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秋兴图》是清初画坛一位杰出的富有创造性的画家石涛的作品。 石涛(公元约1641—1718)广西人。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明朝宗室后裔。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道济、原济等。一生遍游山川名胜,描绘了无数写实山水。强调山水画创作要以自然为师。《秋兴国》就是他的山水作品之一,很值得赏析寻味。 《秋兴图》绢本卷轴,青绿着色,高  相似文献   

2.
扬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了继承、发扬“五四”革命精神,充实地方革命斗争史料,我们翻阅了一些材料,走访了一些老人,从初步了解的情况来看,扬州在“五四”运动时的活动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后,消息传来,小城扬州倾刻沸腾起来,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满怀正义,奔走呼号,闻风而动,投入了爱国斗争。  相似文献   

3.
片石山房,在扬州何园,系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和尚兼工叠石之一大手笔,堪称“人间孤本”。彼间,长年仅存假山主峰残石依墙而立,去年方予以修复,使佳景胜境得以再现。这一园林明珠的重放异彩,不但是叠石技术发展的重要证物,亦对研究园林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搜尽奇峰打草稿。”修复后的片石山房做到了设计与史料基本吻合,精妙古朴,片石峥蝾,“四边水色茫无际,别有寻思不在鱼,莫谓池中天地小,卷舒收放卓然庐。”可喜今朝扬州,又挖掘出一颗文物明珠。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扬州,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古城,也是鉴真和尚的故乡。他于垂拱四年(688),出生于扬州附郭而治的江阳县,即邗沟故道以东以南的地区,包括今城扬州在内。这座古老的城市,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来,已成为淮南运河的入口处,我国南北水陆交通和运输的枢纽,对外贸易的港口,东南地区的一大都会。以“富庶甲天下”而闻名于世。唐代诗人徐凝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正是对整个唐代扬州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生动概括。鉴真大和尚就生长在这样  相似文献   

5.
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是古城扬州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体现城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印证.了解游客对古街区开发成效的评价,建立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效果评价体系,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邗宣 《社区》2016,(15):48-49
10年来,从只有11人的义工小组发展壮大成3千多人的义工大军,72岁的王培华作为江苏省扬州志愿者服务的发起人,退休以来,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8000小时以上,突出的贡献使她先后被评为“扬州市十佳党员志愿者”“扬州好人”“扬州市优秀共产党员”“2011扬州十大新闻人物”等,今年,王培华奶奶再次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奖”,成为江苏省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老人。  相似文献   

7.
一部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志书——《广陵区志》,历时四载,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与读者见面。广陵区即古城扬州。扬州,地处江淮要冲,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内外人士向往的旅游胜地。《广陵区志》正是记载古城扬州自然与社会、  相似文献   

8.
漆器,是扬州的主要工艺品之一。它宛如一朵艳丽的鲜花,为古城扬州增添了奇光异彩。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扬州漆器,早在一九一○年召开的“南洋劝业会”上,就荣获一等金牌奖。接着,一九一五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扬州漆器又势压群芳,获得一等银牌奖,为国家争  相似文献   

9.
关于美术教学的一点思考陈航在艺术创造上,无论东方西方,都总在走着一条不断否定前人并寻求更新之路(尽管东方不如西方在现象上来得那样剧烈)。就如古希腊人以灵动的艺术表现否定着埃及人的“疆直”法则;石涛山水的“万点恶墨”,“恼煞”了宋人“米颠”。然而,这样...  相似文献   

10.
在画史上,清初的石涛、华喦和雍、乾年间的“扬州八怪”,都曾为中国画艺术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至今脍炙人口。“八怪”以后的晚清画家中,在扬州画派里就要推崇到平民出身的画家陈崇光了。陈崇光初名炤、字若木,扬州甘泉人,因家居城西扫垢山旁,所以又字“扫垢山民”。他出身在一个平民家庭里,从小就喜欢唸呛诗学画,成天东涂西抹,尤其善画人像,凡邻居亲支请他画像,无不毕肖。由于家贫无力求学,生活上又没有经济来源,只好在城里“大生裕”旱烟店旁边设一个小摊,为顾客在烟袋杆上刻书画,以图糊口。  相似文献   

11.
阆中古城作为中国风水典范,其形象变迁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先秦至汉晋时期,嬛得山水之利,从山谷之城发展为巴蜀重镇;汉晋至唐宋时期,得山水之美,从琅福地发展为阆苑仙境;唐宋至明清时期,得山水之胜,从堪舆胜地发展为风水典范;新中国成立到现当代,得山水之肥,从丝绸之都发展为风水之都;展望未来,得山水之韵,“山谷之城、风水之都”应为阆中古城新的形象定位。  相似文献   

12.
赵锐 《金陵瞭望》2010,(2):20-24
“84年前,我出生在中国江苏扬州;72年前,我很幸福地在南京栖霞山寺出家做和尚;60年前,我借助救护队的名义到了台湾。现在60年后,在我84岁的时候能够和各位先生、女士见面,感到缘分是很重要的。感谢中华文化养育我,让我成为一个中国人。也感谢我扬州的父老兄弟姐妹和我的父母能给我成长,当然更感谢佛教和世界上所有的有缘人能够成就我。”  相似文献   

