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建军 《社区》2008,(17):21-22
如果要用最少的词来比较中国婚礼和西方婚礼,那么中国婚礼是“热闹”,西方婚礼是“庄重”。 任何仪式,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而不同的婚礼仪式,要达到的功能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2.
婚礼仪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婚礼仪式内容的研究1、关于婚礼构成程序的研究。许多学者对古代的婚礼以及各地区、各民族的婚礼程序都作了介绍。曲彦斌在《中国婚礼仪式史略》一文中,介绍了古代的婚礼程序,指出“纵观古来婚礼,其过程的基本仪式主要由铺房、迎娶、下轿利市、拜堂、喜宴、坐帐、撒帐、合髻、合晋又闹房、拜舅姑、回门等项构成。诸项基本仪式的出现、变异,亦从不同侧面印证了中国婚礼的历史概貌”[1]。刘昌安、温勤能研究了古代婚姻“六礼”的具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并对婚姻“六礼”的文化内涵作了阐释。他们认为,“六…  相似文献   

3.
婚礼仪式对人进入新的角色有一定的文化塑造作用。在婚礼歌谣中,作为相互邀约手段的歌谣,因为仪式的狂欢化而体现着狂欢的主题。吴越婚礼歌谣中表达的这种狂欢种类繁多,有的表达了身体的解放,有的表达了以“性”的狂欢,有的表达则以语言为主的狂欢。在吴越婚礼歌谣中,狂欢化主要体现在以“性”为描写对象的狂欢化主题;以夸张为重要特征的狂欢化的体语言;以“歌”“谣”结合的狂欢化体裁。通过婚礼歌谣的念诵,可以缓解新娘的不适、思念或欢悦之情,宣泄内心的不安,达到身心的平衡,因此,具有一种“狂欢化”的“叙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雷远 《南都学坛》2007,27(6):44-47
《红楼梦》文本中,宁国府弥漫着浓烈的道教气氛,是道教在现世中的象征;荣国府充满着强烈的儒教氛围,是儒教在人间的折射。儒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化,儒道并举,儒教为主,道教为辅,统一于中国"家天下"的封建文化体系,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贾府家族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凝缩;贾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由家文化到国文化,由贾府到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这就是《红楼梦》的家国同构思想。  相似文献   

5.
儒学或曰儒教,是中国以及朝鲜、日本等国封建社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封建社会里,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前期,它曾适应社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进步作用。但是,十九世纪中叶前后,中、朝、日三国开始向近代转化,儒学便变成束缚社会前进的东西了。因此,儒学,尤其是在三国都处于“官学”地位的朱子学,就理所当然地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在这种批判中,先进的知识人努力采西学之长,积极探求能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新意识形态,由此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哲学、新理论。  相似文献   

6.
仪式结构可以说是典礼的“基因排列”。在以冠婚丧祭为代表的传统人生四礼中,婚礼是唯一一个由主体本身自主完成的典礼。从结构学的角度来观察,传统婚礼的六礼可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个环节为阈限前的分隔环节,以亲迎为阈限环节,而以成妇、成婿为阈限后的聚合环节。这些环节在古今殊域的践行中有着复杂的仪式呈现,其中又以阈限亲迎的仪式结构最为丰富。从主体及其对境的表征来说,亲迎的仪式结构可以分为五个节点:家、庭、门、车、路。其中家又是由室、堂、庙三个节点构成,新郎、新娘通过五个节点的往返出入建构起亲迎的“神圣时空”,并在此时空的对境中通过彼此以及与双方父母、祖神和天地人之间的沟通融合仪式,完成“继后世”“合二姓之好”和“事宗庙”的婚礼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隐在的深层礼义认同与显现的表层礼仪表达共同构建了传统婚礼仪式结构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宗教具有“包容性”,但对这种说法的内涵却缺乏必要的探讨。本文对这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提出在以儒教为主体,其他宗教为补充的意识形态结构中,儒教的“正统性”、权威性在近代以前是不可动摇的。儒教同充当它的载体,为它所维系的“神圣秩序”是高度融合的,这一格局仍然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形式与进程。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儒教是宗教 ,而且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宗教。古代社会的国家组织同时具有宗教组织的职能 ,而国民则构成了儒教的庞大信众。儒教的最大的特色是其信仰对象有一个等级序列。儒教对其信仰对象的崇拜仪式 ,则主要表现在各阶层官员与民众的各种祭祀上。儒教是宗教 ,但儒学 (儒教哲学 )不是宗教 ,而是对儒教的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儒教哲学是对儒教信仰的理论论证 ,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理学之后 ,笔者认为就再没有原创造性的儒教哲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就有儒教的概念,从现代的角度出发,其中即包括具有宗教性的“儒教”,也包括具有哲学性的“儒学”。宗教社会学认为宗教是社会的象征,它建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神圣价值让人们去追求。儒教以实现王道为己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着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功能,中国传统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使得儒教与世界三大宗教不同,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看儒教是一种官方宗教、一种工具性宗教、一种宗法伦理宗教。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畲族的种种婚俗形式是其历史进程的社会反映。“行嫁”源于原始社会的“对偶婚”,“哭嫁”、“借镬嫁”、“抢亲”等则存留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及其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掠夺婚”的痕迹,“大户嫁”虽残留掠夺婚的变异仪式,骨子里却有封建社会买卖婚的性质。这不仅说明畲族历史的悠久,窥见其婚俗演变的清晰脉络,也足以证明畲族婚俗只有一种“掠夺婚的变异仪式”这一说法的偏颇  相似文献   

