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密度、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通过系统分析,得出玉米群体最高产量、玉米群体合理密度与合理施氮量值,并用协同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水稻秧田单、双株寄栽留苗的研究,结果表明:双株寄栽留苗的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无论在分蘖初期还是分蘖盛期均高于其它处理,其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69,7.22。单株寄栽的每株分蘖成穗数极显著高于双株寄栽。留苗处理的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分别显著、极显著高于其移栽处理。留苗处理的经济产量极显著高于移栽处理,其F值为17.25**,而单、双株寄栽间的经济产量无显著差异因此,秧田留苗宜在稻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不育系所配杂交水稻组合在单、双株寄裁条件下的秧苗素质研究,结果表明:Ⅱ-32A所配组合的总根数、白根数、白根率和分蘖性能等指标均较优,特别是白根率高,根系活力和分案能力强,但繁茂性稍差。冈46A所配组合其突出特点是叶面积和苗高占优势,繁茂性好,秧田各时期的于物质积累能力较强,但根系活力稍差,白根率较低。二汕A所配组合的特点是在发根力和根系活力上稍占优势,白报率较高。D汕A所配组合无突出特点。寄款方式对秧苗素质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前期和后期的差异大。前期双株秧稍占优势,但在后期刊单株放的优势很明显。因此,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为培育壮秧,增加秧龄弹性,应提倡单株寄栽。  相似文献   

4.
采用八汕63,Ⅱ优501,D优10号等三个杂交中稻品种,在盆边冷凉地区研究单、双株栽插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双株栽插比单株栽插每亩平均增产67.1公斤,增产率为12.7%,品种与单、双株栽插之间不存在互作。双株栽插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每亩基本苗增加了5.25万,从而使有效穗比单株增加了2.5万所致。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常规小麦品种“绵阳11号”为对照品种,研究了“绵阳82—53”小麦品种在亩施纯N:0、5、10、15、20kg的条件下的加工品质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施N量的增加,“绵阳82—53”比对照“绵阳11号”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湿面筋含量、面粉沉降值、烘焙体积等平均分别提高30.79%和36.03%、38.56%、37.38%、18.46%,该品种在亩施纯N10~15kg时,配合良好的农艺措施,可以显著提高该品种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6.
7.
以常规小麦品种“绵阳11号”为对照,研究了“绵阳82—53”小麦在每公顷施纯N 0、75、150、225、300kg的条件下蛋白质组分形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绵阳82—53”的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组分分别比对照品种高60.24%、16.58%8.45%,而醇溶蛋白组分降低23.19%。其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差异显著。随着施N量的增加,“绵阳82—53”4种蛋白质组分都能够增加,这一特性使该品种成为南方麦区特别是四川麦区小麦优质品种资源和栽培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8.
用五个具有不同穗型特点的小麦品种(系)进行不同密度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只有群体合理,才能使穗、粒、重得到协调发展,获得最佳产量。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品种间对密度要求大体趋势一致。但因品种特性的差异,对密度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侧重的穗、粒、重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9.
“V双+N单”的性质及表示偏正关系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V N”的组合可以表示动宾关系,也可以表示偏正关系,但前者是一种优势选择。可是当“V”和“N”进入“2 1”的韵律模式中后,就具备了表示偏正关系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0.
