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潜意识。作者在该诗里运用了许多隐喻和典故,构成了隐喻群或隐喻集合,并且形成了一个整体隐喻,那就是他灵魂深处的潜意识:希望免除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劫难。  相似文献   

15.
冯至1929年创作的诗集《北游及其它》是他从伤感的浪漫主义诗人转向现代主义沉思者的一个过渡。那种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追问。在《十四行集》得到更深刻的延续与拓展,并升华为对人类普遍生存境遇的忧虑与关切。《十四行集》的基本内容是“表达人世间和自然界互相关连与不断变化的关系”,它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么玄奥,倒处处流露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性把握。《十四行集》的总体风格是“简洁、单纯、明白”,体现出“真实的造化之工”。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诗人,他创作的十四行诗语言运用巧妙、韵律节奏优美,对世界各地的读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其中,第29首十四行诗运用奇特构思、惊人妙语真实地展现了诗人的心路变化历程,吸引了中国众多翻译名家对其进行汉译尝试,有4种汉译本颇具代表性。通过对这4种语言各具风格,韵律各含特色的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向先辈时贤的研究心血致敬的同时,尝试探寻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译文,以期为今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7.
《雪夜林边小驻》的前景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诗人,其代表作《雪夜林边小驻》于1923年发表于诗集《新罕布什尔》中。文章根据文体学理论,以前景化的视角从“过分规则化”和“变异”两个方面分析这首诗歌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紫色》中的书信体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紫色》(The Color Purple)的成功与它使用的在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书信体这一叙事策略是密不可分的。书信体在《紫色》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沃克将书信体与传统的黑人奴隶叙事相结合,在保存奴隶叙事特征的基础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奴隶叙事。这种书信体叙事手法克服了传统奴隶叙事中作者声音和道德判断过于明显的缺陷。另一方面,书信体叙事策略与内容、主题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通过书信方式,沃克赋予女性,尤其是一位受尽压迫摧残的黑人女孩以声音。西丽的成长过程也在她写信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作为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紫色》的女性主义特征也在书信体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一封封信件形成一本完整的书信体小说的过程,可以说是西丽的创造过程和获得完整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人郑谷以《鹧鸪》诗得"郑鹧鸪"之美称,而后人对此诗却颇有微辞。现将此诗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从咏物诗发展的角度考察,认为此诗的部分诗句已符合禁体物的要求,体现了从体物向禁体物的过渡,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不代题字的技巧和工整的律诗形式,这三方面是诗人能够凭此诗在当时的诗坛上获得声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