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董仲舒与汉武帝,一个是经学大师,划时代的大思想家,一个是雄才大略的大政治家。从史料上看,他们之间,只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的那段时间直接接触过。那以后,仲舒两相骄王,其中有一次因为说灾异差点被处死,晚年回家著书,不能说是被重用;但武帝在进行重大决策时一直派人去征求他的意见。董仲舒是河北人,本文拟就“对策”和“对策以后”两个阶段,谈谈他与汉武帝之间的关系及有关的一些问题,以纪念这位古代大思想家。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很多同志习惯于把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句话当作最典型的形而上学论点加以引用和批判。我认为这种看法的本身倒不免有点形而上学的味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反命题,应该是“天变道亦变”。虽然董仲舒并没有如此说,但人们可以从语气上、逻辑上自然地得出这个推断。这里的“天”主要是指自然(董仲舒说:“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道”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是先秦时代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同时又是汉代神学思想的创建者。他为了适应汉武帝刘彻实行“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把孔孟之道和阴阳五行之说融合起来,炮制了一套“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等的神学目的论思想体系。汉代的封建统治阶级由推崇黄老思想而转变为“独尊儒术”,甚至提倡谶纬神学,就是从董仲舒开始的;他曾被称“为儒者宗”(《汉书·五行志》),足见其影响之大。董仲舒的这种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也贯彻在他的美学观中。他把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完全加以神学化,而成为汉代神学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首创者。这似乎从未引起学者的注意和研究,现在我试从上述两个方面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七年七月,唐兰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一文,其中提到:“关于大汶口文化,有的同志认为是氏族社会末期,我认为这种提法似乎过于谨慎了,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了阶级。”他还列举五点理由,来论证“大汶口文化已经是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时代”,“从氏族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我们认为:唐兰同志这个论点是值得商榷的。对他所提出的理由,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只同意他所说大汶口文化是家长制家庭这一点,但家长制家庭正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家庭形式,正好推翻他所提出“进入了奴隶社会”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对于“论点、论据、论证”的议论文三要素理论即“论点说”应如何看,这是当前许多语文教师讨论的话题。《语文学习》1991年第9期余绍秋《向“论点说”开一炮》的文章认为:“论点说”“无视文章的性质,尤其是无视议论文的性质”,“无视所有名家名篇议论文中都存在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一篇议论文的思想认识即道理并不是一点,而是一连串”;“论点说”把“议论文教学引进了一条死胡同”。因此他要求“废止‘论点说’是当务之急”。作者的看法是科学的合乎实际的还是肤浅的脱离实际的呢?这里谈谈个人看法,并与余绍秋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的“董氏学”思想对其《孔子改制考》的撰写有着深刻影响。为了证明孔子具有“改制”的资格,康有为借董仲舒之口来塑造孔子为“新王”的形象。同时,他还证明孔子的“改制思想”通过“口说”流传下来,而能够接续孔子“口说”的,则是董仲舒。他认为“托古”是孔子改制的重要特征,孔子的“托古”思想依靠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与黄老之学──儒学之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常以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文化专制,认定“天不变道亦不变”为形而上学,是为腐朽的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这种断章取义的评论,对董仲舒是不公正的。本文认为董仲舒具有齐学风气。他的大一统思想明显受齐国特有的黄老之学的影响,他吸收道法阴阳名等思想,对先秦懦学加工改造,创造了一个新的儒学体系,奠定了长期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于一千多年以前,他对文学的批评标准、对作家的评价,往往有时代的局限。马宏山同志在“《文心雕龙·辨骚》质疑”一文中(见文史哲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指出了刘勰在评价屈原和离骚时的一些局限,对于该文的许多论点我是赞同的,但也对该文中谈及的一些问题有点不同的看法,现提出来向马宏山同志请教。首先,马宏山同志认为刘勰对离骚是“贬抑”的,“是把离骚放在和儒家经典对立的‘奇’、‘华’  相似文献   

9.
关于思维过程的阶段问题,是我国理论界正在研究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张传湘同志在《马克思关于“从抽象到具体”的思想指明了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一文(以下简称张文)中作了有益的探讨,读来颇受启发.但对于其中的有些观点,尤其是涉及到黑格尔观点的部分论述,本人尚有一些不同看法,故撰此文,以就教于张传湘同志和理论界的其他同志.张文认为马克思关于“从抽象到具体”的思想来源于黑格尔,而黑格尔的思想又是在康德关于思维过程区分为知性和理性两个阶段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是有道理的.问题在于:黑格尔究竟主张思维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他是怎样在被康德割裂开来了的知性和理性之间找到一条山此达彼的桥梁的?马克思对黑格尔这一思想的革命性改造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正是在这些问题上,我认为张文的观点值得商榷.而这些问题,实质上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黑格尔的所谓“否定理性”在思维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一)正如张文所指出的那样,黑格尔的确说过:“逻辑思想就形式而论有三个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 (《小逻辑》 198O在版 第172页,以下不注书名者皆引自本书.)但是我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董仲舒是我国汉代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本文就是想通过对他的改革思想的阐述,论证他是一位改革思想家,肯定他主张改革的进步历史作用,恢复他的改革思想家的历史面目,给予他在中国改革思想史上应有的地位。改弦更张的更化思想的产生。董仲舒改弦更张的更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就是改革旧制。每个新朝代出现之后,它的第一件事就是“扫除其迹而悉去之。”所以他说,一个真正英明的皇帝,他虽然“继乱世也,”但能“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秦朝所以亡天下,就是因为它继承了  相似文献   