11.
广西兴安过山瑶民众盛行讲彩话,尤其是在婚礼仪式上的各个环节都伴随有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彩话。婚礼彩话是整个婚礼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兴安过山瑶传统民族文化的锦上之花。在兴安瑶族地区,一场仪式齐全的婚礼及寓意吉祥的彩话在成人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也成为当地人评价人生是否完满的一个标准。婚礼彩话在强化过山瑶族群认同感的同时,也成为区隔族群、构建自我与他者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2.
宋儒哲学以“理”为终极关怀,故称之新儒教哲学。理论建设可上溯李翱的“复性”论,它是宋代新儒教哲学分辨理欲、变化气质学说的先导。张载提出“气”本体论,并分别“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将天理人欲之辨植入新儒教哲学系统。程颢、程颐把具有神学目的论的“天”,变成抽象的哲学本体的“理”,建立起“理”本体论,完成了新儒教哲学本体建设的使命。朱熹继承并深化了二程的“天理”论,把“心统性情”的心、性关系肯定为“心统万物”的心、物关系和心性本体,使新儒教哲学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审美人类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倾向于把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找出美学研究的新方向。仪式是审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婚礼仪式更是仪式研究中的重要范畴。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三个方面对撒梅人的婚礼仪式进行审美人类学的探讨,试图解析撒梅人婚礼仪式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提要]云南藏区盛大而隆重的传统婚礼仪式蕴含着悠久的藏族传统文化和特有的宗教信仰,它具备一套丰富而细腻的表征符号体系,成为了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载体。仪式过程中多层次的“过渡礼仪”实现了新人身份的转化,为新人创造了新的社会关系。本文以香格里拉市布伦村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解读布伦村传统婚礼仪式中的象征意涵并分析特定场域内新人身份的文化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传统婚礼仪式中有很多复杂的仪式程序,这些仪式程序是人生礼仪的一部分,也是组成传统婚礼的一个过渡仪式。文章在对西和县张杨村传统婚礼仪式进行实地田野记录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抹黑"习俗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地方性知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宗教”概念的诸种理论 最近,“宗教”一词的范围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比如,加地伸行从正面直指“儒教是否宗教”的问题,指出:按“宗教是死或死后的说明者”的定义,“儒教可以说是宗教”。儒教中关乎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方面,即“礼教性”的确重要,但是,仅取这一点是很难看清儒教的宗教性的。儒教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对家族的研究历来以分析现象和把握实际状况为主。然而,这种研究模式很难准确地把握家族的正体性并揭示其方向性。基于这种问题意识,我们试图通过儒教的家族观确立家族的正体性以展望未来。儒家的全部实践伦理都是从家族出发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家族占据着儒教社会的中心地位。儒教的家族是“道德的共同体”,家族成员是“关系的自我”。因此,也可以在道德行为的实践和普及上获得儒教家族的存在意义。儒家非常重视家族成员所具有的“关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扩大到社会乃至国家。我们可以从儒教的这种家族观中看到克服人际关系的疏远化和形成积极的“关系性”人性的可能性。当然,在儒教的家族观中也还残存着传统时代消极的文化因素,适应现代社会也有很多问题。但是,儒教家族观中的未来指向性的后现代理念价值还是值得充分关注的。  相似文献   

18.
佚名 《社区》2014,(35):40-40
每年的九、十月份,是各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有开学仪式或“开学典礼”吗?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另据一份来自邻国日本的报道:进入九十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一落千丈,日本人开始凡事讲求节俭。向以引导时尚潮流而闻名的艺界名人一掷千金的婚礼已不多见,代之而起的是光办理入籍手续、不举行仪式和喜宴的婚礼:即便操办仪式,也只是邀请几位至亲,以至派生出一个新词来:“简朴婚”。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们看一下布雷多克所著的《婚床》——世界婚俗一书,就会明了,从古到今,世界各地有着数不清的结婚仪式。我们从语义学角度来分析,“仪式”是举行典礼的形式,它可以在多种含义上使用,诸如“欢迎仪式”、“庆祝仪式”、“开幕仪式”等。仪式就其实质而言,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象征性交际行为。结婚仪式属于仪式的一种。所谓结婚仪式(即通常所说的“婚礼”,意为结婚典礼)是为了证明结婚当事人婚姻关系(或称夫妻关系、配偶关系)的开始而举行的一定形式的典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从主体上看,是结婚当事人,而不是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