13.
五月八日至十日,由扬州市文化局主持召开了“扬州古城南门遗址专题讨论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扬州的文博、考古、古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及省、市有关方面的领导共四十多人出席了会议。这个遗址是在1984年发现的,经过发掘,展现出晚唐五代、宋、元、明、清的城墙叠压遗迹。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该遗址内涵比较丰富,国内目前还比较少见。它是扬州城建历史  相似文献   

14.
清初画家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蕴含着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书中关于“一画”的论述,是哲学意义的本原论;关于先受而后识的论述,是哲学意义的认识论;关于蒙养与生活的论述,是哲学意义的实践论;关于反正阴阳、参差高下的论述,是哲学意义的矛盾论。  相似文献   

15.
野狐禅     
学道而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称开悟.群家一概斥之为“野狐分。这里有一件著名的“公案”:昔有一老人.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结果五百生为野狐身。后承百丈怀海祥师代下一“转语”“不昧因果”。老人遵脱去野狐身。(见《五灯会元》卷三)原来,佛教的“修因证果”,正是因果律的体现。老人以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见”,属于“大妄语”,结果受了“野狐身之报。又有个瑞岩和尚,整日价自唤“主人公”,复自应诺。宋·意开批评他误把“识神”认为“真心”,是“野狐见解”。(《无门…  相似文献   

16.
苏州大学出版社最新推出“扬州文化丛书”八本 ,全方位介绍、评述扬州的古城新貌、地方掌故、人物风情 ,展示了扬州文化的魅力。许少飞所著《扬州园林》便是其中之一。扬州园林是扬州城市兴衰的寒暑表。每当经济繁荣时 ,扬州园林随之兴盛 ;而每遇战乱衰败时 ,扬州园林也因之败萎、湮没。《扬州园林》在讴歌园林式的城市扬州时 ,展示了扬州园林在国泰民安的社会主义家园中 ,沐浴着春光 ,增添着景观 ,为人民的安居乐业、祖国的美丽祥和 ,奉献出她的美景和文化意蕴。《扬州园林》运用散文的笔法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扬州园林历代变迁、兴衰的概况…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是文史界的卓然大家,但是人们还很少知道,他与毛泽东先生曾高度赞扬的“宁愿饿死,也不须美国救济粮”的爱国名教授朱自清从师生到朋友的一段史话。多识字反挨揍,7岁成了“小姑爷”。十一二岁在报上连载滑稽小说,未成学问大家,先成“体育明星”余冠英与朱自清一样,都与文化古城扬州有著极其深厚的感情。朱自清原是苏北东海人,6岁全家搬到扬什I。所以朱自清自云:“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於斯,死於斯,歌哭於斯’了。现在仁妻生的四个孩子都已自称为扬州人了二我比…  相似文献   

18.
《石涛画语录》 ,在 2 0世纪 6 0年代之前通行的是“画语录”一系的版本 ,1 95 9年一本据说为石涛自书的《画谱》本被“发现” ,它被视为石涛生前的定稿本 ,由石涛亲自手书 ,并对早前《画语录》中激进思想作了大幅修改 ,反映了石涛晚年思想趋于保守的倾向。如今 ,《画谱》本为石涛晚年手定的说法几乎成为定论。其实 ,《画谱》本是个伪本 ,此本刊刻之时 ,石涛早已过世 ,《画谱》是由作序者胡琪篡改而刊刻的 ,《画谱》的书写者可能为石涛弟子、代笔者石乾。由《画谱》而出现的对晚年石涛思想趋于保守的判断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9.
唐代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在一千二百年前,应圣武天皇的邀请,把中国唐朝文化和佛教律学,一起传播到日本,受到了世世代代日本人民与朝野僧俗的尊敬。我国著明的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和佛教中的知名人士,如郭沫若、巴金、梅兰芳先生和赵朴初会长,以及扬州古大明寺的能勤法师,都曾先后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瞻仰过鉴真和尚坐像。鉴真和尚的这尊坐像何时塑造,又是  相似文献   

20.
王渔洋扬州文学活动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渔洋(王士)是清代“神韵说”的倡导者,康熙年间,他主盟诗坛达50年。本文评述他在扬州5年文学活动的成就和影响:康熙年间的两次“红桥修禊”,为扬州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其后的卢见曾、曾燠、伊秉绶等人的“红桥修禊”,乃至臧的“冶春后社”,都是王渔洋的余波遗响,扬州文化的振兴,王渔洋是第一功臣;王渔洋在扬州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写景诗的创作,是他标举“神韵”的早期的体现;王渔洋大量的创作实践,以清新平淡的风格取代了遗民诗凄清愁怨的格调,为他日后主盟诗坛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扬州这块沃土造就了一代诗才王渔洋,而王渔洋在扬州的活动,又为扬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