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指的是生态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吸引 ,又相互排斥 ,协调共存的特性。亲和作用目的是保持环境要素的共存 ,而要素间相互作用则是共存的前提。亲和作用具有两重性 ,它是吸引性和排斥性的统一体。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主要通过两个因素对单体及群体建筑产生影响 :地景因素和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产力中介性要素是指主体性要素与客体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中间环节,是文化生产力主体性要素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运用的一切手段、方法,是影响和制约文化生产的各种有形和无形因素;它由基础性要素、主导性要素、调节性要素组成;其特征表现为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性;作用方式的复杂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从系统观的角度看,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是由三个"代表"为要素构成的完整的系统.其中,"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系统的首要因素,起着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系统的重要因素,起着导向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系统的核心要素,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且这个系统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发挥其巨大功能.基于这一认识,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三个代表系统论".  相似文献   

4.
从"吃住游购娱行"、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构建全域旅游的指标体系,通过变异系数法确定要素权重来考察各旅游要素的重要性,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经济发达地区,各要素得分普遍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旅游要素投入更为有机组合;住宿、吸引物及购物对旅游绩效有显著正影响,游客更倾向于深度体验;森林覆盖率不能单方面决定环境吸引力,加大城市绿化投入对提升旅游环境吸引力有积极作用.从政府层面、利益相关者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要素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丰富而深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是有机一体、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梳理并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形成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生态环境因素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与内容。平地瑶迁居平地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传统文化也逐渐发生重要的变化。本文对平地瑶传统文化若干方面的变迁进行探讨分析,进一步说明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陌生化"和"虚构性"是现当代小说创作必要的艺术手法和方式,但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文章从内涵性质、语言作用、作者创作动机、共存的真实因素中分析了其异同关系,指出只有客观全面地把握了二者的关系,作者才会更好地进行小说创作,使读者享受到更多形态各异、艺术纷呈、独具魅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是增强亲和力的前提。亲和关系可以分为“同质性的亲和关系”和“非同质性亲和关系”,亲和力实质上是一种相互性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本质上就是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把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基本特性的相互性、作为信息基本特性的相互性和作为基本实践活动的相互性,推动3个层面相互性的有机叠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生态。为此,提升亲和力的核心是破解“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难题、根本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性、关键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要增强理论的阐释力,增强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又要立足信息文明创构人的生态,在不断丰富和优化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关系、相关关系、实践关系中真正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进而增进理解、促进共识、增强价值认同,发挥良好的领航作用。  相似文献   

9.
绿色协同发展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题中之义.基于京津冀地区2005—2018年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了京津冀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对京津冀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京津冀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增幅不大,其中,绿色技术进步是京津冀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第二,从时间趋势看,"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降,但自生态环境同治政策实施以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大幅度提升;第三,从空间分布特征看,京津冀三地尤其是河北内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第四,从影响因素看,研发投入与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政策对京津冀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干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资本运营与相关资本运营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之一,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经济社会可持发展的基石。从生态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关系看,通过生态资本的有效运营以及相关资本运营之间相互替代和转化关系能增加生态资本的存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和提升与人才聚集环境密切相关,经济环境是科技型人才聚集的主要环境之一。文章在分析经济环境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产业集聚和风险投资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经济环境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经济环境,促进人才聚集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互利共生理念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利共生事念 ,是在反思人类生存危机、批判西方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过程中产生的 ,但它不是向中国“天人合一”哲学的复归。通过探讨这一理念的内涵、实质及意义之后认为 ,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再到互利共生 ,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互利共生是在马克思主义主客统一观基础上对前两个阶段的扬弃。互利共生的实质不是“融合” ,而是协同进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学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把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拓展到整个生态环境,把从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傲慢、孤立的人的概念重新放归自然,研究人与生态整体系统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此,其力荐生态文学中激进的“放弃的美学”,即放弃人的中心性、主体性,放弃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与自然的疏离感,赋予非人类世界主体性,这预示着未来人类以生态为中心的生存状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经济中心性与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行政区经济的"地方性"与生态经济的"区域性"是苏锡常都市圈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两个主要矛盾。我们应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立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研究并制定都市圈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目标、经济生态安全目标和社会生态安全目标,探索都市圈生态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消费社会中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影像作为一种强烈反观人类自身生存意识的叙事形式脱颖而出,其介于环境生态与精神生态之间成为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目前生态文化和消费文化形成一种博弈关系,技术的进步也让生态影像更加逼真易于接受,生态影像亦呈现出消费的被动性,这些都是消费社会背景下生态影像叙事的发展现状。同时生态影像在消费社会中有其独特的传播形态、存在状态以及叙事方式,生态影像成为宣传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生态影像叙事策略亦成为研究重点。对目前生态影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生态影像叙事策略主要包括话题叙事的叙事策略和风格叙事的叙事策略两种类型,它们在生态影像叙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通过分析北京市生态新城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相应的子系统,以及分析在新城发展层次划分基础上的新城发展运行机制,研究构建基于生态理念的北京市新城发展模式。该模式是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协调和谐运行,通过新城发展的内在机制、外在机制以及动力机制的作用,实现从新城规划建设到新城运行维护再到新城更新进步各个发展层次新城内部的生态系统的优化,以及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区域生态补偿的法理基础与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机制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区域生态补偿蕴含了公平、效益和俱乐部效应的法律理念,制度上能够保障生态建设地区的生存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中,应认真界定区域生态补偿主体,处理好资金转移支付和协调好区域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编辑知识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技术更新日益加快,学科之间的界限正逐步消失.文章指出学科的相互渗透,知识的相互交叉、彼此结合是一种客观存在,并论述了新的知识结构在这种客观环境中的新特点,同时重点探讨作为一名编辑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所要进行的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  相似文献   

19.
五行说与现代设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缘起所体现的利行思维,突出了设计活动的合目的性和便利可控性;五行关系所体现的整体思维,强调了设计活动中内外因素的制约作用;五行配伍所体现的关联思维,则为现代设计语言提供了“隐喻”与“换喻”两条途径。三者均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这也是五行说对现代设计思维启示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