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资源诅咒"问题的研究没有考虑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对资源价格约束下的"资源诅咒"问题重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资源价格波动确实是"资源诅咒"研究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考虑资源价格波动后,资源依赖度和经济增长在理论上存在正"U"型关系。但在过去20年中,中国各省处于正"U"型曲线的左边,资源依赖度和经济增长表现出单一的负相关关系。还对资源价格约束下"资源诅咒"的各种传导机制进行了考察,发现人力资本投入和物质资本投资是最主要的传导机制。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零碳革命”深化改革阶段,破解资源诅咒问题对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采用2011—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FGLS模型、交互项回归模型和非动态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了我国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及要素流动缓解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着资源诅咒现象,区域比较显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2)要素流动效率对资源诅咒现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总效应上看,这一抑制效应表现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3)门限回归结果表明存在最优的要素流动效率区间,且随着要素流动效率门限值的提升,要素流动效率提高对资源诅咒现象的抑制作用增强,更有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资源开发、民间金融与产业结构之间内生关系的角度,研究西部新兴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通过将自然资源、民间金融系统同时纳入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生演化机制,并利用西部6个资源富集省份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存在"资源诅咒"效应的情况下,资源富集地区民间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随着资源富集地区对资源型行业依赖程度的上升,存在功能缺失的民间金融会增强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诅咒"效应,强化自然资源对产业结构的锁定效应。  相似文献   

4.
文章使用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的数据,运用产业结构的演进理论探讨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从而为资源诅咒提供新的解释视角,研究发现我国中西部三大产业结构比例的不合理是资源诅咒产生的直接原因,中西部资源产业的“一业独大”导致了对制造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因此,要消除资源诅咒,就必须对制造业以及相关的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5.
基于经济结构变化的视角,通过构建一个拥有资源开发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的两部门经济模型,提出了一个关于"资源诅咒"成因的解释框架。研究表明,封闭经济中,"资源诅咒"不会产生,而在开放经济中,资源产品在当地较低的加工度、较高的资源禀赋水平、较高的资源价格水平会是资源从"福音"走向"诅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油气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诅咒”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诅咒"是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在回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资源诅咒"这一基本命题为依据,对区域油气资源富集程度与经济发展速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油气资源禀赋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最后对油气资源富集区域如何规避"资源诅咒"陷阱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资源诅咒”学说,以东北地区11个地级能源型城市为代表性研究样本,利用1997-2006年的整体及分时期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能源产业繁荣与能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效应及其动态演变情况进行实证考察。结果显示:能源产业繁荣对东北地区能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一定的限制性影响,资源诅咒效应存在;但在2000年之前这种“诅咒”效应尚未明显出现,而在2000年后的能源产业繁荣期却凸显出来;对能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制造业发展乏力、投资环境欠佳、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和科技进步能力偏弱等因素,均是导致资源诅咒效应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一、乌海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 (一)改变“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目前,乌海市焦炭已形成1800万吨的生产能力,PVC产能达到120万吨,产业规模、技术装备、节能环保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十一五”期末,乌海市原煤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时期的74.2%下降到了38.7%,从根本上改变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同时,按照提高资源产品附加值的思路,乌海市大力延伸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修正Antràs et al(2012)模型为切入点,首次构建了生产性服务资源环节错配的测度方法,进而以WIOD数据库中发展中国家为样本首次细致分析了生产性服务资源环节错配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首先生产性服务资源环节错配系数对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作用力呈现倒U型,生产性服务资源环节错配不利于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这一结论在分位数回归、控制内生性、分时间段和分产业等条件下依然稳健;其次中国生产性服务资源环节错配系数在所有样本国中最高,中国生产性服务资源过于偏向上游原料环节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出现,这使得中国生产性服务资源处于“偏离最优值较远的低效扭曲使用”状态;最后高等教育、企业经营环境和经济效率均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效应,而“资源诅咒”使得丰裕的资源禀赋对高技术产品出口表现出一定的负效应,空间型贸易地理优势和契约型贸易地理优势均有助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金融危机则对高技术产品出口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负向冲击。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影响效应、传导机制、调节效应及经济后果四个方面对数字金融与企业ESG表现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2)在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约束下,数字金融对企业ESG表现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3)数字金融通过提高环境合规性、缓解融资约束、改善信息不对称及减少委托代理四个渠道提升企业ESG表现。(4)数字金融在国有企业、重污染企业、高度市场竞争环境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情况下对企业ESG表现发挥更强的驱动作用。(5)企业ESG表现能够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我国企业ESG不存在“漂绿”现象。  相似文献   

11.
