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民族习惯法在民事司法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习惯法在民事司法中的适用体现了我国民族地区司法国情的特殊性、司法的文化内涵与和谐社会的法治要求,有其必要性。民族习惯法适用于民事司法存在体制保障的缺失、对民族习惯法缺乏必要的调查和汇编、民族地区法官适用民族习惯法的意识有待加强等方面的困境。民族地区应该通过建立善良民族习惯法的认定标准、整理和汇编民族习惯法民事司法适用案例、加强对民族地区民众利用民族习惯法的引导、培育民族地区法官自觉运用民族习惯法的意识理念等方面的措施,以为民族习惯法在民事司法中的适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民族习惯与民族习惯法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调整少数民族成员行为的两种重要社会规范.但是长期以来,民族学界有些学者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不加区分,相互混淆,以致造成了一些混乱.本文主要阐述民族习惯和民族习惯法的内涵和及其各自特征,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以期对其他学者的研究带来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3.
藏族与周边民族习惯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民族有着独特的习惯法文化,其形成与周边民族传统法文化的影响有一定的联系.本文通过比较藏族、汉族、蒙古族、羌族、彝族等民族习惯法的主要内容,分析我国各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的异同,研究其内在价值以为现代法治之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民族习惯法的研究过程也是对民族地区本土法治资源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便为现实社会的法治化所用。“和谐”理念就是民族习惯法法理价值中的精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能够为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古丝绸之路曾是古老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 ,它曾使西部成为各民族融合的热土。新亚欧大陆桥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被称为“现代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作为西部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 ,沟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借助大陆桥的优势 ,可以使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重庆、成都等西部中心城市 ,在当今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全球资源配置网络中 ,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吸纳与传导功能的资源配置点 ,进而发展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前沿。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习惯法教育的价值核心在于在人的可教育性原则基础上促进人在良好秩序中得以生长。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其前提是不能忽视民族教育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因为这些是民族教育生存的根基。为了少数民族教育秩序的良好与有序,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可以从少数民族习惯法教育中获得某种启示。启示一,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要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启示二,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必须要与少数民族教育价值取向相符合;启示三,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要做到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习惯法适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法制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习惯法的适用。要充分发挥习惯法的积极作用,剔除其负面影响,必须在促进国家法与习惯法相融合的基础上加强应用研究,明确法制建设过程中习惯法的适用原则、适用条件及适用方式。  相似文献   

8.
习惯法是一个可以描述的有机整体规范模式.文化模式影响个人的行为,现代习惯法规范是文化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其影响个人行为的结果是形成法律多元现象.现代社会中,习惯法模式与国家法律的观念是小传统与大传统的关系.每种文化模式都有其价值,但也不能绝对化.法律为人们所信奉,就具有了"合法"性,本文从文化模式理论视角对我国的村规民约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民族法是国家制定法的一部分,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习惯法具有区域性特征,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上不仅具有区域性,而且还具有民族性特征。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关系表现在多层次的国家法与维吾尔族继承习惯法在继承人范围、顺序、遗嘱自由等具体制度方面,既具有共同点,又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0.
