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武汉城市圈9市的47个县区市为对象,通过选取评价指标体系并构造相应的均匀设计表得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抽样调查方案;并把均匀设计理论和抽样调查理论结合起来应用到土地调查中。这种方法的成本和误差较小,设计方案蕴涵的内容丰富,可以科学地解决"两型社会"建设中有关土地管理的现实问题,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城市发展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对2009年武汉城市圈内9个城市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计算灰色关联度探求其内在原因。研究揭示了城市圈内的城市发展水平,同时,对外开放水平、经济与产业结构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关联度较高,可能是圈域城市差异化的集中表现和存在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的10个省会与计划单列市的房地产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从评价得分来看,长江经济带的10个城市的房地产投资环境最终得分保持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这说明长江经济带的10个城市的房地产投资环境逐年完善和优化.同时,在这]0个城市的房地产投资环境最终得分中,成都以201.81分位列第一,武汉位列第二,杭州位列第三.  相似文献   

4.
数据中部     
《统计教育》2005,(10):52-52
一个城市群中部现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以武汉为龙头的中部城市群已经形成五大城市圈:武汉“1+8”城市圈(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长株潭城市圈(长沙、湘潭、株洲),昌九工业带(南昌、九江、景德镇),郑洛汴工业轴(郑州、洛阳、开封)和安徽“一城四市”经济区(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它们对整个中部以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大经济带中部城市大多沿长江、京广线集聚分布,形成十字形构架。纵向贯通中部的京广线…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沿岸包括珠江最北端广州市,珠江东岸沿岸的东莞市、深圳市,珠江西岸沿岸的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等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本文选取了珠三角9个城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东莞市、中山市,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经济学理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珠三角9大城市的竞争实力,主要采用SPSS11.0软件和EXCEL20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因子分析综合评价结果,比较它们之间的竞争力、竞争优势和劣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珠三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促进珠三角地区的健康、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珠三角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落后地区发展起来,实现整个广东省的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竞争力评价问题,首先从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产业市场绩效和产业技术水平四个方面建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食品饮料、医药化工和机械电子等武汉城市圈主要产业为例,对武汉城市圈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句勒出了武汉城市圈产业竞争力现状.  相似文献   

7.
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及发展现状(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武汉城市圈,是指以特大城市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简称“1 8”城市圈。主要目标是将武汉圈发展成为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对湖北经济腾飞和中部崛起的强辐射作用和极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是最具活力的因素,也是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创新水平的因素。本研究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构建了城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宁波、南京六市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研究,分析影响其的主要因子及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能力排名,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提高长三角城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向丽  胡珑瑛 《统计与决策》2017,(16):126-130
文章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内1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Tapio脱钧指数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十大城市群及所属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关系,并对其脱钩状态进行判别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京津翼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状态最理想,辽中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川渝城市群均为相对理想的脱钩状态,其他城市群的脱钩状况均不容乐观;在17个中心城市中,仅有洛阳、深圳、成都和西安4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状态相对乐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和广州3大城市的脱钩状态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黄娟  肖芬 《统计与决策》2013,(2):109-112
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服务外包的诸因素进行甄选,从一个新的视角得出评价服务外包承接地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再将武汉市与其他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外包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结果表明,武汉在吸引服务外包的城市服务设施水平方面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其中最主要是由于武汉高等教育优势明显.但由于武汉市经济发展和服务外包企业竞争的劣势地位使其在吸引服务外包综合竞争力方面在全国处于相对弱势.因此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企业自身质量才是武汉市提升服务外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5个与旅游业相关的具体评价指标作为我国西部10省(市)区的旅游资源综合实力评价的原始指标,运用因子多变量统计分析法对15个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处理,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采取正交旋转,得出规模、客源、交通、经济4个公因子作为评价我国西部10个省(市)区的旅游资源综合实力的综合变量。  相似文献   

12.
关于武汉城市圈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分析了地缘经济关系的内涵,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欧氏距离的分析方法,设计了一个地缘经济关系测度体系,进而对武汉城市圈1 8城市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定量测度,并根据实证测度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实证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整体上地缘经济关系互补性强于竞争性,但个体上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不同城市要根据各自地缘关系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以促使武汉城市圈更加协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经济收敛模型对武汉城市圈1999~2010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用人均经济变量的变异系数变化得出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存在δ-收敛;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得出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是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在2.2%~3.3%之间。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圈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广东省21地市为研究对象,从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企业竞争力、旅游环境竞争力三方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广东省21地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广东省旅游竞争力可划分为4种区域类型:一是广州等中心城市超强竞争型,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强竞争型,三是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平竞争型,四是粤东粤西偏远地区的弱竞争型。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汉江流域为背景区域,通过建立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四个时间断面(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对9个城市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和排序,并运用空间表达和空间插值的方法分析城市竞争力的时空演变情况.评价结果显示:襄阳的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最高,作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优势.进而根据评价结果,揭示了9个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演变、主成分演变与影响因素演变的特征和规律;根据4个时间断面上城市竞争力的等级分布图与空间插值效果图,揭示了9个城市竞争力的空间演变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任何城市都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场所,城市品牌价值取决于城市居民对城市的感受。文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设计了14个方面114个居民感受方面的问题,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了济南市居民感受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8大方面的26个关键因子作为城市品牌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参考学术界对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研究和评价的基础上,选择产业资源力、产业结构力、产业创新力、产业效率等四个一级指标,共20个二级指标,利用归一化法对江西省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了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提出基于聚类稀疏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使得评价结果更合理和符合实际,并使用该方法分析了上海、武汉、成都三个城市的房地产健康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总部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背景下新兴的一种经济形态,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自2003年总部经济的概念在我国提出以来,在北京、上海、武汉等10多个中心城市发展迅速。从国内外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比较优质产业选择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梅 《统计与决策》2004,(10):109-110
一、比较优势产业选择 武汉曾创造过经济繁荣与辉煌,但现在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扭转这种局面仍然应该从发掘、发挥自己比较优势入手,做好产业选择.从三次产业看,作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武汉的农业仍然很重要,但与其他许多城市一样,农业不可能成为立市兴市的主导产业;武汉的服务业已具相当规模,进一步发展还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水平提高,不可能脱离现实单方面推进.根据比较优势实证分析,按照"有限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经过综合判断和检验,武汉优势产业选择是:制造产业、物流产业、科教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