“V双+N单”表示偏正关系的内部限制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双+N单构成表示偏正关系的名词性短语时受到内部限制,能进入这一格式的V双一般原型性、及物性、动性都较弱, N单多为类后缀,抽象度较高,且V双对N单具有分类性.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及大面积调查一致表明:鲜鱼亩产20~150kg,鲜鱼产出量与稻谷增产率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y=11.375~0.1543x,r=-0.9951;结果还表明,有效穗不足是养鱼高产的稻田水稻减产的实质性原因。为此初步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对几个小麦品种(系)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每亩10万基本苗产量最高,密度增高或降低,产量都降低;最高苗及有效穗随密度的上升而上升,上林率、千]重、单稳重、穗粒数、收获指数随密度的上升而降低。亩施20个纯氮的中肥水平产量高于亩施26个纯氮的高肥水平,高肥处理比之中肥处理,最高苗及有效穗增高,穗粒数略有增高,单穗重、千粒重、收获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皮下注射地塞米松 0 .5mg/d ,连用 3d的方法制备了获得性免疫抑制小鼠 ,研究了黄芪多糖 1.0、2 .0、4 .0mg/d连续灌胃 5d,于停药后 2 4h和 96h时免疫抑制小鼠血液中NO、谷丙转氨酶 (GPT)及胆固醇 (CHOL)的变化。结果为黄芪多糖能降低小鼠血液中NO和GPT含量 ,同时使CHOL有所升高。表明黄芪多糖具有清除血液自由基、改善肝脏机能及调节免疫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美蓝通液并阴道后穹隆穿刺术在输卵管通畅性检查中的诊断符合率及优缺点。方法用美蓝通液并阴道后穹隆穿刺术(DHPV)和单纯输卵管通液(MHB)对180例不孕患者行输卵管通畅性检查,其中50例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和腹腔镜下美蓝通液(LSH)对照检查。用LSH评价MHB、DHPV、HSG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180例MHB诊断的总符合率60.00%、灵敏度55.56%、特异度61.90%、假阴性率44.44%、假阳性率37.50%、约登指数0.16;DHPV诊断的总符合率82.00%、灵敏度88.89%、特异度82.60%、假阴性率11.11%、假阳性率17.39%、约登指数0.71;HSG诊断的总符合率84.00%、灵敏度80.00%、特异度85.00%、假阴性率20.00%、假阳性率15.00%、约登指数0.65。DHPV与HSG比较差异无明显性(P>0.01),MHB与DHPV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DHPV在诊断输卵管性不孕中客观安全、诊断符合率高;不失为输卵管通畅性检查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一种新型荷负电羧甲基甲壳素/聚丙烯腈复合纳滤膜对污水(中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1.0MPa、30L/h、室温下,经纳滤膜处理后,溶解态总磷、硝态和亚硝态总氮及CODCr的平均截留率分别可达70%、83%和94%以上,而色度几乎可完全去除。纳滤膜出水CODCr为3.0~10.2mg/L,达到GB3838—2002地面水Ⅰ类水质标准;硝态和亚硝态总氮(以氮计)质量浓度为2.7~3.5mg/L,达到GB5749—85生活饮用水标准;溶解态总磷(以磷计)质量浓度为1.0~1.7mg/L,已接近1mg/L的污水GB8978—1996Ⅱ级排放标准。提出,由于PO4 3-与水体中H+ 、Ca 2+、Mg 2+等阳离子较易形成缔合离子或络合离子,减弱了与荷负电的纳滤膜的库仑排斥作用,从而使其截留率小于NO 3-或NO 2- ;该纳滤膜适于油田采出污水处理、污水(中水)脱磷、氮和CODCr的深度处理及含磷废水的脱磷处理。  相似文献   

16.
用30头体重35kg左右的去势纯种荣昌公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Ⅰ、Ⅱ、Ⅲ、Ⅳ,在相同基础日粮中依次分别添加0、30、60、90ppm和120ppm的对氨基苯砷酸进行饲养试验。试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日增重Ⅰ、Ⅱ、Ⅲ和Ⅳ组依次提高10.79%,14.74%,13.42%和6.32%,其中Ⅱ组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和Ⅳ组(P<0.01),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每千克增重耗料均较对照组(3.52)低,而以Ⅱ组最低为3.27。各组试猪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血清谷草转氨酶(GOT)含量均在荣昌猪正常生理指标范围内;血浆总蛋白(TP)在58.2—61.1g/L间变化(P>0.05)、血清白蛋白仅Ⅰ和Ⅳ组提高了13.7%和14.0%(P<0.05);血清球蛋白各处理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血红蛋白Ⅰ、Ⅱ和Ⅳ组较对照组有增加,但不显著(P>0.05);红细胞压积值(HCV)各处理组均有增加,仅Ⅳ组达P<0.05水平;血浆尿素氮浓度(BUN)与对氨基苯砷酸添加量呈y=6.2-0.07x 5.6×10~(-4)x~2二次曲线关系,试猪增重与血浆尿素氮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7.
用海南霉素10ppm、20ppm、30ppm混料喂兔,防治兔球虫病有良好的效果。以海南霉素20ppm防治效果最佳,保护率90%,相对增重率91.2%。另马杜拉霉素10ppm也可用于兔球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学校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发以校园为基础,以信息中心为中心,各系为站点的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了管理系统的软件结构,模块功能,环境要求,网络拓扑结构和设计方案,对系统中所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作了具体分析,同时预测了系统的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以追诉时效范畴内应有的基本制度 (适用范围、期限制度、起算制度、中止制度、中断制度等 )为主线对中国大陆刑法和澳门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制度进行梳理、比较 ,指出其相同与不同之处 ,并尝试评析其各自立法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