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在坚持佛教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和发挥了佛教的世俗倾向和伦理思想,把佛教的“涅?”境界与培养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把传统的佛教思想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理论加以圆融,把“普渡众生”的大乘精神与爱国救国思想联系起来,并提出了推向世界的“世界佛教”观点。其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人间化”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人间佛教的理论本质应该包括"人间性"和"佛教性","人间性"因为两种不同的"人间"存在而拥有两种"人间性",使得"佛教性"也呈现出两种形态,这种结构一方面构成人间佛教理论内在的丰富性空间,又让理论建构者可以选择不同诠释路径。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虽同为人间佛教理论的重要建构者,却因为各自对佛教的本质和人间的性质有不同的认识,使得二人在"人间性"和"佛教性"的认识上呈现出有价值的分歧,实质上发展出人间佛教的两种形态:"太虚-综合的人间佛教"和"印顺-分析的人间佛教"。  相似文献   

3.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入世化、人生化成为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在禅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禅宗的根本经典《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本怀,又结合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文化,在满足中土社会大众需要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了入世救度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其所提倡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体现。《坛经》的心性本体论同时也是人性论,其透过心性论所表达的对无相、无念、无住的人的清净本性亦即人生实践主体的肯定,为人生展现了全新的生命意义。《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奠基了中国禅宗人间佛教的基本特色,也为近现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星云的人间佛教管理思想重视"心"的管理,推崇慈爱、尊重、包容、平等、民主、公正的佛教现代化管理理念,是一种充满人性、柔性、感动的智慧管理。结合传统佛教"六和敬"的思想并融和现代理念,他创设了独特的寺院制度管理模式,并提出无为而治、心甘情愿的管理最高境界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太虚—印顺—星云"作为"人间佛教"理论谱系流变之样本,通过讨论从太虚到星云近百年间"人间佛教"理论演进,厘清当代"人间佛教"的多重价值取向。太虚以"对治"为主要动机,影响了印顺对"人间佛教"的命名;而印顺对"佛在人间"进行的教义溯源,又使"显正"成为星云建构"人间佛教"的关键词。从太虚到星云,"人间佛教"之社会价值体现为"对治归于显正"、"继往归于开来"、"发心归于发展"三种双重性取向,不仅与赵朴初等倡导之"人间佛教"相契合,也顺应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之需求,当可成为中国未来都市佛教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6.
印度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佛”为本。中国佛教虽来自印度,但经过禅宗慧能的六祖革命,却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转变,这一转变宣告了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完成。至近代,太虚大师等人致力于佛教改良运动,将传统重“神”重“死”的佛教改造成重“人”重“生”的“人生佛教”,实现了由“人本”到“人生”的转变。到现代,以赵朴初为代表的佛教界人士在新形势下弘扬“人间佛教”,倡导“去恶行善”的道德精神、“平等慈悲”的平等精神、“利乐有情”的利他精神和“人间净土”的现实精神,而这些精神均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所以由近代“人生佛教”向现代“人间佛教”的转变,标志着中国佛教实现了由“人生”向“人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当代人间佛教是与《维摩诘经》、禅宗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自太虚大师倡导以来,因其契理契机,已经成为当今佛教的发展方向和主流思潮。文章依据《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思想,详细阐释了佛本与人本、神圣与世俗、超越性与人间性等当今佛教的重要问题,消解了它们之间的对立与矛盾,认为佛教理论并非二元对立的矛盾性结构,而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融性体系。  相似文献   

