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LMDI模型的浙江省能源强度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LMDI分解方法对浙江省的能源强度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变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相对较小;产业能源强度的变动是影响整体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仍然以传统能源为主,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微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对教平均Divisia因素分解法(LMDI)定量分析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排放强度这几类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程度.通过与其它几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人口和排放强度都处于不利的阶段,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改进技术水平、提高能效、和改善能源结构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霞  淳伟德 《统计研究》2010,27(10):71-74
以1990-2008年能源强度统计数据为样本,利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模型,对能源强度变化影响因素的动态作用特征及其影响效果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能源强度自身与第二产业比重对能源强度影响程度较大,能源价格变动与技术进步也对能源强度有一定影响,影响因素共同通过内在联结关系与相互作用机制,能够对提高能源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研究了影响河南省能源强度的因素,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和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能够使能源强度下降,并对2006年和2007年河南省能源强度变化做了分解,研究表明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基于此文章提出当前应尽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高的机制等建议,对于政府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在今后五年内把能源强度降低20%,因而很有必要对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进行分析,但目前学者对此看法不一,主要存在技术主导和结构主导两种观点。文章在总结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更为合理的方法——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来研究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文章设置空间相邻矩阵及空间距离权重矩阵两种权重矩阵,从全局及局域角度,对我国近年省际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收敛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能源强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集聚状;2005年后能源强度的收敛速度显著放慢,产业结构、国有经济比重、FDI能显著影响能源强度的收敛;FDI相对于其它宏观指标,对于能源强度的影响是最显著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给出了1985年以来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然后基于29个省(市)1985-2004年的截面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之间的Paneldata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2001-2005年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统计因素分析方法,对中国四类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强度与工业治污效率、工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到如下结果:中国的二氧化硫、烟尘、未达标废水和固体废物四类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污染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治污效率逐年提高,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很明显,有的甚至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杨洋  王非  李国平 《统计与决策》2008,(11):103-105
文章利用我国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影响我国能源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提高或降低的影响程度最大;技术进步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能源强度;能源价格的提高对能源强度的下降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实现十一五计划中提出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战略目标,必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合理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能源价格体系,鼓励节能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研究国内外能源强度的演变规律,并用1953~2008年的时间序列拟合了我国能源强度演变的倒U曲线.以考察了我国经济中是否存在节能降耗的内在动力.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的确存在着能源强度的倒U曲线,并且能源强度已经超过了转折点,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已具有了节能降耗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孙欣 《统计教育》2010,(2):49-54
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强度出现了波动这一新现象。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这一现象进行分解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2000—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波动及第二产业能源强度波动中,强度效应占主导作用,结构效应作用较小。其中,第二产业对我国能源强度波动影响最大,而制造业对第二产业能源强度波动起主导作用。(2)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波动的影响较小,2000—2002年降低了能源强度,2002年-2007年增加了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力是结构效应还是效率效应,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国内学者一直有争议。本文通过从产业、行业、地区三个角度对能源消费分解,对经济结构变化、区域结构变动、能源效率提高三个因素各自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有一个可靠定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至今,除个别年份外,反映能源产出效率的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低于1,即GDP增长速度基本均高于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能源消费水平的变化一方面取决于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文章主要采用脉冲响应分析就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间低碳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我国区域的低碳经济效率,同时分析了我国区域低碳经济效率的时空演变特点,随后基于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分析了我国区域低碳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存在区域低碳经济效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第三产业占比、研发投入都与低碳经济效率呈显著的正向关系;能源结构中煤炭的使用占比对我国区域低碳经济有显著的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综合指数因素分解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我国各部门的能源效率,本文利用综合指数因素分解分析方法研究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1997-2002年期间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得出我国节能降耗的工作重点:首先应该对目前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科学的调整,建立起一个低能耗的产业结构;其次,放在企业的技术改造上,选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中国能源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李世祥  成金华 《统计研究》2008,25(10):18-25
 内容提要:文章基于生产理论框架的非参数法,应用几个不同目标情景下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从省际、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角度评价了中国的能源效率,并利用“两步法”估计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即使以国内先进水平做参照,中国的能源效率总体水平仍然很低,而且省际、区际之间差异较大,表明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从主要的能源用户来看,工业部门以及6个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源效率都不高,这是由能源密集型的工业结构以及生产技术结构所决定的,反映出中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工业行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性。我们也发现,技术进步与地区之间的技术扩散,能源价格的适当提高与价格机制的完善,对于能源效率的改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我国1978~2007年的实际数据,应用脉冲响应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理论与方法对我国能源强度和能源价格进行动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强度和能源价格指数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能源价格是影响能源强度的格兰杰因;变量之间的冲击响应分析结果支持了格兰杰检验,能源强度对于来自能源价格的脉冲响应作用衰减缓慢,存在6~7年波动周期。  相似文献   

18.
运用莫兰指数考察了地区能源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在能源要素禀赋差距指标和地理邻近矩阵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空间计量权重矩阵。通过Matlab7.0的空间计量工具箱,分别运用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误差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地区间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明了空间聚集效应的存在,邻近地区的能源强度确实会对目标地区的能源强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能耗强度反映了国民经济在生产中对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利用回归的方法研究了影响我国能耗强度的因素,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是影响中国能耗强度的主要因素,对能耗强度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出口贸易间接影响能耗强度,而能源价格和经济增长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碳强度影响因素长期均衡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择人均GDP、能源强度、第二产业比重等三个影响因素变量,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中国碳强度与三个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再运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与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能源强度对碳强度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从长期看,这三个因素对碳强度均产生正影响,其中能源强度对碳强度的影响最大;从动态影响来看,第二产业比重对碳强度影响最明显。因此,降低能源强度和第二产业比重能有效地减少碳强度,特别是调整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既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又能减少碳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