11.
一年前,周建人同志发表《思想科学初探》一文,言简意赅,读了颇受启发.文章提出了思想与语言产生的先后问题,思想是先于语言的,语言是先于文字的.他说:“‘思想——语言——文字’这一串相连的环节,可以肯定,思想放在首位.”我认为,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文字后于语言,这似乎不成问题,但说思想先于语言,就值得研究了.“是思想先于语言的吗?”我觉得问题就出在“思想”二字上面.  相似文献   

12.
在董仲舒的思想研究中,人性论是极有争议的一个课题.廖其发同志的《董仲舒的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在有分析地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对董仲舒的人性思想与其相关的教育思想,作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把这个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给人以启发.但就笔者所见,文中有的论点,似有作进一步探索的必要.故依一孔之得,就如下两个问题请教于廖其发同志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13.
再论董仲舒的人性论──答黄开国同志廖其发拙文“董仲舒的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2期)发表以后,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其中黄开国同志特撰“关于董仲舒人性论的两个问题”一文(同上学报1992年第3期),在肯定拙文的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从包勃尔的《历史主义的贫困》一书摘译的,关于这本书的主要论点,本刊1959年第1期书刊简讯栏曾简略作过介绍,另本刊1960年第6期“对几个反历史主义思想家的评述”一文对包勃尔在本书中所发表的见解也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可以作为参考。包勃尔是现代被英国学术界捧得很高的科学方法论者和逻辑学家,但是从这篇摘译也可以看出,他的基本态度是反科学的,也是反理性主义的。他把人类的科学成就看得很可怜,以至于认为任何具有科学预见的社会改革(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都是空想的,并把任何形式的整体主义(他把马克思主义也包括在这个名目下面)都说成是前科学时代的特点,真是荒谬到了极顶。归根到底,包勃尔的目的只是要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而已。  相似文献   

15.
左亚文、陶笑眉同志合著的这本书是左亚文同志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在本书付梓之际,我遵作者之嘱在前面说几句话。应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不够重视的。虽然专业理论工作者对此有所研究和论述,但现在看来理解的深度远远不够,对它的意义的估计非常不足,这些思想对我国实际生活的影响更是十分微弱。我想这一方面是由于列宁过早去世,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面的经验还没有充分积累,他还来不及在总结经验的基  相似文献   

16.
冯定同志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一本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贩卖资产阶级货色的坏书。他标榜着向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实际上是在向我们灌输着资本主义毒素,是毒害青年的一株毒草。在这本书中,冯定同志所谈到的问题很广,“花样”亦繁多,人民日报编者周志说它象“万花筒”,我觉得这个比喻很恰当。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稍加剖析就会看到,在冯定同志这本书中,所宣扬的是资产阶级人生观和幸福观,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活命哲学”,是阶级调和和个人奋斗,是现代修正主义观点。本文仅就他的人生观和幸福观,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矛盾论》这篇光辉哲学著作中,曾经对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了深刻批判。毛主席指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论断,从思想体系和政治路线上揭穿了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的反动实质。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董仲舒的反动思想为叛徒、卖国贼林彪所拥护。文化大革命初期,林彪及其死  相似文献   

18.
我观“国学热”邓绍基有一位同学递来一个条子,问我对这几年“国学热”持何看法?我觉得很难用几句话说得清楚。我赞成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方克立教授在一封信中的看法,就是有分析的看法,他认为,即使不能排除某些人想用孔夫子、董仲舒来抵制马克思主义、摒...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曾提出工商皆本的论点,有的同志认为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有同志甚至因此认为黄宗羲是“市民阶级的”代表。这些都不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工商皆本论见于《明夷待访录·财计三》。在《财计三》中,黄宗羲认为统治者实行轻赋敛的政策以后,还有三件事是妨碍民富的,这三件事就是“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习俗”是指婚丧的讲究排场,“富者以之相高,贫者以之相勉”。“蛊惑”是指佛和巫,由于信佛信巫,人们浪费了许多钱财。“奢侈”他举出倡优、酒肆和机坊:“倡优之费,一夕而中人之产;酒肆之费,一顿而终年之食;机坊之费,一衣而十夫之暖。”针对这些情况,他主张婚丧“一循于礼”,“投巫驱佛”,而且“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然后他指出:  相似文献   

20.
关于董仲舒的天人关系思想,已有不少人在他们的著作或文章中作过专门的论述.虽在一些具体说法上不尽相同,但基本是持批判态度,认为他以迷信手法编织了一套天人感应系统,目的是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提供理论根据,其作用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的天人关系思想集中反映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我认为,他的确是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系统,他把四时、阴阳、五行等精心地揉和在一起,力图说明自然界是有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