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牧区也不例外,单一的购销渠道和落后的储运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1985年,根据国家逐步放开畜产品市场的指示,各地相继取消统购派购,实行多渠道流通。这对改变落后的、封闭的牧区畜产品流通体制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但由于改革是一个整体工程,很难一次完善。因而  相似文献   

2.
1 1984年以来,新疆对畜牧业生产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在畜产品收购工作中,除了几次提高产品价格外,又陆续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对牧区畜产晶取消统购统销制度,牧民得到了政府计划收购外活畜及畜产品的处理权利,实行议价议购,价格随行就市。羊毛市场区内部分放开,按比例实行计划价格和浮动价格,并积极推行工牧直交、拍卖会等各种交易形式。尤其是1985年下半年随着集市贸易大批从事畜产品交易的个体户的产生以及牧工商、农工商对畜产品市场的介入,彻底打破了由国营畜产晶收购部门独家垄断经营畜产品的格局,对牧区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没有几年时间,整个国民经济过热、宏观失控、消费膨胀,加之供求缺口大,内地发达地区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短缺,于是引发了多家抬价抢购,市场秩序混乱。全疆各地为保护地方利益,纷纷实行地区封  相似文献   

3.
新疆游牧民族定居与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疆的特点 ,实现四个转变是游牧民族定居和牧区社会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一是在牧区生产方式方面由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转变为固定的生产牧场 ;二是在牧民生活方式方面由传统的逐水草而居转变为有固定的生活社区 ;三是在牧区经济结构方面要由单一的畜牧业经济向多元化的草原经济转变 ;四是在牧区社会发展方面要由传统的自给自足向社会化大生产大服务方面转变。要实现这四个转变 ,就应当以游牧民族定居作为重要的突破口 ,对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理论、制度、政策及科技创新方面的构想 ,要有前瞻性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开创一条符合新疆实际的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正> 要提高我省畜牧业生产水平,改变牧区经济文化落后面貌,改善群众生活,当前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党在牧区的经济政策,改革畜牧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商品性生产。 大家都知道,畜牧业是我省的一大优势,是牧区经济的主要支柱。发展畜牧业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多更好的畜产品,而畜产品只有转化为商品,才能变成财富,增加收入,改善群众生活,同时也满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由自给、半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转化,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化的新时期。在这方面我省也作了不少转化工作。三中全会以后,我省畜牧业经济注意了发展商品性生产,改革了畜牧业的生产指标体系,初步扭转了单纯追求牲畜存栏头数的作法,提倡在提高总增率的前提下多出栏,多出售,加快牲畜周转,使畜  相似文献   

5.
1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和全国一样,畜牧业和牧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畜牧业连续20年获得丰收,从根本上改变了畜牧业生产徘徊的局面,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牧区经济实力有所增强,牧民生活正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是新疆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虽然如此,新疆畜牧业与全国水平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极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就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面言,仍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畜牧业经济质量不高、效益不好、后劲不足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新疆畜牧业和牧区经济的发展。1.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新疆牧区经…  相似文献   

6.
我区的畜牧业生产,长期以来因受“左”倾错误的影响,一直不够重视商品性生产,不注重提高畜产品的商品率。因而牧区社队的收入低,社员生活改善的不快。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畜产品加工工业的日益发展,社会要求畜牧业生产为它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畜产品,提高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商品率已成为畜牧业经济的当务之急。从我区实际出发,提高畜牧业生产商品率的途径是:  相似文献   

7.
牧民定居:传统游牧业的重大社会经济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纪交替之际,我国牧区畜牧业正经历着一场重大历史变革,传统游牧业日益萎缩,新的现代畜牧业逐渐形成。在这一过程中,牧民定居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牧民定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对牧民定居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我们采取可行的办法,推动传统游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一、传统游牧业的重大变革 如果传统游牧业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畜牧业生产中仍将居主导地位,那么定居就是空谈。如果相反,定居将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游牧业正在丧失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已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游牧业的存在必须有一些基本条件:一是有可供游牧的广阔牧场,有着丰富的天然饲料;二是有着适宜于游牧的家畜品种;三是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与外界缺少沟通;四是生产的目的以自食为主,商品生产不发达。这些基本条件若发生根本性变化,就必然导致传统游牧业的终结。  相似文献   

8.
关于青藏牧区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青藏高原牧区是地球“第三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这里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仅天然草场就有约20亿亩。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环接等方面的原因,该地区经济还处于落后状态,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地区的振兴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但是,如何从地区实际出发发展地区经济,还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现就有关青藏牧区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关于抓住机遇,发挥经济优势的问题 青藏高原牧区在解放前长期受封建农奴制的统治,经济处于原始的游牧业阶段。解放后,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牧区经济曾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牲畜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而且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和服务业均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结束了牧区无现代产  相似文献   

9.
新疆畜牧业在以往的十年改革中,既因地制宜地逐步推行了不同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改革了畜产品购销制度,实行畜产品放开,多渠道经营;既调整了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改造牧区传统畜牧业,全面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也发展了牧工商一体化经营,提倡国营牧场进城卖肉,促进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既加强了科技投入,广泛实行“双放”和科技承包,依靠科技振兴畜牧业经济,也进行了组织制度创新,给畜牧业发展输入了新机制;既发扬了改革、开拓、开放精神,变革传统观念,树立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正> 解放前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解放前,青海东部农业区基本上处于封建社会后期;而广大少数民族牧区和牧区的小块农业区则处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并带有较浓厚的奴隶制残余。据考证,从新石器时代起,藏族的祖先就在青藏高原从事游牧生产和生活,到了商代逐渐向东  相似文献   

