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被誉为环球文学的旅行者,他的生活和创作之生命力都源于不断的旅行。不断的行走和旅行成为他寻求灵魂和肉体栖居家园的重要方式。奈保尔近五十年的创作无疑是一部行走的历史、旅行的记录,旅行是其创作的源泉,灵感的催化剂。可以说没有旅行就没有奈保尔,旅行成为他人生和艺术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姜继玲 《人力资本》2009,(11):26-31
待人接物中车建新有许多习惯,与别人一起行走时,走在靠马路的一边;吃饭时最好的菜留给客人。他说,做人往往就在细节中,别小看一个举动,无意中就会感染别人。和别人在一起,你要时时刻刻先考虑对方。  相似文献   

3.
张炜在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中,把自己融入野地并以独特的姿态坚持在大地上行走,凭借坚定的文学信仰和独立精神抵御横流的物欲侵袭,探寻着人类的精神家园。他的创作过程和他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之中,也就处处体现着这样的"坚守"、"行走"和"寻找"。  相似文献   

4.
骗谁     
李明媚 《今日南国》2013,(10):39-39
有一个人向朋友炫耀,说他在一次买卖中,如何瞒天过海巧施心计,骗了合伙人,自己从中多得了多少钱云云。他自鸣得意,讲他的精明与高明。朋友呢,一边听,一边呵呵笑。但没过多久,朋友疏远了他。  相似文献   

5.
Sunnie  陈琦 《21世纪》2009,(6):30-31
慕名见到李燕生先生,是在好友的引荐下。 在京郊别墅区李燕生先生的家中,一身中式装束、轻身健步的李燕生像极了武林中的太极高手,但看他豪爽开朗的外表,真的很难把他与书法篆刻大师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今年40岁的北漂农民工姚启中,以卖姜为生。3年来,他在吆喝声此起彼伏的菜市场里。埋头写作,20多万字的手稿摞起来有一尺多高。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卖生姜的菜贩,身居陋室、起早贪黑,却花费大量心血一边卖菜一边写作,记录了一家5口的“北漂”生活。姚启中说,自己没能力给孩子买糖,也没送过礼物,他要把一家三代的故事写下来,留给孩子们,让人记住一个农民工家庭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王充闾的诗文创作 ,不论题材的选取 ,意义的引发 ,不少都直接受制于他的审美心理中的废墟情结、庄禅情结和梦幻情结。他的作品中凡是体现了这几个情结作用的诗文 ,特别是他的新作文化大散文《沧桑无语》,其思想艺术价值也更突出 ,更具独有的风格特点。可以认为 ,他的审美心理情结 ,是他创作的审美心理动力的一种创生源。  相似文献   

8.
李建平  刘小群 《老友》2013,(12):32-33
一边是坐在轮椅上度日的瘫痪丈夫.一边是拄着拐棍行走的年迈婆婆。面对如此困难的家庭,江西省遂川县妇女刘绍莲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病瘫丈夫和80岁高龄的婆婆!她凭着坚强的勇气和信心.感染了身边每一个人,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真情之歌。她的美德在当地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9.
《成才与就业》2009,(19):61-62
不论在马路上行走,还是乘坐公交车,或在医院就医、超市购物、公园健身,都会发现我们身边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了。新加坡为满足老年群体要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是20世纪美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这一题材美术创作的主体是汉族画家,在创作上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他者的视阈",从而造成20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本身在创作内容、创作视角以及创作手法上都带有了想象"他者"的色彩.由此,20世纪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反映出了对少数民族的误读,并进而导致了作品本身必要深度的缺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萧军一边是硕果累累的艺术成就,一边是刀剑纷纷的政治批判,支撑萧军面对批判百折不挠,且取得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背后的精神资源是萧军的"新英雄主义"。"新英雄主义"在内涵上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为人类"的远大抱负,二是强健自己的人生取向,三是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新英雄主义"不仅是创作思想,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取向,它在创作上激励了作家用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历史意识创作史诗般雄浑的作品,刻画民族脊梁般的雄健灵魂,同时形成了萧军在杂文创作中匡救时政、针砭时弊的强烈斗争意识。  相似文献   

