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在分析了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机械化及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利用面板单位根、协整检验方法和面板误差纠正模型,根据西北典型地区甘肃省份1978-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西部甘肃地区存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机耕面积、农机投入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最后,对构建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良性促进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部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西部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贡献分析 西部有近三亿人口,并且多数都是农业大省,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寻求促进西部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解决方案,首先应寻找支撑和制约西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产出主要决定于投入,农业生产投入的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劳动、土地和农业科技进步.下面将实证分析这些要素对西部农业经济的贡献率.为了揭示西部地区农民教育对农业科技进步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将农民文化教育水平作为独立变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框架,检验了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制度改革、对外开放等都能促进我国经济效率提升,而科技进步却未能起到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情况与全国类似,但中、西部地区却表现出异质性,表现在中部产业结构优化未能改善技术效率,而科技进步能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中、西部地区所有制改革在短期内也无法助推经济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4.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制度安排对城市化的影响 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城市化作为伴随社会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同样与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制度安排对城市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业部门在维持本部门再生产的同时产生农业产品剩余和劳动力剩余,为非农产业和城市化的发…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1997~200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研究要素投入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静态条件下物质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技术进步影响不显著;动态条件下市场成熟度、人文、制度等无法量化的因素对当期经济增长作用较大,从长期看能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水平,资本弹性下降,技术进步影响更为显著,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的说法并不能成立.从区域差异来看,不同要素投入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雷韵  谢里  罗能生 《统计与决策》2012,(16):117-121
文章试图在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假定基础上分析中国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角度运用中国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全面的衡量了期间的制度因素,并对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由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所构成的正式制度在制度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非正式制度在制度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较小,由回归结果可知制度因素不仅仅可以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对基本生产要素的发生作用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古典生产函数进行了拓展,提出广义生产函数概念,将技术、制度和信息三个变量引入生产函数,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新动因;然后分析了东、西部经济差距与生产函数广义效应之间的关系;接着,以城市群和世界城市理论为基础,提出广义城市理论,并分析生产函数广义效应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西部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因素的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增长是资本、劳动、技术与体制诸生产要素共振耦合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6%的速度增长,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已成为国内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讨论的热点。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资本、劳动、技术和制度曾分别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投入要素只有资本和劳动;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形式反映出来的边干边学与知识外溢、人力资本积累及知识资本等因素能够内生于经济系统;而新制度经济学家将制度变迁、制度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众多学者也对我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生产要素、制度、金融和经济结构等四个方面选取了19个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变量,运用稳健稀疏主成分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物质资本、城镇化率、金融深度、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基尼系数、技术水平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东、中、西部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互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2001-2015年我国及其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一带一路”战略下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医疗、道路、通讯、科技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以医疗的作用最为突出,同时,全国及其东、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电力在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教育和通讯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方面具有负向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各类基础设施对其的贡献大小有异.  相似文献   

11.
段志民 《统计教育》2010,(12):35-41
本文通过构建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基于1990-2009年中国31个省区市和三大区域的面板数据为例,通过使用动态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对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大地区内部各省区市的技术选择指数均呈现收敛趋势,并且收敛值各异,由此导致了在我国技术选择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不同,中西部地区技术选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较大,而东部地区则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1—200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计量方法对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金融规模在中、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为正的影响,而在东部地区却表现出负方向的作用;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仅在东部地区呈现出显著为正的影响。进一步采用面板数据VAR模型探讨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需求跟随"模式发生在东部地区,"供给导向"模式在西部地区产生,而中部地区没有出现明显的金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协整理论和ECM模型在我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建立了排除伪回归的长期均衡方程以及ECM模型,对影响经济增长的资本因素、劳动因素、制度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进行分析,从定量角度探寻长期和短期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的金融深化似乎并没有有效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运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的结果也表明西部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着“悖论”。“悖论”出现的原因是西部地区金融深化难以有效积累资本,并且该地区经济投资效率低下。必须积极推进西部金融体制改革,提高西部金融业的运作效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提升西部产业结构层次,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才能使西部金融深化有效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利用历史统计数据,采用劳动力配置效应模型,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促进了农民收入总量提高和收入结构优化,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各种模式进行考察,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尹伟华  张焕明 《统计教育》2008,(9):52-55,64
本文综合运用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法,从不同角度较全面地考察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计量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区的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趋势,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内基本上可以认为存在具有不同稳定性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即东部经济带存在稳定的收敛趋势,任何外部冲击都应该是暂时的,而中、西部经济带却经常会由于外部冲击而随时可能呈现发散。  相似文献   

17.
基于计量模型的西部农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西部农业投入产出的指标体系和建立西部农业投入产出效率的综合计量模型,研究了西部农业投入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和联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农业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对农业价值量产出贡献度基本一致,西部农业人力投入对农业实物量产出贡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构建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是实现中国农村经济包容增长及建立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鲜有文献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排除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的因素。鉴此,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三种分析方法,使用来自中国2006—2009年1 728个县(市)的数据,以金融排除指数(IFE)为衡量指标,对中国农村金融排除收敛性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农村金融排除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条件β收敛的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各个县(市)金融排除总体存在σ收敛并表现出明显的β绝对收敛特征;在控制了地理位置、人均GDP、城镇化比例、受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信息技术、就业率和商业环境后,中国农村地区金融排除表现出条件β收敛;东、中、西三大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东、西部地区呈现出发散,中部地区表现出收敛。以上结论对中国农村普惠性金融体系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选取东、中、西部各5省1980—2007年的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异质面板协整和基于面板的误差修正模型,重新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的异同,得出的结论是:(1)无论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看,我国经济的增长始终需要靠内需拉动;(2)短期内,消费对东部经济的刺激作用明显;但其拉动效果随时间在减弱,而投资的拉动效果在增强,经济的长期增长要靠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3)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中、西部的经济增长都主要靠消费拉动,且消费和投资对中、西部的拉动作用都随时间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