8.
禅宗慧能学派将追求出离生死以达到涅鸮寂静的宗教目的,在理论与实践上,坚定地转化为当下主体就在人世间呈现佛性的自身实践,倡导真心是净土,摆脱以往将成佛看成只是往生净土的消极观点,使其人间佛教意蕴以独有的特色在当时佛教中凸显出来.通过知性的分析可以看出,禅宗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并非是脱离社会的孤魂,其真心是净土的观念,在现代性社会中依然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独立于南传、汉传、藏传三大佛教传统之外的“西传佛教”逐渐在欧美形成。这种西方化的佛教一开始便伴随着佛教的现代化,可以说佛教的西方化与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西方佛教在民主化、普世主义、文化佛教徒、人间佛教运动等方面体现了佛教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0.
“都市佛教”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佛教是指以都市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现代都市特点及要求由僧团为主对市民进行佛法弘扬和开展宗教活动的人间佛教。都市佛教不同于都市中的佛教,它是都市中的佛教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它依都市中的佛教而得名,以都市为自己存续的基础空间,具有明显的现代性,有强烈的整体观念和组织观念,发展目标明确,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意识。都市佛教是人间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抑或是大陆人间佛教在当代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佛法在世间的现实版。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构成了大陆人间佛教的全部内容。都市佛教概念提出已经十年,它逐渐成为学者重点关注与研究的对象,并由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随着城镇化的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注和研究都市佛教的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意味着一次哲学的新生,他在对哲学理论本质的彻底反思的前提下,通过理论批判、现实批判,提出实践批判原则,使哲学重新回归到生活世界本身的实践进程.这一回归,通过生活世界批判和现象学批判的联合,使"生活"和"实践"在存在论根基处获得了全新的内涵.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内在精神--"实践精神"充分体现在他对生活世界本体论地位的澄明、对生活世界自身悖谬及异化的揭示及对生活世界自我批判的内在革命性的指证过程中.从一个全新的哲学路向--生存论路向,去理解马克思的生活实践观,有助于真正领会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完成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傣族地区流传的<召树屯>故事是以印度题材为主要来源,巴利语贝叶经书、民间口传故事及"赞哈”演唱的手抄本为其传播载体,小乘佛教多次输入到傣族居住区,时间、空间的差异性及傣族固有文化的作用,是<召树屯>故事在傣族地区有9种不同版本传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干支的起源     
干支的起源是源于商族以10为单位的"旬",10日的时间太短,为更长的循环,制作了以10和12加以组合为60的循环历,12这样的数是为了制出60这个数而选择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是一种由伦理范畴和认识范畴所组织的文化价值体系 ,其伦理范畴较之认识范畴更为重要 ,因为佛教本身的重心在于道德层面 ,在于出世的伦理范畴。其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它的理想境界、信仰方式和宗教修持等方面。作为藏族文化发展主流的文化思想 ,藏传佛教伦理道德观在藏族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已成为藏族传统伦理思想的最基本结构要素 ,为藏民族提供了一整套的生活、行为准则和伦理生活范式 ,对藏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观念即价值观念产生着普遍的永恒的影响。它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友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人…  相似文献   

15.
任何理论体系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范畴呈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也不例外。它既是反映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及其特性与关系的基本概念.也是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手段和工具。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基本特性和功能,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创新其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唐朝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与唐朝同时代的朝鲜半岛上的统一新罗,积极借鉴唐朝佛教发展的成果,创立了与唐朝类似的宗教派别,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大师,新罗佛教在朝鲜佛教史上谱写了最辉煌的篇章。并且,新罗在汉字、汉文学、天文学、印刷术、建筑风格、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也深深地打下了唐朝佛教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黄朴民 《河北学刊》2004,24(2):164-169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与巩固的重要阶段。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崭新的特色,体现了独特的时代精神。概括地说,这种时代精神表现为:“大一统”理念作为秦汉文化的灵魂,贯穿于当时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确立了秦汉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阴阳五行思想作为秦汉文化的哲学基础,起着联系、沟通秦汉文化方方面面精神纽带的重要作用;而学术上的兼容博采、融会贯通,则成为秦汉文化得以顺利发展并创造辉煌成就的不竭动因及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毛泽东哲学思想用于指导实践,从而生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和谐思想。显然,梳理毛泽东的政治和谐思想,必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掌握其理论精髓,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毛泽东关于政治和谐的理论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弘扬。毫无疑问,深刻阐释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中的理论底蕴,把握其精神实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向我们提出的一项亟待解决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9.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实理”和“根要”,排除因果报应学说,也就排除了佛教的真实理论和根本要义,七千卷《大藏经》也只是对因果报应圆融详尽的阐释而已。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既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也不同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是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相冲突、相妥协、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产物。因此,它具有许多自身所特有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一个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重大论断。以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正在有力促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进程,当代中国的第二次法律革命已经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建国六十五年来的中国法治发展之路,历史性地确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所蕴涵着的深刻的理论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