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玉洪  李晓航 《北方论丛》2007,1(2):105-109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总代表着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印度文化是独特的宗教文化,具有强烈的宗教性、深刻的内省性、极大的包容性,印度的宗教和哲学密不可分,宗教哲学是印度文化的灵魂。印度文化是印度人的生存方式,是印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运行机制。文化哲学研究范式将使印度文化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刻。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文化哲学是以人之生存方式为基础的总体性、历史性的研究。从文化哲学研究的总体性来看,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结构的观念表达。我们要以文化哲学研究的总体性去关照现实的意识形态问题,以文化批判的基本态度对待一切意识形态问题,从而超越任何具体的意识形态立场,为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探索一条全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卡西尔的文化哲学观既体现了文化哲学的文化自觉,又体现了文化哲学的哲学自觉。文化哲学的文化自觉体现在,文化哲学超越了本体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的哲学范式,自觉把文化作为人的本真存在,把文化及其问题作为哲学理性审视的对象,从而改变了哲学理论的范式,拓展和深化了哲学研究的视域和深度;文化哲学的哲学自觉体现在,文化哲学是在反思文化科学的逻辑前提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把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所有人类文化符号看成哲学反思的对象,以此和文化学、文化科学区别开来,保证了文化哲学的哲学性。  相似文献   

4.
实践人本学的文化哲学就是要从文化角度认识和改造现实的人与生活世界的存在矛盾,主题就是现实的人在历史地人化的生活世界中的存在性问题,是现实存在之间的关系。文化是人与世界客观矛盾的主体性折射,是人的本质的自我表现。我们要通过文化批判和文化教育树造新人和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质概念是指来源于程朱理学中的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对立概念;西方心理学中的气质是指人的生理类型的外在表征;当代文化心理学试图通过重新定义气质概念,进而重新建构气质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对西方管理学中人性假设误区的文化哲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哲学将人性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我创造的文化本性。它具有系统整体性、动态开放性和实践超越性。由此评价西方管理学的人性假设,可看到其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上具有片面性、孤立性、静态性、实体性、超验性和抽象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应整合人性理论,为当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文喜 《江淮论坛》2001,4(2):53-59
由于不同的文化所比较感兴趣的思想可能性不同 ,中国哲学没有像西方哲学那种严格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哲学 ;随着特殊性的凸现、主体自由的被肯定及其后工业“陌生人”社会的来临这一深刻的时代背景 ,和康德、黑格尔哲学中的普遍主义倾向的内在矛盾 ,出现了西方近代的主体性哲学向现代的主体间哲学的转向。现代西方现象学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理论 ,承继了康德、黑格尔的思想 ,并作了重要开拓 ,但他们的研究终止在哲学解释层面上 ,仍是认识主义的思考。本文认为 ,主体间性问题应着重从人的实践、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类存在的作用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8.
论管理科学发展的哲学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在管理实践的经验认识阶段,已经包含了科学认识的萌芽,表现出经验认识发展中的科学化趋势。而从现代管理科学产生之日起,也已包含着对管理的哲学思考的萌芽,现代管理科学发展过程则表现出哲学化的趋势。本文试就此略作分析。一、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哲学轨迹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直至今天的“企业文化”阶段。从哲学的角度考察其发展过程,能够清晰地看到管理活动中的哲学色彩、管理理论中的哲学思想日益增强。倘若以哲学为轴线,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为曲线,那么这是一条愈来愈…  相似文献   

9.
王现东 《天府新论》2012,(1):115-119
在文化哲学的意义上,"文化"是人类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它体现为一种活的精神,这种精神塑造着人和人类社会,并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总体性、超越性把握,是一个动态的、处于生成中的把握。文化全球化是当今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和必然趋势。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文化全球化面临着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一元与多样、冲突与共生、固守与变革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在这样的矛盾系统中,人类文化生生不息,演绎着复杂多样而又鲜活生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行为哲学是巴赫金美学、文艺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的哲学基础。这种行为哲学强调人的行为必须“应分”(应承担责任),而行为世界的建构实质上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人的具体存在方式是:在言语交往中的存在、与他人对话中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交互性、对话性的。“外位性”是巴赫金人文科学研究,尤其是其“主体间性”思想的方法论基石。“外位性”即“我用他人的眼睛看自己,以他人的视点评价自己”,其实质是强调审美活动中不同主体的交互性、对话性。“主体间性”是主体的审美观照方式,即不同文本(表述)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包括当代读者与历时性文本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都是处在相对的“外位”而进行交往与对话。  相似文献   

