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社区的协调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这一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缩小直至完全消灭城乡对立的过程。通过城乡融合的方式来解决城乡对立的思想,是恩格斯最早提出的。所谓城乡融合,并非是要消灭城市或乡村的具体形态,而是要通过城乡的协调发展,以求从本质上消灭城乡对立。  相似文献   

2.
一、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发展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长期的理论探索中,对城市的发生、发展以及未来的城乡融合趋势一直是极为关注的,他们提出了共产主义者的奋斗口号,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恶果之一城乡对立。到了列宁时代,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城市化的特征趋势更加突出地显现在世人面前,因而列宁的城市理论贡献便集中表现为更系统地阐述了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本质,更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城市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是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消灭三大差别,其中两大差别(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都与城市经济有关。如果不去研究,怎么谈得上消灭差别呢?目前世界上已经把城市问题列为在研究人类未来方  相似文献   

4.
发展问题既是整个人类社会在新世纪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 ,更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发展问题上已有不少论著问世 ,但如何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 ,研究和解决我国的社会发展问题 ,仍然是摆在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雷振扬教授撰著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民族出版社 2 0 0 2年 8月出版 ) ,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综观全书 ,感觉其大体有如下特点 :第一 ,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乡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立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将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城乡对立现象,作为研究城乡关系问题的出发点,深入剖析了城乡对立的根源和弊端,科学确立了城乡关系需要经历同一、对立和融合的发展过程,前瞻性地论述了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并预见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态势。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形成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科学论述了城乡融合的可能性,形成了系统的城乡关系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构建和谐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略论市管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如何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城乡分离、城乡分割、城乡对立的局面而变为城乡融合、城乡协调发展,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宣布的——“把农业同工业给合起来,使城乡的差别逐步消灭。”在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我国,如何加快城乡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实现“乡村城市化”,已成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发展思想蕴藏在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深刻阐述了关于城乡发展的重要思想.在现阶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命题.在统筹城乡发展视阁下重新挖掘、审视、建构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思想的理论体系,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国家的"三农"问题,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决策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决策科学化问题的深入发展,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如何使哲学在科学决策中更好发挥作用的新课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会认为,研究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根本任务。深入研究和探讨哲学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问题,对于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依靠科学和政策,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深入理解和充分发挥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历史时期,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逐步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经济差别,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祖国大家庭的共同繁荣,是研究和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开创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建设的新局面,力争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列宁早期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特别是城乡对立问题.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产生城乡对立问题,同时它又能够为消除城乡对立创造条件,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又决定资本主义的俄国不能消除城乡对立.列宁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城乡关系问题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于民族的研究,在我国主要是围绕着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而展开的。从5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长期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为阐述和贯彻实施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发挥了理论战线的重大作用。不论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问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地解决了国内各个时期的各种民族方面的问题,有着丰富的、成功的实践和经验,这是举世共瞩的。对我国众多的民族和民族工作上长期积累的实践与经验,如何从理论研究的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加以更深刻,更细致的分析、概括与总结,推进民族团结和民族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这仍然  相似文献   

12.
<正>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当前理论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阐明一系列有关人权的理论问题,确立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本文试从几个基本问题着眼,剖析人权问题上两种世界观的对立,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根本观点,批判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性质和根本特征.一、人权是先验的存在,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人权问题上,“天赋人权”的观点有着广泛和重大的影响.这一观点集中地体现了视人权为先验的存在的观念,究竟人权是先验的存在,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这是人权观上的根本问题,表现了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正> 胡乔木同志的重要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是我们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篇重要教材.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的实际,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论述了批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宣传、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必要,批评了所谓社会主义社会"异化"的错误理论,对于澄清多年来在这些问题上的思想混乱有重要作用.文章对于推动理论工作的健康发展,对于清除思想战线的精神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是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对世界发展潮流的深入思考而逐步形成的,它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社会发展应是全面的、协调的、持续的、综合平衡的、人民本位的发展。这标志着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认真研究和学习这一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社会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观察世界,正确审视和解决人们思想活动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定我们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是当前需要从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取得科学认识和作出正确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16.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道路和一般目的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考察了城市和乡村的矛盾运动,揭示了在城乡关系的运动过程中,经历着“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四个阶段,从而科学地阐明了城市的起源、性质和职能,指出了城乡之问的相互作用和消灭城乡差别的途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是社会经济的中心,在现代,它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集中的地方,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主要场所。他们领导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主要是以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中城市为基础来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1页)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科学地考察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政治经济条件,得出了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科学结论。他认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基于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和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运动而提出来的,本质上是要在中国构建一个现代理性社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理论资源一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二是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这三大理论资源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丰富内容,启示我们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思考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任何理论都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马克思关注着全球化进程中的每一个重大时代问题,达到对资本全球化的真切反思和批判,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在场。随着全球化历史境遇的转换和日趋严重的生态灾难,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应声而起,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解读、与后现代思潮和中国传统智慧的对话,创造性地建构了以生态原则和人类共同福祉为核心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出场形态。不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方面,还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有机马克思主义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安中轩 《天府新论》2004,(Z2):215-216
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难题,"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我国农民工问题的一项很必要也很及时的举措.其实,"农民工市民化"其根本在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对立,农民工产生的根源在于"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隔离,因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大国,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人口问题,阐明社会主义的人口发展规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目前,我国人民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已经开始了新的长征。迅速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过高速度,解决九亿人口的大国与经济、科学、文化比较落后的矛盾,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也迫切地要求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都有许多重大的发展。为我们解决人口问题,认识人口发展规律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但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口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表述。我们应当依据革命导师们的教导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特点,认真总结我国人口发展的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作深入的研究。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