资源诅咒假说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区域效应使得这一命题在国外研究中颇受争议。针对这一特点,通过对国内油气资源的面板数据进行再检验,普通面板回归验证了资源诅咒并非普遍成立,资源开发仅仅祝福了东部地区而阻碍了其他区域,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进一步通过门限回归的探索,发现开发模式与制度质量是引发资源诅咒区域效应的重要原因。资源地区只有突破开发模式与制度质量的束缚,才能变诅咒为福音,以资源开发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资源租金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永瑜 《统计研究》2009,26(5):47-53
 本文在对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的不同方法予以归纳的基础上,对这些方法得以实施的共同基础—资源租金的核算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认为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所发布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2003)所推荐的三种资源租金的核算方法中,其中两种“间接”推算法存在理论缺陷,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3.
优化资源配置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之一,探讨税收激励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对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对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加速折旧政策可以显著缓解制造业资源错配情况,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加速折旧政策对异质性生产率企业产生非对称性影响,通过融资约束机制和资本深化机制,提高低生产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来降低行业内企业生产率离散度,进而缓解资源错配。此外,上述资源错配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东中部区域以及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研究为进一步评估加速折旧政策效果、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冗余资源,企业利用其内部冗余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企业资源稀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限制,是一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而利用冗余资源进行技术创新要受到组织氛围、预期利益、非官方活动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文章以河南省283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对组织氛围、预期利益、非官方活动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企业营造"正激励"的组织氛围,满足员工的预期利益,支持非官方活动,能够使冗余资源更容易流向技术创新,形成外界难以模仿和复制的创新产出,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资源错配理论为基础,以“资本”、“劳动”和“中间品消耗”三类资源为具体核算对象,假定相同行业内不同企业的生产函数可由标准企业表征,且具有加总生产函数特性为约束条件,构建“资源错配效率”核算框架.对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资源错配情况进行实证测度,得出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资金投入过度”情况,而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则存在较为严重的“资金投入不足”情况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异质性,文章使用2004—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采用马尔科夫链、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时序数据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GDP的空间格局特征、时序演变、空间集聚和时序轨迹类型特征。结果显示:(1)中国资源型城市GDP整体呈现“东部和中部高、西部和东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高水平和低水平之间相对差异呈缩减趋势。(2)GDP的时序演变呈现向中等和中低水平类型转移的趋同趋势,空间上GDP发展水平表现出集聚特点,热点区一直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冷点区由西部向东北地区转移。(3)通过资源型城市GDP时序轨迹聚类发现,“稳定上升且增长率高”的类型主要位于我国东中部地区,“稳定上升但增长率低”或波动增长的类型在西部地区比较普遍,“上升—下降—平稳”的类型主要在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多阶段全球价值链生产模型,以2002—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贸易壁垒和技术动态化对各国区域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并研究了其攀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受沉没成本冲击,贸易壁垒对固定投资与技术间互动关系的可调节性使“一带一路”上游、下游国家区域价值链技术演化形态差异显著;短期内在“出口学习”效应下,商品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下降能有效促进本国技术演化;制度摩擦逐渐替代贸易机制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技术演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特征,探讨利用金融手段破解“碳诅咒”困境问题的路径。首先,将绿色金融嵌入包含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数理模型,阐释绿色金融通过缓解资本价格扭曲、加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作用机理,证实绿色金融发展应当以资本配置达到最优为上限,避免由于绿色金融发展过度导致绿色产业领域产能过剩,从而制约其他产业的发展。其次,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理论模型的现实解释力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研究结论包括,我国资源型省份过度依赖化石能源产业,更倾向于碳密集型发展,迈入“碳诅咒”困境;资源型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缓解资本价格扭曲加速碳排放同经济增长的脱钩,进而破解资源型地区由“资源诅咒”引致的“碳诅咒”困境;资源型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能够加强邻居地区的能源脱钩与碳脱钩。研究结论为有序推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指导,为破解资源型地区“碳诅咒”困境提供合理可行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绿色创新视为利用性和探索性绿色创新的动态演化过程,遵循“过程—能力—优势”的逻辑范式,对“绿色创新—绿色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的机制与路径进行了分层解析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绿色创新对于资源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显著地正向作用,而且这种影响是通过绿色动态能力的完全中介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科技大会以来,陕西省通过实施《陕西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和《陕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启动13115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关中地区伴随着科技经费投入的较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