12.
2010年7月20日10时许,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蒋家屯村68岁的杨石清、65岁的杨复清和57岁的杨桂英,被村民发现每人都身中数刀惨死家中。两天后的傍晚时分,4名警察把该村21岁的大学生张凤学押上警车。他的母亲李桂春一边发疯般地追赶警车,一边哭喊:“儿呀!是我害了你呀……”张凤学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他和被害人有何仇怨?  相似文献   

13.
2012年4月的一天,伊拉克街头,英国士兵阿尔杰与另一个士兵正一边说话一边走着。突然,一颗手雷滚到他们脚边,紧接着一声巨响,一股热力把阿尔杰抛向空中,他看见自己的双腿及一只胳膊被炸飞了。他被送回英国,接受了截肢手术,两条大腿及右手臂被截除.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作文》2009,(9):25-26
小鲁是个热爱运动的孩子,所以,当学校举行10公里越野赛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比赛一开始,鲁克跑得很轻松,他一边跑,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但渐渐地,他的两腿有些发软,呼吸也明显急促起来,步子越来越沉重。这时,一辆专门接送跑不动或者受伤的学生的校车开了过来,里面的人招呼他上车。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08,(6):58-60
这个星期天是12月最冷的一天了,积雪早已覆盖了大地,寒风透过厚厚的衣服拼命地往身体里钻。50岁的尼克一边哼着歌,一边给他的小货车上着防冻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何其芳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1930年代无疑是何其芳在艺术上最为雕琢、用心的时期;而1940年代进入延安之后,何其芳的创作心态和诗歌风貌都产生了明显的改变,同《预言》集相比,他的《夜歌》集的确显得有几分拙朴。许多人把这种转变归咎于时代,并认为何其芳从1940年代开始逐渐背弃了艺术上的追求,在艺术上开始退步。而实际上,何其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都体现了他对诗艺的探索和追求,他始终自觉地遵从诗歌的关学要求,坚持诗歌的艺术品格,在这个前提之下来进行创作,而没有把诗歌降格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这种“艺术自觉”的意识是贯穿他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活动甚至是整个创作生涯当中的。  相似文献   

17.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涌现出的一位出色小说家,他对原生态生活的书写,对人性的剖析,对普通民众的关注,尤其是对那些小人物命运的言说,使他的创作有一种直面现实的社会担当。他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俄罗斯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苦恼》在主人公塑造、苦难叙述、人性剖析以及情节设计诸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小说家竟有如此这般相像,不论它是一种偶然巧合还是有着某种深层的因果关系,对其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意在从民间的角度对张承志的创作进行富有新意的阐释。三块民间天地基本上构建起他从知青到教徒的精神屏障,也清晰地标示出他的心灵轨迹。民间的行走不仅是一种精神漫游,而且是一种孤独的心灵追问。张承志创作立场的民间化已表明了一种决不随流从众的姿态,在人们为信仰与精神危机苦恼的时候,他皈依了民间宗教,以独特的方式向人们提示信仰之于人生的价值意义。这或可称之为世纪末的民间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9.
结婚第一年回家,老公突然问我,给咱妈带点她喜欢吃的东西吧。我一边收拾东西一边点头,没提防他突然又问了一句,咱妈喜欢吃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20.
王充闾同志在《柳荫絮语》、《人才诗话》之后,又出版了散文集《清风白水》。从这三本书所构成的创作历程上看,乃是一个不断开创,不断飞跃的过程。不论从读者的审美接受角度,或从批评研究的角度看,都有充分依据认定,他的散文集《清风白水》的出版,表明他的散文创作不论从篇章到总体,都已经实现了文体审美的化境创造,正因为这样,他的散文创作,特别是《清风白水》的出版,才引起全国文艺界与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才得到那么多好评。读过《清风白水》,评论其化境创造,我感到在几个方面非常突出的,而这些又正是散文创造取得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