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均主义作为一种平分财富的观念形态和经济现象,实质上是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和享受他人一部分劳动成果。尽管多年来它一直遭到理论界的抨击和批判,却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以新的形式蔓延和盛行起来.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之所以如此,既有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也有现实认识主体观念方面的原因,既有经济理论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条件、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要把平均主义彻底从经济领域中“驱逐”出去,必须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其中尤以唤醒人们的觉悟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平均主义作为一种民众追逐的理想,有着整合社会统治秩序的功能,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很大的空想性和幻想性,并因不适合社会的发展而被时代所抛弃。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中平均主义理念的分析,来探讨它在近代中国发展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历史上,平均主义是作为等级观念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如果说在欧洲中世纪,博爱主义是等级观念的必然伴随物,那么在古代中国,平均主义就是与等级观念相伴而生的。在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上,始终跳跃着等级观念与平均主义的音符。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所谓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在它的顶端,是掌握整个国家命运、操持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其次是那些拥有权势的达官显贵,最底层是苦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在帝王、达官显贵的专制统治下,整个社会自上至下被分成许多等级,各个等级之间又有严格的界限,不得逾越。对于统治阶级来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的美国小说,是对人生主要价值的巨大而严肃的探索。这种价值的探索,以及对价值的缺点与相互限制的批判,在传统上就叫做哲学。美国小说里的哲学比我们哲学系出产的哲学还要重要得多。美国文学和欧洲的现象学、存在主义都处于同一时代。有限论就是虚无主义。它在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占了主要地位。对庸俗实用主义的批判说明了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这些作者都在反抗一切主要的和正统的美国传统,而实用主义就是这些传统之一。但是他们看出这种反抗是一种没有指望的斗争。除掉“实用主义”,还有四种主要的美国传统受到批判:第一是“基督教”。基督教在小说里很少提到,这是最突出的一点。二十世纪的美国小说不但把基督教抛在后面,而且大部分也是非宗教的。第二是“资本主义”。一个国家的整个经济生活都是为了无限制的、不择手段的获取利润,从而导致经济权力越来越集中在日益减少的、辛克莱所说的“相互勾结的巨头董事”手中——这种幻觉当然在目前许多小说家心目中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第三是平均主义民主。以辛克莱和法雷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信仰和旧日的美国平均主义民主传统融合起来,把人人都有同等的发财条件,人人都受同等教育理想化了,把杰弗生的对不同需要和价值给予同等教育机会的人道主义理想都压过了。第四是从爱默生到皮亚斯和劳艾斯的自由与理性的超越主义与唯心主义。在二十世纪的小说里,这种人文主义的唯心主义成了一个美丽而不真实的梦。在德莱塞、刘易士、华登、斯坦倍克、海明威、巴苏斯和福尔铿勒的小说里,人总是一个社会环境的俘虏;一个不带人性的机械制度下的受害者,一个有神经障碍的病人,受着动物本能的猛烈驱使和罪恶历史的打击;……总起来说,我们已经从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哲学转到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哲学上来了。这个结论是残酷而不好受的,然而却避免不了。  相似文献   

