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款准备金率又称为存款准备金的比例,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存款准备金率与杭州市房地产销售额的对比进行分析,得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影响并不显著,房价暂时仍然不会有较大的降幅等结论。  相似文献   

2.
黄正新  舒芳 《统计与决策》2012,(22):146-149
文章基于最新统计数据,运用较新的研究方法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对中国货币政策实际基准利率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利率中介前向传导具有一定的刚性,但弱具后向传导作用。(2)投资和消费对利率的弹性低,对收入的长期反应大,但短期内主要受自身前3季的影响。(3)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低且存在3-5个季度时滞效应。由此表明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现行利率传导机制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从对利率预期的角度探讨债券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将该传导机制细分为两个阶段: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和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经理论建模和实证发现:两阶段的传导都非常有效,货币政策的债券市场传导机制确实存在。将两阶段结合起来看债券市场的传导效果,发现存贷款基准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对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实证结果还表明: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收益率曲线中包含的信息;央行的货币政策遵循了逆周期的原则,很好地熨平了经济的异常波动;应当提高货币政策体制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形成稳定的长期利率目标。  相似文献   

4.
数字金融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实现方式,对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作用效果产生了影响。文章把数字金融变量导入IS-LM-CC均衡模型,对利率传导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理论分析,运用微积分和弹性分析法对货币乘数的各个变量进行理论推导,并且以2007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一季度数据为基础,运用VAR和IVAR模型对数字金融影响利率传导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再运用VEC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货币供给乘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疏通了利率传导渠道,提升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数字金融对货币乘数产生了一定冲击,对狭义货币乘数的数量型货币政策传导可能存在短暂失效,但总体上强化了广义货币供给传导机制与效果。  相似文献   

5.
宁忠忠 《统计与决策》2006,(22):105-107
本文使用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期限结构及其利差的波动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表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之一,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当前我国须尽快完善国债市场的建设,使国债收益率成为真正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  相似文献   

6.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洋 《统计研究》2008,25(3):42-45
本文通过对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十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证券市场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证券市场总体影响显著,且呈现显著的负线性相关性,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存在滞后性,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此外,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一、我国目前存款利率市场化状态(一)利率定价缺乏自主权目前,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浮动基本上是与同类金融机构和大型银行相同,另外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上浮的决定权在总行,大多数分支银行并不能根据当地的资金供求状况、自身经营状况、市场变化情况自主定价。(二)存款利率定价缺乏科学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8.
朱惠  潘琦 《统计与决策》2012,(16):147-149
文章基于人民币汇率的视角,利用2001年1月~2010年12月的国内相关经济金融月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VAR函数等计量方法,探究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汇率传导渠道的运作机制以及传导效果。  相似文献   

9.
宋杰 《统计与决策》2008,(10):136-137
文章通过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证券市场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到证券市场的传导机制是顺畅的。在从资本市场到货币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中,股票市值的变化通过财富效应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和投资渠道影响消费和投资的传导机制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结构突变、VAR模型体系和马尔科夫区制转换计量方法,研究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利率和汇率的数据生成过程和内生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表明:市场化改革对人民币汇率和利率自身生成机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没有形成根本性结构变化;汇率和利率的波动贡献主要根源是其自身,相互间影响不大;人民币汇率和利率虽没有出现结构变化,但都发生了区制转换;利率转换的次数和频率高于人民币汇率的转换次数和频率,利率和汇率市场的内生传导机制缺乏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2008年6月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十九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引起的信贷扩张、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等问题,保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防止经济过热,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文章从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角度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预期调控目标与实际实施效果之间的差距,格兰杰因果性检验也证实了我国存款准备金数量变动与贷款量变动、广义货币存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解析:1999~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形式.文章根据构建的5个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1999~2008年的月度数据对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经验研究,对货币供应量(M2)、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信贷规模等三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M2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相关关系;货币变量与实际产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短期相关性.我们认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更符合中国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3.
侯鸿璠 《统计教育》2009,(5):17-19,11
本文选取2000年1月至2008年9月中国货币供应量(M2)、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及GDP的季度数据,分别建立了货币供应量与贷款总额、贷款总额与GDP之间的协整方程,得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信贷途径传导机制是确实存在的且效率相对较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进入2010年,经济运行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央行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19个月来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前央行最后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2008年6月。时隔一个月,央行再度宣布从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提高利率将会使得物价下降,但是近年来利率政策的实际运用效果却与这一理论背道而驰.成本渠道理论可以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而目前我国对于成本渠道的研究尚属空白.文章使用GMM估计方法对1992年第三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强烈地支持了成本渠道的存在,这一结论说明在我国提高利率在短期内会引起物价上涨,而不会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当前QFII制度在我国已进入较快发展阶段.QFII制度的实施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一步,它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无疑是积极而深远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资本市场是密不可分的,QFII在未来几年必将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央行6次调整利率,明显加大了运用利率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但从公布的各项数据来看,我国经济仍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显然央行频繁使用利率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文章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得出我国利率变化对经济主体行为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实际利率对居民定期储蓄的影响很小、与居民消费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也很小,由此我们可以探出当前利率政策不理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利率政策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市场利率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是有效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市场利率传导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然后从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和居民消费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通过市场利率传导不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率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基于CAPM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理论研究多从资金流向和资金使用成本两个角度出发,认为利率上升将导致公司股价下跌。然而从中美资本市场对于加息的实际反应来看,都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本文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为基础,考虑利率对股价的影响途径,为解释利率与股价变动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贝叶斯方法去估计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即用BVAR模型去探究金融脱媒对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得到结论:金融脱媒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利率渠道,并弱化了信贷渠道,却强化了资产价格渠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