在法制统一原则下,我国民族习惯法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进,它面临着国家法在价值、规范与运行机制上的挤压;退,它又遭到民族地区多层次与多元社会均衡或软或硬的抵抗.只有重新解读法制统一原则,将法制统一原则拆解为实体法制统一与程序法制统一两个层次,以程序法制统一先行实体法制紧跟的策略,对现有司法程序进行局部适当调整,才能在保障国家法律与政治上的控制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法制统一与民族习惯法均衡有序演化的双重需要,进而真正从制度层面以极小成本解决民族习惯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之冲突与互动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千年 ,中国的法治建设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我们大量移植外来法律文化“西为中用”时 ,中国本土的法治资源也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作为有着深厚文化根基和历史传统的少数民族习惯法 ,长久以来在少数民族地区起着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和作用 ,但在现今的社会转型时期 ,它与国家法的矛盾和冲突日渐凸显 ,从而成为我们进行法治建设所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究竟表现在哪里 ?两者如何构建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本文试图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历史时期中国对外交通必须通过北方、南方陆上和海上丝路联系域外,三大丝路沿线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自丝路的交通方式和规模。北方草原丝路和北方绿洲丝路是早期比较繁荣的陆上交通线,交通工具多为耐旱的骆驼和马匹。南方陆上丝路经过的地区多岭谷山地和雨林灌丛地区,形成了“马帮”的运输形式。受海上自然环境与造船、航海水平的影响,海上丝路的航线不断延伸。随着陆上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各种人文因素的影响,三大丝路的变迁最终以海上丝路成为联系中外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吐谷浑以西周时期的穆王道、春秋两汉的羌中道为基础,先后开辟了从羌中—湟水通往白龙江的西蜀道(含松潘道、岷山道),沿羌中—湟水逆行从祁连山各口进入河西走廊张掖的南山道,沿湟水西南通往黄河源头的白兰道,湟水向西域的羌中古道和吐谷浑到吐蕃的吐蕃道,为中西商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带一路”宏观战略背景下,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带一路”总体战略框架下,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业战略规划已经成为未来甘肃省开发建设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该区域旅游业更新升级,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制定这一区域旅游业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战略定位,挖掘丝路文化旅游产品内涵,确立战略发展思路,构建战略发展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15.
海上丝绸之路与粤洋西路之海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始,随着航线的延伸与贸易的扩展,粤洋西路海盗此起彼伏,绵延不断。他们或割据一方,烧杀抢掠;或协作配合,与官府对抗。研究历史上的海盗现象,对于今天的社会经济建设具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丝绸之路文学是丝绸之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为进一步廓清丝绸之路文学的发端、演进和成熟的全过程,拟从文献学、比较学和传播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经过对先秦至明清时期沿丝绸之路一带的中外各国及地区内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和发生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古代丝路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依据它的这种特殊性,大致可将其分为散文、诗赋、说唱、戏剧、小说、神话传说及其他共七类。古代丝路文学的整理和研究对于世界和中国文学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陇右段粟特人踪迹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古时期,中亚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不断东来入华。学界对东迁粟特人及其后裔的聚落分布做过系统梳理,但对陇右段粟特人考论不多,造成了丝绸之路粟特聚落分布在研究上的断裂缺环。陇右东去关中,西通河西、青海,南下蜀中,北达宁夏,是交通枢纽之地,也是粟特人流动经行的必由之所。传世史籍、出土墓志、墓葬文物、石窟题记、敦煌文献及其他各种文物中保留了一些陇右地区粟特人的相关信息,反映出他们在天水、陇西、兰州、河州、成州、西平、廓州等地的聚落分布与生活状况。在这些地方,粟特人及其后裔或定居或经行,或贸易或任官,甚至形成军事武装聚落,也形成了陇西米氏、西平曹氏等郡望,他们成为陇右民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习惯法与少数民族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讨论作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中国,其法制建设与少族民族社会独特的以习惯法为核心的法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古道赖以存在的必要传播商品丝绸不是生活必须品,丝绸之路时有中断。伊斯兰教的东渐,使丝绸之路有一个大的中断。随着恃茶习俗在丝绸之路上的形成,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丝绸之路得以复兴。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必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换成茶,丝绸之路开始向茶马古道转型。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150多年里,西方普遍认为中国的荒地,包括林地和草场在内,都是缺乏管理和保护的。但是研究表明,在历史上荒地一直都受到了细心的管理和控制,并且存在着不同于农耕地的独特的荒地管理方式,而且林地和草场有些时候是由地方公共组织进行管理的。不幸的是,上世纪起,国家运动和非地方性的管理方式却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而在分配有关树木和荒地的权利时考虑到习惯法的地方,所有制的类型及其激励机制显示出了他们异乎寻常的对于变化的灵活性,并且直到今天这些习惯法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