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建立良好市场机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速度与高校人才供给增速过快之间的矛盾;社会有限需求与高校人才无效供给的矛盾;理性就业市场与大学毕业生非理性择业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就业压力突出和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多管齐下,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适应市场,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走出择业误区。  相似文献   

2.
借助应用供给/需求的基本经济学模型,分析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供给/需求的均衡状态和失衡状态,探讨供给/需求失衡下的大学毕业生过剩与短缺,从城市规模、工资溢价与"北漂族"以及低预期、自愿失业与"啃老族"等关系角度,对大学生就业中北漂现象、"啃老族"等进行经济学解释,明晰产生大学生特殊就业现象的综合因素。破解该现象必须采取大力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突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状态、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等对策,逐步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  相似文献   

3.
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难免会增加,甚至出现失业的现象.[1]针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高校和企业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以缓解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这些做法和措施对于破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国际对比的办法,分析了各国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措施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结合我国的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守义 《理论界》2007,(6):110-111
本文针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女大学生在择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以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面对现实,克服就业困难,走好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5.
杨怀印  史册 《学术探索》2014,(5):152-156
美国社区就业是得到国际普遍认可的大学生择业模式,其特点就是立法、政府(教育、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与学校、社区的合作促进就业的制度设计。其中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就业预备模式的实质,就是规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毕业即失业"现象,使得教育和劳动就业部门、学校、社区和学生群体形成共同自由择业的合力。与美国不同,我国现行劳动预备制度排除了高校毕业生,特点是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发证,促使初、高中毕业生走进劳动力市场。但自2004年高校扩招后,"毕业即失业"或毕业后滞后待业现象越来越呈现规模化。如何走出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困局,美国的社区就业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省结构性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山东省的劳动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长期存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就业的制约作用也日益突出,既导致了城市就业量的减少,遏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极大的制约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加剧结构性失业的危机。通过对山东省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认为应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构建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应对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7.
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产生种种心理偏差,以致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因此,研究、分析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偏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大学生择业心理偏差──择业心理误区和择业心理障碍分析,进而提出心理调适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贫困大学生以职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择业行为是追求相同风险程度下的收入最大化或相同收入下的风险最小化的结果,因而讨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收益-风险需要将其择业行为联系起来。文章通过建立两者的关系模型,结合厦门市四所高校539名贫困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加以研探,认为:职业风险成本、贫困因素、未来收入预期三个因素影响的择业行为对就业预期收益产生重要影响。贫困并不会影响大多数贫困学生的求职信心,但可能会造成择业过程中的焦虑心理,从而增加就业的相对风险;合理的工资偏好有利于职业选择提高收益,职业指导是贫困大学生分散职业风险、实现职业收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而专业成功、专业满意度是造成未来就业预期收益风险的重要因素,择业时选择专业对口有助于提高预期收益。  相似文献   

9.
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人才买方市场的形成,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但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仍表现出多元化、“就大不就小,就东不就西”、“就高不就低、就私不就公”等一些新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太高。社会、政府、学校、家庭有责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大学生本人的就业心理也要更加理性。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毕业生低签约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 ,中国在高等教育接受者占总人口比重很低的条件下 ,就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难的现象 ,其根本原因可能并非是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不足 ,而是局限于传统择业区域的求职行为导致了大学生初次就业签约低现象的产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经验和规律 ,目前的中国似乎已跨入高等教育超常规增长时期 ,其强劲发展势头不可逆转。高等教育的持续强劲扩张可能有利于促使大学毕业生较快地转变择业观念 ,从而最终能够缓解和消除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反思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中国劳动力市场,也充分暴露出我国长期以来就业政策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如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建全等,论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积极促进就业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对转型期我国就业政策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就业政策改革,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使女大学生择业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因素,也有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才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促进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由传统的“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转变。新的就业制度既给毕业生提供较大的选择机会,也面临着竞争的压力。面对就业制度的改革,怎样才能使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制度,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理想的单位,施展自己的才华?这就需要对大学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为此,本文就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河北省10所不同类型高校930名毕业生择业地域期望、薪酬期望、单位性质取向、择业标准取向、先就业后择业态度、到基层到西部就业态度、自主创业态度等方面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本专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毕业生间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河北省大学毕业生择业期望值依然偏高,择业标准多样化且更看重单位的薪酬福利待遇,动态择业及自主创业意识显著增强,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积极性不高,不同毕业生群体间差异显著。从加强正确的择业观宣传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更好地解决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引导大学毕业生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择业观念,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和就业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心态调查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戴树根  何佳振  陈广  冯玉 《理论界》2005,(2):123-125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心态比较复杂,其中既有积极向上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应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学生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心理素质;强化诚信教育,建立校内信用评价和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就业法规与毕业生就业市场;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和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党和政府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难题,我国每年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种种复杂原因面临就业歧视、就业压力大、就业焦虑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如何找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尤为重要。对自然失业现象的分析有助于从根源上找到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乎社会民生之本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基层意识是指大学生毕业后积极到基层工作服务、锻炼成长,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教学课程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来培养大学生基层意识,对于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科学规划、转变择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意愿、增强就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演进及对就业问题的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大虎 《天府新论》2005,4(4):47-49
由于中国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之间构成的劳动力市场是非一体化的,是被分割的,而且这种分割更多的不是体现为功能性分割,而是一种制度性分割,劳动力市场由于既有制度的差异被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活动的劳动力,有可能获得相对较高的“分割性收益”。因此,人们想方设法进入分割收益区,造成了主要劳动力市场激烈的职位竞争状况。而在由西部地区、农村和乡镇企业所构成的劳动力市场里,就业则相对比较容易。  相似文献   

20.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就业与失业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客观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现实状况,又间接地反映了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利益、技术和管理等因素造成了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误差。应将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失业率统计纳入城镇就业与失业率统计体系,建立面向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失业测量体系,完善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体系,发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