11.
社会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大潮涌动,对自古以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新疆四大游牧民族(即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构成严重的冲击,凡是去过边远牧区的人都知道,用什么话描述这些山地峡谷都可以,它们一律自然封闭,与世隔绝.由于畜牧业经济的自身规律,牧民世代停留在这种自然封闭的环境中,仍一如既往地过着游牧生活.城乡人民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给他们回报了无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们享受着正规教育和文明社会环境的熏陶.农民也在发生巨变,他们从封闭的自然经济小天地,跨入了商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牧区的生产责任制,通过合理地处理牧民在集体畜牧业生产中权、责、利的关系,调整了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管理形式和分配关系,进一步体现了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对产品的支配权,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社会主义畜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加快了畜牧业的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畜牧业发展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为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牧区生产责任制,本文准备从研究牧区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和分析各种形式责任制的长与短入手,谈几点看法。 一、牧区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目前,牧区实行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  相似文献   

13.
<正> 胡耀邦同志视察青海期间的重要讲话指出:牧业是青海农业上的主要优势。可利用的草原五亿亩,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你们一定要特别重视牧业。要进一步落实发展牧业的各项政策,认真推广草原,牲畜大包干责任制,并在此基础上,用典型示范、说服教育、推广科技和提供各种生产技术服务的办法,引导广大牧民自己动手,逐步改良草场,实行人工种草,改良畜种,发展畜产品和草原土特产品的初级加工。坚持不懈地这样做下去,就一定能够使青海牧区逐步摆脱落后状态,建设成为对全国有巨大贡献的、兴旺发达的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经济角度揭示了游牧的内涵,阐述了游牧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牧业的基本形式。作者认为,游牧是有别于食物获取经济(狩猎、捕鱼和采集诸形式)和其他食物生产经济(刀耕火种、游动的园艺种植和犁耕农业等)的一种独特的食物生产经济形式。对牧业的分类,不仅是理论工作使然,还是基于数世纪以来牧民自己的传统观念和标准,对我们了解牧业的多样性,把握牧业经济诸多形式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畜牧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很大的发展潜力,它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成为新疆经济的一大支柱。自治区成立三十多年来,各级党政带领各族人民为改变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牧区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新疆牧业实现了连续九年的稳定增产,扭转了十五年长期徘徊的局面。但是由于生产条件的制约和生产关系方面的一些问题,号称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新疆,牧业经济仍然处于自然、半自然经济状态,畜群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发展缓慢,很难摆脱自然环境的制约,一次大的灾害能使生产倒退数年。牧业的生产效益相当差,三十年来全疆  相似文献   

16.
随着草原牧业生产的发展,我国草原畜产品流通也日益兴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8年的改革十年中,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本项专题研究因统计资料的局限,仅就蒙、新、青、藏、甘等主要牧区的畜产品流通问题进行研究,重点探讨1985年——1989年间的畜产品流通问题,流通体制,以及就笔者近期亲自考察过的澳大利亚畜产品流通的某些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一、畜产品国内流通概况及其特点我国草原畜牧业产品的国内流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下进行的。流通方式也相应地分为有计划购销和自由购销两大类。在计划购销中,国营和供销商业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作家敖德斯尔的中篇小说《蓝色的阿尔善河》(载《民族文学》1982年第3期),歌颂了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牧区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英明政策,生动地反映了我区牧业战线的兴旺景象。小说在艺术上的成就是令人注目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蓝色的阿尔善河》的重要特点是正面描写了当前牧区在新的变革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人物,清晰地凸现出牧区在实行生产责任制过程中革新与守旧势力之间斗争的画面,鲜明生动地展示了一群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8.
推进牧区经济发展的大思路,就是要在牧区充分体现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和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牧区,原始自然草原畜牧业不是先进生产力,必须要建立发展现代畜牧业;原始的蒙古族游牧文化也不适应现代文明的要求,必须通过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建立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改变:近年来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也要求我们必须从广大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尽快提高牧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牧区畜牧业生产中有不少政策和理论性的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现就牲畜总增和纯增率、草牧场使用权和草原建设、落实党在牧区的经济政策、生产责任制、牧工商联合企业、社队企业和民族政策等七个问题,发表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总增率和纯增率的作用应当肯定 发展牧区畜牧业生产,不仅要有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还必须具备有效的增产措施。因此,各地牧区要注意掌握牲畜的总增率和纯增率两个关键。 总增率是畜群除去在繁殖、放牧、饲养管理过程中的损失以后,较上年度牲畜总头数增加的比例。它表现了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水平和收获量,是衡量畜牧业生产好坏的主要标志。总增率越高,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高。畜牧业生产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总增率,增加牲畜,增加畜产品,以满足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只有有了较高的总增率,才能保持一定比例的纯增率。纯增率是畜群在保持合理的畜群构成、幼畜的繁殖与成活率的条件下,除去食用消耗数量和征购数量以后,较上年度牲畜总头数增加的比例,是牲畜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牧区在实行生产责任制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