11.
王海洋 《河北学刊》2007,27(2):44-46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的内涵与社会历史方位--为文化哲学立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哲学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同时也遭到许多质疑 ,如关于“文化决定论”的指责。这其中有许多误解 ,而最根本的分歧来源于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实际上 ,本体性文化范畴并不局限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文学、艺术等具体的文化存在形式 ,而是内化到人的活动和社会运动各个领域之中的 ,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可以从四个层面界定文化 :(1)文化的人本规定性 :人的超越性与创造性 ;(2 )文化的价值内涵 :人的需要与价值体系 ;(3)文化的属人特性 :人化自然与人的生活世界 ;(4)文化的社会历史方位 :内在的和机理性的存在。建立在这种理解之上的文化哲学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决定论”的简单争论 ,成为新世纪哲学的重要范式和自觉形态。  相似文献   

13.
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广文 《河北学刊》2007,27(2):35-38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俊卿 《河北学刊》2007,27(2):38-41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唐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2):41-44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创建于 195 8年 ,1998年更名为哲学与行政管理系 ,2 0 0 0年更名为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院下设三个系 :哲学系、行政管理系、社会学系 ,五个本科专业 :哲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政治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学专业。现任院长为何颖教授。哲学专业有教师 3 5人 ,其中教授 18人 ,副教授 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5人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 10人。有四个硕士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美学。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方向为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国外马克思主义学、发展哲学、文化哲学 )和中国哲…  相似文献   

17.
车玉玲在《求是学刊》2 0 0 0年第 4期撰文指出 ,文化哲学研究与人的存在境遇直接相关。文化哲学的兴起源于人的存在危机 ,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要解决在现代的文明状态中人自身的分裂与冲突。可以说 ,2 0世纪文化哲学所包含的主流话语如文化危机、文化批判、文化转型、文化重建等 ,其理论宗旨都是要解决当下人的存在困境 ,从而实现人自身的完整性与总体性。对人的关注与重视是贯穿文化哲学的一根主线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哲学诸学派从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出发来揭示文化的本质 ,换言之 ,都将文化归宗于人自身。 2 .…  相似文献   

18.
<正> 文化哲学以人的文化存在为哲学思考的对象,与自然哲学有所不同.如果说古希腊哲学较为关注自然哲学问题,那么,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哲学更为关注文化哲学问题。这一特点在先秦儒家大师荀子的身上表现得很充分。本文拟对荀子的文化哲学作一概略的分析和评述,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人的文化特质荀子认识到人是一种文化存在,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存在物.他从人与动物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对人的“种哲学”的理解,高清海先生选取了历史上已在生成中的“类”概念,形成了自己的“类哲学”,以表征人区别干物的超越性存在。尽管纯粹哲学形态的“类哲学”所表达的内容是最具体的,但其形式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此文试图通过探讨“文化选择”理论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类哲学”内在的一致性,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最后试图运用“类哲学”的观点解决“文化选择”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依附性与"中国哲学"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作为西语东来以后对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表达,离不开本土思想文化在历史中的意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创生、传承的承担者--"士"人阶层的经济地位、社会身份、价值取向等所形成的"依附性"生存方式,对其所可能采取的思想文化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科举""文庙"制度的施行,强化、稳定了"士"人阶层在社会角色中的"政治依附性"特征. "士"人阶层依附性的生存方式以及科举与文庙制度的规制作用,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哲学)以"内圣外王"的治世之道为轴心,体现为以如何治世为学术宗的的政治依附性特质. "中国哲学"作为思想文化的这种本土化特质提示我们:"中国哲学"既不能简单化为几对范畴合逻辑的排列组合,也不能以西方哲学的问题模式套用在中国传统思想的资料上. "中国哲学"应该走到中国人的生活里,回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中,以本土的现代意叉从中国思想文化历史的"旧魂"中,才可能引出属于中国的哲学"新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