5.
民主主义这一政治历史范畴,同封建主义相对立,同社会主义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是人类追求社会解放的重要里程碑。迄今,我们仍然在批判封建主义,尤其是它的专制政体,弘扬民主主义,尤其是它的共和政体,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有一点似应值得注意,这就是不能只重视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对于封建主义的那些优越性,忽视对中国的农民民主主义的探讨与研究,尤其不能简单地给农民民主主义戴上“绝对平均主义”和“农业社会主义”的帽子,当作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乃至民主革命中的某些失误的思想根源加以批判。否则,不一定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政治遗产,也不一定有助于我们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本文试就此发表一些意见,望能得到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揭露和批判,它的内容涉及到多方面。这种理性的精神也可以运用到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审视上,可以从科学技术的批判、大众文化的批判、意识形态的批判、异化现象的分析和对人的关怀五个方面来展开。分析和研究社会批判理论有助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等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始,平均主义在我国被痛打十几年了.结果如何?不仅旧的平均主义未从根本上打破,而且还出现了较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和效率低下的双重陷井.这似乎在提醒人们,我们所打的平均主义是否是个假东西,而真正的"元凶"是否被放过了呢?基于这样的思索,笔者冒昧地作些探讨.支持平均主义观点的代表性理由有三:一是反映我国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基尼系数偏低.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在0.2-0.4之间表示收入分配相对平均或者说比较合理,在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较大.而我国居民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社会思想史上产生了两次分野——从古代社会抗议到现代社会的社会理论、再到社会批判理论。这也成为解释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恰当理论进路。首先,社会抗议是古典社会中思考社会方式的特质,它在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传统与形式。其次,社会理论是现代社会中思考社会方式的特质。从社会抗议转变为社会理论呈现出直线进入、直接切换、独立发展并划界而立三种情形,相应形成了社会哲学、一般社会理论以及社会研究科学这三种类型的现代社会理论。再次,从现代社会理论转变为社会批判理论,实质上是从自由民主言述到激进左、右翼对它进行批判的演变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先有社会理论后有社会批判理论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逻辑顺序。对这个顺序的忽略与颠倒是导致原生与后发现代国家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社会理论差异的主要原因,也直接造成了中国的社会理论需求与伪社会理论相携出场的现象。最后,社会理论研究在遵循理论建构逻辑的同时,还必须具有一种关注当下现实生活的、理性的责任承诺。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其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更在于它蕴含了未来的社会建设逻辑。如果说《资本论》既属于一部哲学著作又属于一部经济学著作,那是因为《资本论》既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又阐明了资本主义如何灭亡。《资本论》的这一写作特性表明,《资本论》还应该属于社会哲学著作的范畴。因为《资本论》所阐释的不仅是一种具有批判性质的学说,而且还是一种蕴含着以建构社会良性运行机制为己任的学说,即《资本论》批判资本主义体制不是最终目标,构筑共产主义体制才是它的终极追求。按照社会哲学的学科原则理解,《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批判不只是包含抽象性质的宏大叙事式的社会批判,而且还包含有社会实践中存在着有比资本主义体制更为合理的社会形式的思想意蕴,而表征这一思想意蕴的社会哲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就应该被称为马克思的社会建设逻辑。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课程取向是近年来课程研究的热门议题,也是厘清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重要参照.解构的、社会批判的、建构的、审美的以及生态的五种主要的后现代课程取向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后现代课程的万花筒.后现代的课程取向为我们提供了对课程理解的多样化思考,但它极易陷入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并且在如何实践的问题上也存在一定困难.尽管后现代课程还不够成熟,但作为一种课程研究的思维方式,它激发了我们对课程研究的创造力,也给课程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起解放以来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性学说的研究,重点几乎都摆在对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批判上。很多文章反复引证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强调只存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具体人性,不存在超社会、超历史的、永远不变的人性;更不能把这样一种抽象人性当作出发点,由它放射出无穷无尽的能量,决定社会的方向,推动历史前进。这些批判对于破除资产阶级偏见和局限性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正> 史学界对中国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思想展开了热烈讨论。对讨论中涉及的诸多问题,本文不拟全面镂议,谨就管见所及,撮论分议如下。平均主义思想的阶级根源和表现特色一种社会思想的出现,有其本源。通常所说存在决定意识,就是这个意思。平均主义思想的出现,也有其深刻的阶级根源。斯大林认为:“平均主义的根源是个体农民的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起解放以来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性学说的研究,重点几乎都摆在对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批判上。很多文章反复引证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强调只存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具体人性,不存在超社会、超历史的、永远不变的人性;更不能把这样一种抽象人性当作出发点,由它放射出无穷无尽的能量,决定社会的方向,推动历史前进。这些批判对于破除资产阶级偏见和局限性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具体革命斗争中不可少的一步。但是,正如马克思指出过的,历史上的一切否定都是具体的。新事物并非凭空出现或来自外部,它是从旧事物中分化而来,为旧事物所创设,作为它的对立面而存在和发展。所以,它越是同旧事物“彻底决裂”,从另一方面说也就愈加陷入旧事物而不能自拔。例如,马克思对自发的朴素共产主义曾作过这样的评述:它是私有财产的否定,但是“在它的最初的形式中不过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它想把不能被所有人作为私有财产而占有的一切都消灭;它想用强制的方法把才能等等舍弃”。  相似文献   

14.
虽然卢卡奇曾经论述过马克思物化批判的思想,但是它并没有得到清晰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社会都变成了物的物化现象,批判了那种把人和社会当成物的物化意识,即商品拜物教。这种拜物教在社会历史研究中把人和社会都当做被改造的客体来观察,用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理解社会。  相似文献   

15.
批判主体,质疑理性,否定基础主义等,这些几乎成为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基调。现代社会使个人不安全感与日俱增,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反思,然而在否定传统的同时,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悲观主义情怀,但尽管如此,它仍以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社会分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消灭阶级”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核心,这是毫无疑问的。正如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的那样,这一平等观是对资产阶级平等观的批判和继承,并同它有原则的区别。但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满足于对“消灭阶级”的抽象论述,疏于甚至否定对社会主义平等的具体内容的探讨,有时还把人们一些合理的平等要求视为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或资产阶  相似文献   

17.
“自然派”是俄罗斯文学发展史上特有的一个流派。它崛起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果戈理是它的主要奠基人。 这个“自然派”的出现,改变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缓慢的形势。它不仅以强化批判为特质,且使诸多受苦受难的“小人物”成为文学注意的中心。这一特点的延伸,促使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从不同侧面敏锐地反映着时代的重大社会问题。其题材的广泛、揭露的深度和批判的强度,在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在十九世纪及其后来,都起着重大的影响。 这个“自然派”是怎样形成的,果戈理与它的关系,它的具体表现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这不仅有助于理解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活动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自然派”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西欧的法国和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的确立、发展,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相应出现,并迅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出于社会良知、本着对社会真诚负责的态度而对社会进行的反省与引导。它是一种不因权威与流行而认同、也不必站在其对立面的文化活动。发挥批判功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社会必须承担的一种责任,也是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基础。因此,增强西部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有利于顺应强化批判功能的发展趋势,有助于西部教育创新体系的发展。这就要确立“探索和应用高深学问”这一高等教育组织观,充分认识西部开发对批判功能的依赖性.努力提高师生们的批判素质。  相似文献   

19.
在罗尔斯所提出的有关社会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中 ,强调“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差别原则”乃是罗尔斯正义论的重大创新和显著特征 ,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企图通过补偿与再分配而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处于一种平等地位的思想愿望 ,也带有某种理想化的平均主义倾向 ,理论上也有其不充分、不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微时代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使信息的传播带有技术层面福音,进而改变了人的生存样态,它让人们陶醉于欣喜、享受着便利,拥有更多理性的同时,也将人们裹挟到焦虑、浮躁与盲目之中。微时代的来临带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改观,人们的审美也随之而动,传统的审美活动在微时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缔造一种哲学思维,养成理性、批判、反思的哲学精神是在博弈中寻求平衡,对个人及社会都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